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校本研训文化 谋求持续健康发展

2009-07-07吴升红陈习怀

教师·上 2009年6期
关键词:持续发展特色

吴升红 陈习怀

摘要:学校的发展在于教师,校本研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制度建设、环境营造、方式方法、评价体制等方面对校本研训工作进行论述。同时强调校本研训要立足学校,形成特色。

关键词:校本研训;特色;持续发展

江背中学是长沙市第一所农村示范性初级中学。近几年来,我校以校本研训为载体,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构建师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倡导科研兴校、质量立校、民主治校的理念。学校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效益,被《湖南日报》《创造教育》称为“江南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一、健全校本研训组织,完善规章制度

作为校本教研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主动承担校本培训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础研究单位;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是骨干力量;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为了保证校本培训有序开展,我们拟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如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论文奖励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教师自学制度等。学校以教研组、年级组和教科室为单位,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员都要具体联系一个教研组,参与活动。学校每期列出师训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并建立了《教师继续教育档案》《师德师风档案》《教师个人成长档案》。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规章的约束力,促使校本培训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二、立足学校特定环境,营造校本研训氛围

我校是一所农村偏僻学校,我们把解决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构建校本研训文化的出发点。

(1)突出主体。学校的校本研训工作始终把握校本研训的教师主体地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贯穿一致的要求是让教师在以校为本的“研”和“训”中,全员、全程参与,强调教师全员研训、全程研训和全面研训,培养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适应能力,增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与时俱进地实现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的提升和重构。学校循着学习—实践—反思、参与—分享、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和情境体验等基础方式,通过教师主体的研训,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国家课程标准的忠实实施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性的实践者。

(2)突出实用。保证校本研训的内容实在和实用是我校几年来研训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几年的摸索积累,我们建立了“自主式、互动式、合作式、分享式、论坛式、展示式、名师式”等研训的基本活动形式,学校组织教师完成了一系列与课改相关的实用性培训。一是抓师德培训,从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师德行为规范等内容入手;二是抓“双新”培训,从研读《课改纲要》、解读《课程标准》、把握新教材特点等内容入手;三是抓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从电脑基础知识,图片设计,课件制作等内容入手;四是抓课题研究,从课题选择、方案制定、组织开展、结题报告等入手;五是抓课堂改造,从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说课和评课等研究活动入手;六是抓教学常规,从教师课时计划、学生作业评改、培优辅差等措施入手。以实用为基础,加强“研”“训”的针对性,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整合内部资源,不仅促进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而且能从根本上强化和提

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三、建构研训多元模式,打造研训文化生态校园

1.以外训模式,外力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仅2008年秋季学期,学校外派教师参加的专业学习培训达18个项目,级别涵盖从省至市、县,培训项目类型包括特级教师讲座、德育工作培训、校长培训、优质课堂观摩培训、课题经验交流暨培训学术研讨会、信息交流会等专项培训。参训教师人数的总和为历年最高,达到52人次。为保证参训者真正提高、真正受益,一人参训,大家受益,我们要求外出老师对本学科组成员进行再培训工作。同时,学校想尽办法,请省、市、县专家来校进行讲座,通过开放日、展示日请专家进行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以内研模式,内力催动校本研训工作

(1)多层次抓教师工程建设。学校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实施了“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全方位地促进教师成长,如对“青年教师”,我们制定“四会”“四课”措施促进其成长。“四会”即:①迎新会。新教师进校后,立即安排迎新会,由学校领导向青年教师介绍学校的历史,介绍学校的传统,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使青年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②拜师会。刚参加工作的新青年教师,学校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辅导,签订师徒合同书,让他们互帮互助、共同提高;③评价会。评价会安排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进行了解性听课后,适时地对新教师的工作进行小结,肯定新教师的成绩,指出不足,激发其工作积极性;④汇报会。汇报会安排在新教师举行了汇报课后,通过汇报会,学校领导能及时掌握新教师的成长情况。“四课”即:①了解课。在新教师上课后的两周以后,由学校领导随堂听课,对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初步了解;②达标课。新教师在半年内课堂教学要达到合格标准,对不达标的青年教师采取加强措施,追踪听课、限期达标;③汇报课。在新教师上课后的第二学期进行汇报课,新教师在做认真准备后,通过课堂教学,向学校领导汇报自己的课堂教学成绩;④优质课。在新教师上课的第二年,学校举办由全体青年教师参加的优质课比赛,让广大青年教师了解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以利于青年教师找准目标、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2)教师讲坛开启师训渠道。学校利用学校周一例会平台,开设教师讲坛,安排专人分别进行班主任、教师职业道德、计算机技术与学科整合、远程网络实用技术、教学理论、实践经验、教师成长等多板块的教师培训。被安排的主讲者均是我校在各自业务领域工作成绩突出、专业水平拔尖的教师。教师讲坛成为我校校本师训工作的崭新途径,在彰显先进、发掘培训资源上是积极有效的。

