APP下载

朗读的技巧指导与有效性

2009-07-09马春燕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6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语感技巧

马春燕

在新课程的语境下,“以读为本”的语文课堂理念,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因此,朗读技巧指导不断被“淡化”, 而事实上,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来还原和烘托文章的固有情感乃至再解读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指导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种方式的选择和整合,使各种方法形成合力,以提高指导的有效性。我们经常提及的语感的培养,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体会声调的变化,速度的快慢,重音的选择和停顿的安排以及运用这些方法的用意,从而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且将之内化的过程,即从朗读技巧到朗读能力的提升过程。

一、从“桂林山水”中“显山露水”

《桂林山水》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桂林山水的课件欣赏以及对于文本的解读,对于桂林山水的美有着深深的感受。尤其是在出示了一段关于漓江水的视频以及感受了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后,不少学生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真美啊!”“真想亲自去看看!”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马上让大家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没想到的是,学生情感是有了,但朗读却不尽如人意。由此我想,学生在有了对文本的感悟,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后,却没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他们缺少的是朗读的技巧,才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我们常说语感,可语感的培养,也是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体会声调的变化,速度的快慢,重音的选择和停顿的安排以及运用这些方法的用意,从而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且将之内化的过程,即从朗读技巧到朗读能力的提升过程。如果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只注重人文性,只注重情感的感悟,而缺少必要的朗读基本知识和技巧的指导,比如读音的轻重,语气语调的变化,适当的停顿等。那么,人文性最终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二、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一)朗读技巧指导的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下,“以读为本”的语文课堂理念重视并强调朗读对理解文本的作用,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以下是经常出现在课堂中的教师导语:

1.“你能把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读出来吗?”

2.“这对话真有趣,你们能读读吗?”

3.“你的理解真到位,能把你的理解,把你的感情通过文字读出来吗?”

4.“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如此等等的话在我们的课堂中屡见不鲜,但是完成这些目标都是基于学生在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自身的语言素养——语感非常好的情况下。但是现在的课堂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只是语感已经形成的学生,是高度人文性的课堂。

或许以前的语文过多地注重了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缺少对语言本身的关注,过分夸大了“言”而轻忽了“意”,所以这次的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就是一再突显人文性,对于朗读的技巧却颇为排斥,认为一旦侧重了朗读技巧,就会造成阅读和文本意义的分离,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着的情感的体会。以致于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不断被“淡化”,使之游离在朗读指导之外。而事实上,离开了文本的意义也就谈不上朗读技巧,因为朗读技巧的内涵本身就是由文本的意义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在“以读为本”、“个性化朗读”等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仅有的一些朗读技巧指导也变得单调生硬,因此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有时也会发现,不少语文教师也在尝试着做,但仍有许多突出的朗读指导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对朗读技巧的再认识

宋朝时,曾有一段“三分诗,七分读”的逸事:一位爱写诗作赋的青年,拿着自己的作品去请教苏东坡,他声情并茂地朗读完后,就问苏东坡能得几分,苏东坡说:“此诗已有十分水平。”青年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不料苏东坡却说:“你这首诗,是三分诗,七分读,合起来才是十分。”这段逸事的本意是劝导我们做学问要下苦功夫,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定的朗读技巧,确实能为文章增添无穷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指导的技巧性融为一体。”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他这里的“美读”,就指的是一定的朗读技巧。由此,朗读技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首先,一定的朗读技巧是达到有效阅读的先决条件。学生对文本体悟得如何,一看其怎么说,二看其怎么读。我们难以想象,连课文都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下来的学生却对课文有了很深的理解。离开了读,就谈不上体悟。因此,在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来还原和烘托文章的固有情感乃至再解读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朗读与理解文本是相互依存的。一定的朗读技巧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快理解文本的速度。语文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训练,也是一种再创造。通过朗读理解文本,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是学生在内化了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将情感释放出来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朗读的技巧可以让学生读出文本固有的语气、语调,进而再现出文本固有的人物形象、固有的情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发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

第三,一定的朗读技巧也能有效地减少学生的心理疲劳。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大面积的朗读,那么朗读活动势必会单调、乏味。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往往是被动、盲目、机械地读,这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下

降等情况。但如果在朗读中恰当地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就能创设生动的情境,起到“调味剂”的作用。

三、从有涯到无涯,两者在和谐中前行

(一)指导有效性的价值取向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朗读技巧的指导也是如此。这里的指导,可以是依托文本的具体指导,比如先挖掘词句的内涵,然后告诉学生读好该强调的部分,或者在学生读完后让他说说为什么读得快(慢)等等;也可以是宽泛的不具体的指导,如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一个“情感平台”,然后在这个“情感平台”上让学生去读去品。

(二)指导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所以课堂上朗读指导必须保证其有效性。要使指导达到有效性的要求,就需要教师掌握朗读指导的策略性知识。比如说,朗读技巧主要包括读音的轻重,适当的停连,语气、语调的变化以及语速的快慢等。

1. 朗读的停连,这也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停连运用得恰到好处,往往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遇到一个较长的句子,有的地方虽然没有标点,但也应该作一定的停顿,这也是读好一个句子最基本的技巧。如在课文《挑山工》中:“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一句,可以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哪几个词有突出作用,再让学生注意前面的“一个”与“穿红背心”之间的结合较紧,在朗读时不宜断开,而应把停顿放在“挑山工”与“给”之间。读成:“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能更轻松地读好句子。

2. 读音的轻重。在指导《桂林山水》这课的朗读时,在写漓江水之前先提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由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景象,给人不同的感受,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声音就要轻重区别开来。

3. 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变化,朗读时语速快慢急缓的变化不仅可以准确地传递文本的内容,又能鲜明地表现朗读者也就是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语调的高低亦是,如课文《可贵的沉默》里有两处鲜明的对比,这两处分别是当老师问起同学们生日以及父母生日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时发生的,面对自己的生日,大家兴高采烈;而当老师说,有没有人向父母祝贺生日时,大家却沉默了,这时的大家的感情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朗读时,就要把握这两处的不同,一处是自豪的,骄傲的,而另一处则是无语的,惭愧的。怎样通过语调和语速的变化来表现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从字词入手,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技巧指导,寻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使朗读技巧从有涯走向无涯。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语感技巧
桂林山水桂林人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指正要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