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透历史的最强音符

2009-07-07农为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关汉卿鲁迅

关键词:鲁迅 关汉卿 反抗精神

摘 要:鲁迅和关汉卿堪称中国历史长河中两个时代的反抗者、不屈的斗士形象,他们通过手中如椽之笔,抒写了时代的最强音,成为中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最光彩照人的篇章。同时,由于所处时代、社会矛盾、创作视点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文学创作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本文试从创作目的、创作视角、作品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现实主义创作对社会、时代进行审视和批判,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中一个优秀的传统。在文学的批判性这一主流中,关汉卿、鲁迅是成就最突出的典型代表,他们充分掌握、利用并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文学的批判功能,不仅用创作来反映、揭露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种种弊端,更是把文学作为最犀利的武器来表达他们的不满、愤慨及抗争,面对面地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比较这两个文学斗士的作品,由于所处时代、社会矛盾、创作视点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文学创作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一、创作目的不同

元代社会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不可能延续唐诗的温丽典雅、宋词的雄阔壮丽,再加上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的低下地位,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强烈的反抗情绪,作家批判的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现实。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在当时的黑暗制度下,许多文人墨客都采取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对待人生,而关汉卿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反映现实批判现实。他在作品中不仅写了众多的市井细民、妓女奴婢,还以极大的同情写下层人民的不幸命运,以理解、肯定的态度来描写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他对下层社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当数他著名的代表剧作《窦娥冤》。在这出悲剧中,关汉卿通过窦娥这一贫苦、善良却最终冤屈致死的弱小女子形象,深刻揭示了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丑恶现实,公然抨击统治阶级草菅人命的罪恶。关汉卿借不屈少女窦娥的口,对那个暗无天日的社会诅咒道:“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作天……”

鲁迅的作品同样是以强烈的批判色彩而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的。与关汉卿剧作中体现出的对现实赤裸裸的揭露和憎恶不同,鲁迅除了要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之外,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那就是通过揭露旧制度的罪恶,引起人们对新的社会、新的制度的呼唤和向往,高屋建瓴地分析当时中国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关汉卿的剧作是为破而破,而鲁迅是为立而破。鲁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意识到尚处在蒙昧、落后状态的国民实际上正是影响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要想真正改变中国的制度、面貌,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唤醒民众的觉醒,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推翻旧制度的运动洪流中去。在他早年留学日本时写作的《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中,他就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后来更是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二、创作视角不同

关汉卿是自觉地以人民“代言人”的身份来进行创作的,他被誉为“人民的戏剧家”,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以及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时代中的苦难、挣扎、抗争,成功地描绘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他在作品中不仅写了众多的市井平民、妓女奴婢,还以极大的同情写下层人民的不幸命运,以理解、肯定的态度来描写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他对下层社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是一种平等的、平民化的视角。由于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再加上求仕无门的失落,关汉卿和当时很多知识分子一样,转而混迹于勾栏瓦肆、青楼妓馆,流连市井,以一种放纵狷傲的方式排遣内心的愤懑不平,宣称“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表现了对封建价值观念的挑战,也是狂傲倔强、幽默多智性格的自白。关汉卿是纯粹地站在广大受欺辱、被压迫的人民立场上来奋笔疾书的,在他的作品中,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而《窦娥冤》中窦娥蒙冤赴刑时发出的“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及誓愿的一一实现,正是关汉卿平民化思想的最集中体现。

