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爱,不简单!

2009-07-02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9年24期
关键词:孩子

小 巫 戚 娜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

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院曾以抽样方式向本市2000户有未成年人的家庭发放调查问卷,今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3.1%的家庭可能存在关爱不足的问题,47.3%的家庭关爱适中,29.6%的家庭存在关爱过度的现象。

为人父母,当然爱自己的孩子!事实上,由于社会、家庭和自身的原因,眼下很多年轻父母虽然爱孩子,却并不知道怎么来爱。

Where不会爱孩子,问题在哪里?

来自社区学校的报告——

那些平时忙于工作、疏于关心孩子的家长,是不会承认自己不爱孩子的;那些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是不会承认自己爱孩子的方式有问题的。可是,如果等到孩子将来产生学习障碍、心理问题,乃至罹患精神疾病再来检讨,恐怕为时晚矣。

社区学校里有不同年龄、不同情形的孩子,每天放学后,孩子们会一起做功课,接受辅导;那些遇到育儿问题的父母,也乐于与老师沟通,以期找到问题症结,寻求解决之道。

例1:什么都“无所谓”

奇奇小时候一直随爷爷奶奶生活,“无所谓”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的“行动指南”。爸爸妈妈觉得主要是由于他们工作忙,对孩子一直关心太少才导致他自顾自、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的性格。妈妈说,“幼儿园时,老师为了不让奇奇影响上课,就让他坐在班级的最后面,和其他小朋友隔离开。”

上小学后,妈妈将奇奇接到身边,发现他喜欢自言自语,不愿和人交流,好像活在自己世界里;他对荣誉有追求,但不想努力,如果达不到就会表现出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

分析:“工作忙”不是父母疏于照顾孩子的借口和理由,既然生养了孩子,就要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和爱。“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这样的话形容孩子是很可怕的。孩子好性格的养成是需要父母言传身教的。如果父母对孩子事事“无所谓”,孩子自然也就“什么都无所谓”。

例2:“爸爸,我怕!”

王奕佳怕水是出了名的,教练和小朋友都知道,她是迫于爸爸的“淫威”才来上游泳课,只玩不游。爸爸自己游泳很棒,出于安全的考虑,一定要女儿学会游泳,“孩子水性好,我们就不用担心她溺水了。”两岁的时候,奕佳就跟爸爸进泳池了。可能是一次呛水的经历,让小奕佳对游泳望而却步。爸爸说她不是真怕水,因为在浅水区玩一点儿没事,把她扔进深水区就怕得要死,只要坚持一定行的。

分析:很多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因为怕孩子冻着,就给穿得暖暖的;因为担心孩子的将来,非要他现在就学这学那。这位爸爸,因为怕女儿溺水,所以一定要她学会游泳。想法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但爸爸太自信,高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做法也过于偏激。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恐惧心理,不是偶然的。如果早期处理不当,其影响可能会一直延续到成年,相信这是爱女儿的爸爸最不愿意看到的。

例3:大棒打出“笨”孩子

刘振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来上海生活。因为没有户口,家里也没有很多钱,他没有上过一天幼儿园,基本上就是在父母的小摊旁自由自在长大的。

今年,7岁的刘振踏进上海小学的大门,因为以前没人教,很多习惯都没有养成,他上课打瞌睡,一下课就疯玩,自己的东西不知道保管,还时常把同学的东西放进自己书包里,同学们害怕,不愿意和“小偷”同桌。爸爸得知儿子在学校的种种不是,回家不是打就是骂,“偷别人东西?我打死你!”刘振边哭边说:“人家拿错了嘛。”

老师说坏习惯可以慢慢改,但这个孩子反应太迟钝(教他写自己的名字要花两个小时),成绩总是全年级最差,怎么办?老师的信心和耐心被一点点磨去,“是智力低下吧?!”

分析:孩子的错,不是他的错,错在父母早年的疏于教养和发生问题后的打骂相加。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这个孩子,他不是小偷,拿人东西是物权概念没有建立,好习惯的养成落后于同龄人;他也不是弱智或笨蛋,只要家长和老师愿意付出时间和爱心,他的进步会很明显。

对于如何才是爱孩子,相信100个人会有100种说法。几乎所有的父母(包括上述忙于工作的爸妈、逼女下水和恨铁不成钢的爸爸在内)都是爱自己孩子的,问题出在

对真爱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爱的方法不当。

What真爱是什么?

