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2009-07-01高续增

银行家 2009年5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栏目思想

高续增

今年正值“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海内外华人很关注这个日子,因为人们都十分关心从那个日子正式开始的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伟大过程。我们也想在这个日子里,营造出气氛来,以期加快我们奔向进步的步伐,为此“思想平台”栏目有选择地刊发了几位“五四运动”时期有影响的著名人物的生前逸事,以寄托我们对他们的缅怀之情。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大多数场合和领域,比起“五四运动”时期来,现在的人们更加注重金钱和实在的东西(实惠),关注思想、谈论形而上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中国人在外人的眼里,成为了苦力或经济动物,这是我们在人家心目中不那么高贵的主要原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忙于社会的硬件建设和扫荡异见,“五四”运动前后那样大量涌现出思想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想,一个时代的进步,是需要一大批思想家作为文化后盾的,尤其应当让所有的人都来关心我们社会的思想解放,因此,我们刊物的思想平台栏目也应当担起一份工作任务来。

到今年5月,我们的“思想平台”栏目也有六年时间了。六年来,思想平台追随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这一宗旨,渐渐地形成了这一栏目的独特的风格,其间,共发了一百多篇文章,我也在组织稿件和动手撰写文章的同时,使得自己的思想的手法更加成熟。

为什么要开辟思想平台这个栏目呢?

从文革中刚刚走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当然是钱。如今,钱已经不是最缺乏的东西了,中国现在已经是是全球最有钱的大户了,当然这是从总量上说的,13亿人一平均,还是挺穷的。我认为,现在我们中国眼下最缺乏的是思想。这也是文革中遭受摧残最严重的领域。那时,在“全国一盘棋”的号令下,所有不同的思想、看法和不同意见都被视为异端,而大受鞭鞑。思想上的单调与乏味,比起当年服装上的清一色更严重。其后果是,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了,还有相当多的人仍然以文革式的思维对待现代社会的建设和转型,还用原来那样的眼光来看待外部世界和从外界来的人。这就加大了持续取得进步的难度。在金融界,这个最需要开放性思维的领域,应当在配合人们思想解放方面走在前面。我体会,这就是王松奇主编在接手《银行家》杂志以后立即主张设立这个栏目的初衷,即,尽可能多地把能体现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观点的文章介绍给读者,打破以往文字媒体那种八股式文章和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空话、套话所造成的沉闷气氛,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增加杂志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六年中,我越来越发现,在搜寻有着鲜活思想的文章中,竟然有相当部分是七八十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哲人们早就有论述的,他们早就为让中国人走出封闭思考了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这为我们今天的思想解放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精神营养,这也成为思想平台选择文章的一个主要来源。

思想平台的宗旨,是向读者提供“新”和“奇”的思想亮点。但这些闪光的思想片断,不是某个人只要他聪颖一点就能轻易发现得了的。而是那些“有闲人”大量阅读前人的文章,时时动笔总结心得体会才能得到的成果。没有“久坐孤灯常凝思”的经历,难得“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结果。有不少白昼间忙于庶务的银行业界的实干家,出于好心和好奇,常常经过各种途径递交来自己的稿件,也有我身边的同事成为了荐稿人。殊不知,那些实务方面的专家和成功者不一定是写这类文章的高手。来者不拒吧,影响思想平台的一贯风格和追求的那种意境,有所取舍吧,又很磨不开面子。多数时,我还能坚持不降低、不改变宗旨和特色,不得不说一些令人不快的话。其实这样做最不快的是我自己。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一位每期讲座收费三万元的教授执意要发一篇比较激烈的文章批评当前《百家讲坛》中的“说书学者”,这是他揣摩了思想平台的风格以后专门撰写的文章。我思考了许久还是没有让该文上版。争论这个问题时,我向他解释道,在所有被他命名为“电视说书学者”的人中,确实有思想浅薄的教书匠人,不知是凭着什么关系才走上《百家讲坛》的。但是,其中也有真知灼见者,如易中天教授,我能从他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中觉悟出他观点背后的对社会文化的批评。即使同一个人,也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比如钱文忠,他讲唐朝时期的西域史,就很好,但是他十分牵强地讲《三字经》,我就持基本否定态度。 我认为《三字经》应当是古代文学或者所谓“国学”课堂上的教材,面对不谙世事的孩子讲这些东西,在不经意间把中国文化的那些反自然的“糟粕”传授给了孩子。这些东西应当在孩子长大以后,让他们自己去挑选研修,我相信,如果不是强迫,几乎没有人愿意把时间耗费在那些陈旧乏味的东西之中,除了那些不以此为业就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以外。我尤其想强调的是,我们要多学习和继承五四先贤的思想观念,不要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维护被他们批评的旧的文化传统和意识。

我经常碰到一些业内人士谈起思想平台这个栏目,也很乐于跟一些有思想的人谈这个话题,一是试探和了解这个栏目的影响力,二是也能听听不同意见和批评,另外也能发现一些新关注点。一位行长不同意我对中国传统“太过激烈和严厉的批评”。我解释说,这可能是由于你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命力还没有足够的估计,就像中国文字和中国语言一样,你无论下多么激烈的“猛药”,都不会影响到它的生存,因此你尽可以加大你的批评力度,这只能让它尽早完成向现代社会文化的转型,以此告慰给我们民族带来声誉的五四先贤们。

也借此机会,向所有关注“思想平台”栏目的读者致意,让我们共同以“五四运动”先贤的探索精神为楷模,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本职工作中做出开创性的成绩来,也希望读者们更加爱护我们的栏目,把“思想平台”办得更加生气勃勃。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栏目思想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