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裁妙剪出靓妆

2009-07-01张晓耕庞晓丽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论据事例论点

张晓耕 庞晓丽

一篇议论文说理是否有力度,能否吸引读者的眼球,与它所选的材料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材料选得好,说理就有足够的依托;材料运用得好,论证就有可靠的保证。

一、选取材料的标准

(一)明确的目的性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材料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或者偏离了论点,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成为文章的累赘。对于内涵丰富的材料,运用时要仔细斟酌。即使是同一个事件,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就会打“擦边球”,造成论据与论点的脱节。

(二)事实的确凿性

所选材料要让人相信,首先必须确保材料准确真实,切忌张冠李戴甚至胡编乱造。不少同学因为材料记忆不准确,又懒得再去核实,就凭着记忆作文,结果把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事安到了爱因斯坦身上,把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拿给孩子玩的奖章说成是金表;甚至还有同学说唐太宗勤于政事,多次派郑和下西洋。这些没有事实根据可言的论据,极易给人留下坏印象。

(三)选择的典型性

论据材料包括各方面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有说服力。切忌以偏概全,只选取身边琐事作为论据,如论述“近墨者黑”这个观点时,用“我邻友某某锒铛入狱……”这样的材料,往往令人难以置信,缺乏说服力,论辩性不强。

(四)运用的精练性

材料运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说明问题,写议论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选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当然有时仅用一个事例来证明论点会显得单薄,力量不够,这时就应通过几个事例来充实内容。

(五)材料的新颖性

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这些老掉牙的事例,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错,但用得太多太俗,就会影响文意的表达,“父亲用了儿子用,老师用了学生用”,文章当然也就没了新鲜感,少了吸引力。

二、选取材料的方法

(一)立足课本,挖掘内涵

在选材方面,有的同学绞尽脑汁也搜索不到合适的材料。其实,“攻玉何须到他山”,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宝库。无论是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例还是作者的经历、精神世界及理想追求,都可以作为我们证明观点的论据。高考优秀作文《哀痛者·幸福者》,就运用了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事例: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们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二)关注时事,唯新是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选材如果紧跟时代的步伐,唱响时代的主旋律,一定能吸引阅卷老师的视线,获得高分。从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来看,他们大都能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精心选取一些新颖典型、积极向上、具有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材料。材料新,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读到别具一格的内容;材料新,更能得出新的观点、新的联想。言别人之未言,说别人之未说,这样的作文才更具现实意义。政坛要闻,体育赛事,新闻媒体,都可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成为我们入文的材料,给我们的文章注入时代的活水。例如高考作文《爱不曾远走》: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更是看到了希望!2008年是一个喜庆的年份,可是,它又是一个多难的年份。一月困扰千千万万归乡者的冰冻雪灾,三月伤及亿万人的“藏独”事件,五月震痛全中国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灰色的空气,冷冷地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它无语,只是静静地、静静地……然而,中华民族没有倒下,凭借着十几亿人的力量,我们不断努力,汗水、泪水带走的只是悲痛和绝望,而爱却送来了我们重生的力量,希望的钟声敲响,每个人的耳边都会响起:“有爱,就有力量。”

(三)挖掘生活,深刻见理

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小得很,细得很。而作文要迈上一类的台阶,越深刻越好。这就要对生活加以挖掘,从常见的细微入手,体会出深刻的意义来。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深刻见理的典范。作者对生活中的常见小事加以挖掘,由平凡的落花生,形象地说明了做人的道理,思之深远,独具慧眼地开拓出了新意。2007年全国卷一高考满分作文也用自然万物类比,引出观点。既增加文章含量,丰富文章内容,也使文章形象生动:可曾见过悬崖上跃起的雏鹰?在风雨中,它为何敢奋力前冲?那是因为在它的身后有母亲的叮嘱和鼓舞。可曾见过春日里生出的新笋?在阳光下,它为何能日高盈尺?那是因为在它的身下有经年的老根为它吸收营养。我们也正在长大。这时,父母不会责怪,只会给我们付出更多爱心;学校和社会不会旁观,定会为我们提供机会。而我们该从每一次摔跤中汲取些什么呢?

(四)避同求异,独特出众

作文如同吃饭,最忌讳“嚼别人剩下的馍”。创新、独特、有个性是高考作文追求的目标。清代的赵翼在《论诗》中说过:“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讲的是诗文贵在求新的问题。写议论文时,材料的使用上也是这样。对广为人知的材料用起来一定要小心谨慎。当你为冥思苦想而终于得到一个老掉牙的材料而沾沾自喜时,“材料陈旧”的认识也就会出现在评卷老师的心里。选择材料时,最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切忌避生就熟,尽选些人尽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例如:论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如果选李白的“铁杵磨成针”这个司空见惯的老例子,倒不如用齐白石 “础石磨成泥”的美谈。

齐白石年轻时是个篆刻爱好者,一天,他向老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字就刻好了。”齐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担础石,夜以继日地刻呀,磨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一担础石终于“化石为泥”了,他的篆刻艺术也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显然,这个例证,比“铁杵磨成针”、达·芬奇的“画蛋”、陈景润的那“一麻袋草稿纸”,要来得更新,更能别开生面。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说,学习别人的长处,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诗经》亦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纵然是无瑕美玉,也需要切磋琢磨。作文更是如此,它需要借助其他材料的闪光点,合理切磋,为我所用。这切磋的过程,就是打磨抛光、将作文材料精雕细琢的过程。

对于用别人文章中的材料,我们不能原文搬上考卷,那往往会给人以抄袭之嫌。我们可以对其中的几个事件进行精选,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达到一种“可以攻玉”的境地。在植物栽培中有一术语叫“嫁接”,通过嫁接,可以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例如“红富士”就是国光苹果与元帅苹果的嫁接。这种方法运用到作文上,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使原来蕴涵的思想,得到新的发挥;也可以使浅层的含义得到深刻化。但是,这里必须要注意到,原材料应当具有可塑性。可以说,在其他的材料里融入新思想,是一种巧妙的借鉴,也是一种创新。

要做到巧借,还可以巧妙地变换角度。将写作中心对象“他”与“我”对换其客观存在的位置,改变原主人公“他”的身份、地位,并将“我”与“他”的身份、地位互换,让“我”经历“他”经历的事,以“我”的亲历亲感来演绎故事,来表现“他”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形换位,避俗出新”。做到这点,就可以避免题材和立意的雷同,而不给人以厌倦之感。

对于议论性作文,同一种素材,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或者进行新含义的挖掘,借别人的壳,表现自己的魂。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过:“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前苏联作家雷曼诺夫也说过:“我在和材料进行斗争,在选择:用什么?不用什么?”生活处处有材料,时代处处张扬着精神,留心观察生活,细心品味生活,善于积累,善于选材,就一定能写出写出文质兼美、说理严密的议论文。

猜你喜欢

论据事例论点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例”后有“析”方可取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