爱是什么?很多人会回答,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然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派克医生(Dr.M.Peck)说,“爱不是一种感觉(感情),而是一种行为。光有感觉的爱还称不上是真爱。很多怀有爱的感觉并且基于爱的感觉而行动的人,会做出各种各样非爱以致毁灭性的行为。”

原来,真爱不是一种让我们神魂颠倒的感觉。真爱是一种忠诚坚定的、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定。

真爱是付出

我们爱孩子,就需要延伸自己以抚育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时也抚育我们自己的心灵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懒惰心理、驱除内心的恐惧、摒弃固有的思维惯性、接受新的观点和挑战,我们需要勤奋努力地劳作,多花时间和精力来陪伴、照料孩子,这是真爱的前提之一。

这种付出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

真爱是一种自律

这是真爱的另外一个前提。爱本身需要自律,不自律的爱不是真爱。真爱孩子的父母会严格把握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为抚育孩子心灵的成长做出最大的贡献。

真爱是关注

真爱最重要的付出手段是关注。关注是一种源于意愿的行动,是一种抵抗我们思维惯性的工作。只有通过关注,我们才能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捕捉到孩子隐蔽的细微的需求,及时满足和训育孩子。我们需要放弃一些原有的计划、重新安排我们的时间、积极地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并且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真爱是倾听

付出关注的最重要手段是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是一门需要用心学习才能掌握的艺术。真正的倾听,无论时间多短,都需要巨大的努力。真正的倾听需要全神贯注,而不是一边处理自己的事情,一边捎带着听。你愿意付出这样的努力,是告诉孩子你珍惜他的最好最确凿的证明。

真爱是一种勇气

当我们从未育之人变成父母时,我们走进了一扇崭新的人生大门。我们需要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需要改变自己。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害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反抗我们、让我们生气或者失望;最终他们成熟之后,会离开我们独立生活,我们则会感到失落和痛心。真爱的代价是痛苦,收获却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你准备好承受这样的风险了吗?

真爱是鼓励独立

真爱的核心是让对方进行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对自己言听计从。依赖型的父母恐惧孩子的心灵成长,会想方设法阻止孩子的独立。具有真爱能力的父母则鼓励孩子迈向成熟、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把握自己的命运往往会令人面临痛苦的抉择,需要极大的勇气。只有真正爱自己的人才会有足够的勇气直面生活,不受他人、社会或者传统势力的左右,敢于改变自己。这种爱自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你是一个美丽的可爱的人,做你自己非常好,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爱你,只要你对自己以诚相见。”

真爱是接受分离

小宝宝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有着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深蒂固的养育误区之一就是“亲子一体性”,即父母不将儿女当作独立的、与自己分离的个体,而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生命的延伸,通过孩子来生活、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为了养育出身心健康、幸福成功的孩子,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认可并接受孩子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独立存在的个体这一事实,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

真爱是履行诺言

履行诺言是所有真爱关系的内在基础。父母对孩子的爱必须贯穿如一、始终一致。父母对孩子做出爱的承诺,并且保证履行这个承诺:无论如何,我们永远无条件地爱你、认可你、接纳你、支持你。

真爱是改变自己、促进自我以及对方的心灵成长

既然孩子不断地在成长,他们的需求不断地在改变,我们也必须跟着他们一起成长和改变。有些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期,他们是称职的父母,然而一旦孩子步入青春期,他们就变得束手无策,因为他们不能够针对已经长大、已经变化了的孩子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态度。从孩子身上学习,是大多数人保障自己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晚年的绝佳机会。令人痛心的是,大多数人拒绝这个机会。

真爱是律己的质问

对于孩子,父母拥有强大的权势。当面质问孩子,告诉他:“你做错了,我是对的,你应该改变,听我的。”这个举动在多数父母来说,不假思索、信手拈来。抚育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我们时时刻刻采用最有效的手段来完成这项任务。我们首先要进行严格的自我检验,检查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水准,确认我们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其次我们必须体贴入微地考虑孩子的个性和承受能力,选择对孩子最有效的方式进行面质和训育。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感到压力很大:原来真爱这么麻烦!要求这么高!这多困难啊!我做不到怎么办?一位妈妈就曾问我,“你能每时每刻做到你所列举的那些真爱行为吗?”

我回答她,“我每天都在努力。我不能保证完全做到,但是我不会停止或者放弃我的努力。派克医生说过,生活多难,爱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不要紧,只要我们努力,就是最好的结果。”

揭开“非爱行为”真面目

1.有条件的爱

“你必须服从我、遵照我的指令去做、按照我的设计去成长,否则我就不爱你。”一些父母为了控制和占有孩子而牺牲掉了爱,他们的收获是孩子对未来怀有过度的恐惧。

2.不负责任的爱

无休止地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很多人把这种感情当作一种富有牺牲精神的值得称赞的“爱”,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毒害。这种“爱”,远非无私,而是极端自私。深深隐藏在“爱”的旗号背后的,是施“爱”者对受“爱”者强烈的控制欲望。