(3)多种竞赛激励教师练内功。学校近几年来把握“研训相长、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策略,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每学年在教学领域中不断推出各项赛事,激励教师苦练专业技能。如“我与新课程同成长——课堂教学比武”;“江背中学一、二届课改优质课教师考评”;“一篇反思、一个课件、一堂好课、一套试题”的“四一”竞赛。这是我校在一线教师中推行的旨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展示的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教师反响热烈。竞赛展现了教师研训的效果,学校搭建的平台使得我校校本研训氛围更加浓厚。

通过几年的校本培训工作,我校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研训特色。

(1)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名师效应日益凸现。校本培训使教师不断成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许多青年教师一年站稳脚根,三年成为良师,五年成为名师。中老年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接受现代理念,运用现代技术,教学方法日趋现代化。为了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水平,我们每期都要举行班主任座谈会和班主任经验交流会。通过专题讲座、典型经验介绍、工作中困惑疑难的探讨,形成了江中有特色的班主任工作“十为”:即为痛苦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豪话;为迷惘的学生说句开导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解困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近年内,我校有县、市级骨干教师12名,全县有许多优秀教师出自我校,使我校被领导称为输送优秀教师的摇篮。数学组、语文组、外语组被评为市先进教研组。

(2)校园文化浓厚,教学科研红火。在校本培训活动中,我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角度、全方位地毯式铺开。学校有校级课题,部门有部门课题,教研组有科研课题,学科有学科课题,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必须有个人课题。我校成立了学校、部门、教研组、教师、校本教研课题档案库和德育案例档案库,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3个,县级课题2个,校级课题60多个。校本教研既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又使学校的品位提升了,学生能力得到了加强。

(3)校本研训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灵活。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均以课改为中心,以课题为载体,以教育教学实例为突破口,紧密结合实际,采取自学苦练、实践反思、观摩研讨、交流经验、师徒帮带、专题讲座、课题研究、网络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进行。学校出台了“教师八一工程”,即树好一个师德形象,做好一个研究课题,写一份有创意的教案,上好一节实验课,出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试卷,管好一个班级,读一本教育科研专著,发表一篇教育科研论文。我校全力打造教师成才的平台,使新教师“入格”,青年教师“上格”,骨干教师“有风格”。

(4)兴趣小组活动经常,特长生一枝独秀。学校立足校本教研,走进新课程。学校先后成立了新闻、写作、外语口语、数、理、化奥赛,篮球、书法、舞蹈、美术、信息技术等共十八个兴趣小组,为特长老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并定期对特长老师进行“充电”。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新闻写作组出版了校刊《特川文学》,两年内有十多篇作品在各类刊物杂志上发表。作文竞赛中有8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获奖;数、理、化奥赛2005年获全县团体总分第一名;音、体、美特长更是一枝独秀,认定率为全县第一;校女子篮球队获县四连冠,被高中称为输送“女子篮球队员”的摇篮。

(5)校本研训成果显著,教学质量斐然。近年来,我校省级课题《创造性学科的研究》《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顺利结题并获省二等奖,被命名为“湖南省创造教育学校”。教师在教学比武和论文撰写中大显身手,有18人次获国家级奖励,34人次获省级奖励,136人次获市县级奖励;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有12人次获国家级奖励,9人次获省级奖励,183人次获市县级奖励。学校多次承接了省、市、县有关教研活动,校本研训在2006年迎市检中,获长沙市农村中学第一名,被评为县级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还有宁乡、浏阳、望城等代表团到我校参观。我校中考质量稳中有升,一直稳居长沙县前列,2008年学校在县素质教育评估中获一等奖的第一名,被评为德育示范学校和市级文明单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我校将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把我校建设成为教师全员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学校,为创办特色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再立新功!

猜你喜欢

持续发展特色
中医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营销
试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会计实施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