对应于关汉卿的平民视角,鲁迅则是站在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立场,以一种精英的视角来创作作品,从而使他的作品不似关汉卿般与人民呼吸与共、血肉相连,而是立足现实又超越了现实,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关注民众、解剖社会,目光是深邃的,态度是冷峻的。如果说关汉卿是从一个深受时代病痛折磨的患者的角度来抒写黑暗和控诉,那么鲁迅更像是一名高超的医生,通过给病人诊断,然后冷静地归纳症状,分析病因所在,然后或隐晦或清晰地指出疗救的方法。所以在关汉卿的剧作中,不论是喜剧或是悲剧,都不难感受到作家的情感是和那些善良、弱小的人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酸甜悲喜,就是作家的酸甜悲喜,他们的血泪就是作家的血泪。鲁迅关注得最多的,同样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民众,他也尽力去描写和表现他们的悲惨人生,反映他们在阶级剥削、压迫之下苦难的生活,但是,鲁迅并没有局限在对生活原貌的再现之上,他的笔触更深地触及到了社会和人性的灵魂深处,毫不留情地撕开一层层伪装,把千百年来旧制度的腐朽反动本质、被扭曲摧残的人性等妨害社会前进的现象一一展示出来,可谓触目惊心。最具代表性的是鲁迅精心塑造的阿Q这一典型农民形象,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20世纪初中国国民所具有的种种愚昧、落后、麻木、自欺欺人等劣根性,他们贫穷落后而不自知,受人欺侮而不自救,用可悲的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毫无反抗和自我救赎意识。对于阿Q的描写,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作者既有情感的倾注,也有严厉的批判,体现出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创作态度。这正是贯串了鲁迅一生创作的主要视角。

三、作品意义不同

关汉卿的剧作无疑是最慷慨激越的战歌,在万声齐喑的元代社会,大胆地唱出叛逆的歌曲。在揭露人间罪恶的同时,不屈的反抗精神和高扬正义的旗帜是关汉卿悲剧作品共同的主旨。在他的笔下,悲剧主人公大多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敢于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显而易见,在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中,总是贯串着这样的脉络: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亦从恶势力的暂时得逞,转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由于关汉卿向往法正民安的社会环境,因此,其悲剧作品的末尾,往往出现执法严明的“清官”。这固然是善恶各得其报观念的体现。但最令人难忘的,依然是他战胜邪恶势力的信念,是悲剧主人公敢于抗争的刚烈品性。可以说,关汉卿是元代最善于以抗争激情感染大众的戏剧家,他的作品呼喊出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心声,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受压迫命运的激烈反抗,另一方面也寄寓了改变这种暗无天日现状的渴望。可以这么说,关汉卿的剧作既是元代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同时也是历史上各个朝代人民被统治被压迫命运的一个缩影,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能在中国广大土地上引起共鸣,而他所塑造的窦娥、赵盼儿、谭记儿等不甘命运摆布、进行大胆反抗的人物形象已是深入人心。自问世以来,他的作品一直在各种舞台上演,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成就之一。

与关汉卿的作品呈现出高亢的战斗性不同,鲁迅的文字相反给人一种冰冷的寒意,他以解剖社会和民众为己任,把情感隐藏在现象背后,不动声色地用冷峻机智的笔墨复制、概括出罪恶的社会、可悲的国民,读后发人深省。他通过作品传达的不仅仅是对时代隐晦面的暴露,更主要的是欲引导广大的民众尤其是当时的革命者认识社会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弊端,从而有效地思索革命前进的方向。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带有浓重的启蒙色彩和意义,借此达到疗救的目的。这剂良药未免苦口,而且一时不易显出疗效,但对于疾患深重的旧中国来说,它是能从根本上剔除病根的最有效的方剂。

一个是满怀激情的控诉黑暗、颂扬抗争,一个是深邃冷峻地挖掘病源、分析症候,一个借助元曲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形式倾泻强烈的爱憎,一个主要以小说、杂文等文学样式向几千年的传统发动攻击,尽管他们生活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差距,他们用以抗争的方式、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拥有一样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历史上最光彩夺目的战士,他们的作品能穿透历史的雾霭,成为整个人类抗争历史的最强音符。

(责任编辑:张 晴)

作者简介:农为平,云南大学文艺学在读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鲁迅研究学会筹委员会编.鲁迅研究论文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 李占鹏.关汉卿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张春丽.元杂剧“悲剧说”辨析[D].苏州大学,2003.

[4] 林喦.关汉卿新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4.

[5]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

[6] 林桂珍.论鲁迅对中国旧道德的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7] 常纪.鲁迅国民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吉林大学,2006.

[8] 孙拥军.国民性的百年寻探[D].郑州大学,2005.

[9] 刘润涛.直扑黑暗的精魂[D].河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关汉卿鲁迅
鲁迅防窃
戏词救命
孔乙己
《关汉卿》(节选)
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权意识觉醒
阿迅一族
话剧《关汉卿》创作始末
关汉卿巧言脱险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