3.依赖的爱

人们通常对爱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将依赖误认为爱。孩子万一有个闪失,父母就活不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颠倒了,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精神保姆。

4.永远无法满足的爱

孩子考试得了98分,“怎么没得100分?”孩子谦让,“你怎么这么窝囊?”孩子打架,“你怎么这么野蛮?”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父母的期望像一个黑洞,永远填不满。

5.牺牲者讨债的爱

父母把自己放在一个“烈士”的位置上,整天唠叨自己为了孩子“牺牲”了什么,抱怨孩子没有偿还这些“债务”,而且还动不动就被孩子“气”病了,“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要气死我啊?”生育子女是父母自由的选择,养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职责,为子女而放弃一些事情也是父母自由的选择,谈不上“牺牲”。

6.要求回报的爱

温柔一些的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养育你多不容易啊,你可不能辜负我们的期望!”严厉一些的则要求孩子“我们养着你、供着你、伺候着你,你可要给我们争口气!我们这辈子就指望着你呢!”这些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和养育当作一种投资,期待着高利率的回报,这样的爱不是真爱。

*以上内容摘自《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法宝》,作者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两个孩子的妈妈。近年来致力于儿童发展、家长心理及亲子关系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工作。

How怎样做到真爱?

现在,我们知道了真爱不易,真爱是需要付诸行动的。为了孩子,也为了你自己。请从今天开始努力吧!

第一步:自我测评

请逐项打“√”,看看能得多少分!

第二步:自我成长

平时多翻阅一些科学育儿的书籍和杂志,是父母自我提高较方便的途径。你们可以此填补自己的知识盲点,提前预知孩子一两年后可能发生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因为通过观察别家孩子的情况来预判自己孩子的将来,是不科学的。

此外,每个月定期参加社区交流、集体亲子游戏等活动,能及早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及时地寻求解决之道。市图书馆、社区学校会不定期地举办“家长讲座”,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安下心来听听专家的解析,不要等遇到育儿困扰或问题了,才来思考和寻求良策。

关于孩子,你需要知道的——

● 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变化,不同季节可能遇到的健康问题。

●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会有所变化,能力将有提升,家长须及时跟进。

● 认识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和不同时期的心理需要。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桑标教授说过,孩子有“玩的权利”和“犯错误”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请宽容孩子的小缺点,不要事事包办;请允许孩子玩耍,将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

● 孩子出现心理或精神问题,多半是由于父母的不良情绪转移或波及到孩子身上,使他过早体会到沮丧和焦虑。因此,发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时,请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同时,不要讳疾忌医,很多心理疾病可控可治。

第三步:尝试沟通

沟通其实不简单。“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呀?”“中午饭都吃了些什么?”如果你认为这嘘寒问暖的两句话就能代表与孩子有沟通的话,那就错了。真正的沟通是学会仔细聆听孩子说的每一句话,于细节中找到闪光点和问题。

沟通需要技巧。漫无目的的沟通效率极低,我们不需要。你可以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你认为……好么?”“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循循引导之下,孩子一般都能侃侃而谈,尽管答案可能是我们已经预知的,但这么做的好处是给一个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自己得出答案的效果,远比“妈妈代劳”“爸爸告诉你”有效得多。

在民主与尊重的前提下,与孩子亲切沟通,可以导出彼此都能接受的爱的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就“专断”、“强横”、“民主”、“平等”、“自由”、“回避”6种育儿态度,征询了7000名孩子的看法,结果是“民主型态度”受到普遍而热烈的拥护。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孩子一天天成长,于父母润物细无声的关心中,习得真爱的技巧与内涵。

可以尝试的小妙招——

● 科学研究证明,两人一起吃饭9个月以上,情感就会变成感情。工作再忙,也要和孩子一起共进早餐和晚餐哦!

● 定期开小型家庭会议,让孩子拥有团体归属感。

● 每天,请向孩子大方地表达你的爱,“早上好”“谢谢”“我爱你”……话语简单却很有力量。同时,别忘了在孩子面前赞美你的丈夫或妻子,3个人一起拥抱一下,抚摩一下,让爱流入孩子的心田里。

孩子的降生是父母的快乐之源。简·B·布鲁克斯在《为人父母》中反复强调:要看到养育过程中快乐的一面,在快乐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真爱不简单,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年轻父母懂得了真爱,并能充分享受养育过程的时候,就不会再抱怨种种的烦恼;当年轻父母能智慧地根据孩子的阶段性发展特点确定目标,选择恰当的养育策略的时候,是真正的爱并快乐着。

猜你喜欢

孩子
你们这群寂寞如雪的女(男)孩子!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
顽皮的孩子
Hey Blue!蓝孩子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