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提高思修与法律基础实效性研究

2009-07-05周黎华

科教导刊 2009年34期
关键词:公民实效性院校

周黎华

摘要公民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尽管加强高职院校的公民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当前的公民教育却存在诸多弊端,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公民教育高职院校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这既为加强公民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界定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基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当着眼于公民教育。学校是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而目前公民教育也确实已成为学校教育重点思考的时代主题。高校作为大学生知识、技能、观念形成的主要阵地,实施公民教育尤其必要。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中国中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缺位和不够完善,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并未在小学、中学阶段接受过相应的公民教育。如何让他们毕业后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本文以公民教育为切入点,就高职院校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实效性略抒浅见。

1 公民教育概念及其现代价值

1.1 公民教育的定义

公民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关于公民教育的观点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公民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旨在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的社会成员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一些知识教育;而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健全自律的、具有公民意识的、具有公民美德的、明达的公民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①简而言之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好公民的教育。

1.2 公民教育的现代价值

现代化是当代世界最普遍、最强劲的历史发展潮流。在英克尔斯的“传统——现代”的分析框架中,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培育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构成,是公民作为现代社会主体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经济的现代化已取得重大成就,而制度的现代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现代化的关键——思想行为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还未实现,社会上缺乏既能维护和伸张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能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既能主动追求个人幸福,又能尊重他人权益的有觉悟的现代人——现代化的国家公民。②在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阶段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这种境况必须通过公民教育加以改善,应该更重视公民教育。因为公民身份是对政治共同体——民族国家成员身份、地位的表达,是社会资源与利益分配的单位,代表了一组保证及实践权利与义务的制度,甚至还包括群体认同的情感。公民身份的一系列丰富内涵来源于经济、政治、社会的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产生、而且孕育了具有相应品性(即独立、自主、自由、民主、平等、参与)和相应交往方式(即公共领域交往与私人领域交往分化)的行为主体。进而,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全新教育形式,以培养这些“现代人”。因此在上述经济基础、制度保障和生活环境之外,作为公民诞生及再生产的一种非制度条件,公民教育显然是必需的。③

作为现代民主思想汇集之地的大学,由于存在领悟及践行能力极强的大学生群体,再加上大量的学生社团,应该并且可以成为培养民主、自治、权利、责任等公民素质的重要场所。但是,当下高校的公民教育的实效性却并非很突出,尤其是在高职院校。

2 高职院校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就学生角度而言,问题有以下三方面:(1)理想信念不清晰、责任感不强。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既接受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又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虽能在理论上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同社会需要相结合,但一旦涉及具体问题、具体利益时,又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使理论认识与实际行为相矛盾。同时,“一些大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功利实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意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⑤(2)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个人主义思想较重。⑥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人的自身价值得到高扬。但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重视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的同时却把“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走自己的路”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铬,有的人公开提出“价值选择就是要以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促成社会的浮躁心理,导致社会整体责任心、公德心下降,公众意识下降。”⑦(3)缺乏诚信、违法乱纪。诚信是现代社会公民基本道德要求和交往准则,是为人之本。而在当今一些高校中,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其形式也由过去的夹带、抄袭发展到找“枪手”替考,甚至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等,已成为校园公害;在评优、选干和组织发展中,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欺骗组织;还有个别学生甚至偷窃、抢劫、敲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相当部分学生对一些不正之风、不文明行为、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⑧

2.2 学校教育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就学校教育角度而言,问题有以下两方面:(1)教育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楚,内容出现偏差。这主要体现为公民教育混同于政治教育,缺乏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导致了我国不同时期颁布的各项政策文件分别有不同的提法,如“劳动者”,“接班人”,“四有新人”以及“四有公民”等多种目的。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以何作为最终的方向难以确定自然也就影响到了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整体部门规划,其教学结果自然也难以谈得上针对性与实效性。(2)师资力量短缺。当前两课的教师甚少涉足公民教育的研究,而各专业教师则又往往只关注专业知识而忽略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理念的深入渗透。

3 高职院校提高公民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公民教育在现阶段有着重大的价值,且存在的问题也是不一而足,亟须提高其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3.1 就教学环境而言,应实现多方合力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⑨因此,应构建共同构建公民教育的环境,促进我国走向市民社会。

3.2 就教学过程而言,应明确宗旨,推进课改,注重实践

公民教育,毫无疑问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把所有的人培养成为真正的公民,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这是公民教育的宗旨。明确宗旨的同时,还须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着力。统一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化公民教育主题。同时,学生既是公民教育的对象,又是活动的主体。根据知行合一的教学宗旨,通过创造条件,开展必要的公民教育实践和培训,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可以更好增强公民教育的效果。因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收益者。要坚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大家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升。”

3.3 就教学主题而言,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当前多元文化横行的网络社会背景下,教师需要更坚实的知识基础,更多的技能才能传到授业解惑,自如处理风险社会中开放和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公民教育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满足时代和教学对象的需要同时,还须自我赋权,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当然政府部门和学校也应组织必要的继续教育,加强培训的力度。

3.4 就教学经验而言,对国外公民教育经验加以借鉴

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和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条件下,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乃至教育模式都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国家,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法国长时间坚持公民教育。早在1883年的课程大纲就设置了“道德与公民教育”课,公民教育被置于共和国学校的中心位置。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经历了重大社会变革,作为独立学科的公民教育在1969年在小学被取消,融入启蒙课之中,但是到1985年,时任教育部长的舍韦内芒(Jean-Pierre Chev鑞ement)在小学和初中又恢复了公民教育。豘又如美国,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通过服务学习模式的建立把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工程大量地放到社区进行,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增强公民教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公民实效性院校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