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法

2009-07-05王茂涛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政治心理

王茂涛

摘要面对突发事件,最脆弱的是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所以,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总结了我国近几年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分析了突发事件应对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法。

关键词突发事件危机治理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23-0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社会多么发达,科技多么进步,它都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稳定社会、动员社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处理的成败。所以,我们不仅要总结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这几次重大的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还应该把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法问题作为一项新的课题去探讨。总结我国近几年突发事件处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种工作方法

供参考:

一、领导人亲临突发事件现场指挥慰问

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由于外部环境和社会群体心理状态的动荡,公众处于紧张、不安、恐惧、激动、悲愤等相对混乱的情绪状态,容易使人们产生从众或集群行为进而产生更大的破坏力,并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混乱,因此,稳定公众情绪,迅速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升级、蔓延, 使社会保持稳定是应对和平息突发事件的首要工作。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状态下,需要领导人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做出快速反应和果断决策,勇于负责,敢担风险,沉着冷静地靠前指挥,慰问民众,承担起“情绪中枢”的重要角色,减轻民众的心理压力,以迅速赢得民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形成上下一心应对事件的生动局面。

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时,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江泽民同志,手持喇叭,亲赴灾区指挥若定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2003年,发源于广州的SARS让人们无比紧张,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不惧风险,亲临广东慰问抗击“非典”的一线工作人员;2008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持续猛烈的雪灾席卷中国南方,造成了交通运输堵塞、能源供应紧张、电力传输中断、通讯设施损坏、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困难的危机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召开会议商讨应对措施,党和国家领导人分赴各地指挥抗灾救灾,发动全国人民积极援助灾区,鼓励灾区人民团结自救,共同夺取抗击冰雪灾害的全面胜利。胡锦涛总书记去产煤大省山西省,亲自下矿井鼓励和号召大家要加紧生产,确保灾期能源供应。温家宝总理则时而出现在重灾区湖南郴州,时而出现在民工集中地广州,指挥抗灾救灾工作,慰问灾区人民。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人冲在一线就象战场上的一面旗帜,给人民带来了安定,吃了颗定心丸一样,有党和国家的重视,在我国有再大的困难也不怕。所以,领导人亲临突发事件一线指挥慰问,是我国成功进行突发事件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

二、利用媒体宣传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认知

突发事件意味着常规被打破,在生活失去常态之后,人们难免焦躁并产生极强的信息需求。在信息化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们每天都被难辨真伪的各种传言所包围,传言的杀伤力往往会远超过事件本身。当政府发布的信息有瑕疵或者不准确而使其公信力受到极大质疑的时候,就会产生信息化时代的“传言危机”,造成流言和谣言四起,引发社会混乱,破坏社会稳定。2008年,网络、短信传言引发的公共事件多次发生。“四川蛆桔”事件使公众“谈桔色变”,全国桔农损失惨重;“剧毒花生”、“致癌酒” 网络传言事件客观上放大了三鹿奶粉事件的阴影,在某些局部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后,向民众说明实情进行正面疏导是制止谣言、稳定人心的重要举措,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政府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以便人们及时掌握事态的进展情况,合理而理性的安排下一步行动,使社会状态趋于稳定。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2003年的SARS发生初期,由于媒体消息闭塞,致使人们警惕性不够,从而造成了SARS在一定范围的扩散,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后期,我们吸取了教训,对SARS在全国范围内的疫情每天都通过媒体及时而准确的发布出来并且向人们传播科学预防“非典”的新知识。使人们对“非典”经历了由“恐惧——认识——战胜”的转变。伟大的民族精神往往是在经历了各种考验、战胜各种灾难的过程中培育出来的。通过媒体的宣传工作,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所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和全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感情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时代内容,将我们的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进而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优秀的素材。

2008年的南方雪灾发生时,媒体在天气预报、交通运输状况、电力能源供应等信息的发布,准确而及时,对于灾情的缓解和人们情绪的稳定及社会安定起了积极的正面效应。所以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的流畅,对于灾区人民的思想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一定要及时发布灾情信息,以稳定灾民的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动员民众及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

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是突发事件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发动国内和国际社会各种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降低突发事件管理的成本,减少突发突发事件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党动员人们群众和各种社会组织参与革命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法宝。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人们的消极避世态度,会给突发事件的处理造成麻烦。党和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但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所以,党和政府不能只唱独角戏,而应该充分发挥民众和民间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直接参与到事件的处理中来。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社会动员中绝不能仅仅依靠开会和做动员讲话,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能。首先,要善于沟通。突发事件思想政治工作中, 沟通是最重要的工具。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双向沟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突发事件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沟通,既应该使事件的情况、政府的意图等等宏观的或微观的有效信息使公众广泛知晓,以全面的、可靠的信息武装民众,同时也要把民众的关注、担忧要求、建议等表达出来,使突发事件思想政治工作者准确把握民情,掌握有关危机管理的各方面信息。其次,要善于激励。包括正面的诱导, 以提倡和鼓励一定的行为方式,激发民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也包括对破坏性行为的惩处。也包括对不服从的、破坏性行为的处罚。再次,要善于组织。既要注意发挥政府在社会动员方面的主导作用,也要注意调动和发挥媒体、民间组织、各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在社会动员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非政府组织(NGO)。思想政治工作应利用和协调好各种民间组织来配合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以利于他们理解、支持和监督党和政府的工作。

四、树立模范典型加强对公众的教育

塑造典型,学习楷模,能够是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动化、形象化,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更能够带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在突发事件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各级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先进,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挖掘,及时收集群众的感人事迹,树立典型,进行大力宣传报道,用典型的示范作用来带动群众,以先进典型的事迹来感染和鼓舞群众,引领社会风气,鼓舞干群斗志,弘扬社会正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在特殊时期先进典型的教育引导还可以进一步彰显公民伦理精神, 进一步强化荣辱观念,营造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激发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从而激发更多青年志愿者或义工的出现, 激发更多慈善机构、团体和个人的慷慨解囊, 来有效帮助政府减缓救援人员需求的紧张状态,减缓政府治理和善后工作的经济压力,减缓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社会心理负效应。

2008年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铸就了感天动地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震精神”。 “抗震精神”是一切高贵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交汇点,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交汇点。多难兴邦、忧患砺党,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使我们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党和政府成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引擎。它是广大人民群众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坦然面对,团结一心,共同迎战自然灾害的智力武器和精神支柱。

2008年在抗击雪灾的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又一次得到彰显。?在短短的时间内人们就创作出许多短小精悍的作品,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及各地方台都有节目播出。此外,抗击雪灾的诗歌、小品、散文、歌曲也大量涌现。这些作品讴歌了在抗击雪灾一线的人民群众,鼓舞了士气,让灾区的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增强了战胜雪灾的信心。

五、重视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心理救助

突发事件中的心理救助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或群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救助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避免因情感波动造成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回归现实;三是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很多研究和实例证明,在发生灾难性突发事件时,心理救助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由于我国平时公共危机教育和训练的不足,我国公众的危机意识薄弱,面对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从而会产生一些过度的恐惧心理和反应。在危机意识难以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对公众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心理救助是一个有效策略。比如,可以通过设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对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安抚受害者情绪及进行心理治疗,帮助受害者理智地面对危机。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治疗,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遍,在我们国家则刚刚起步。2005年我国正式在由卫生部等七部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要在重大灾害后积极开展对受灾人群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以降低灾后精神病的患病率。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心理医生也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所以,今后灾后灾后精神方面的救援和重建在我国已成为突发公共事件后恢复和重建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突发事件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在突发事件中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政治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心理感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