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西的战略定位与提升

2009-06-29杨益生朱四海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09年6期
关键词:海西经济区经济圈

杨益生 朱四海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中心向亚洲转移、向中国转移的历史进程中,基于“两线两圈一中心”(构建连接中东、非洲的中缅战略通道,即南亚线。连接中亚、俄罗斯的中土、中俄战略通道,即西北亚线。构建“东南亚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构建以上海为核心的“亚太经济中心”。)的空间布局需要,我国亟需积极主动构建以京津冀为中心的东北亚经济圈、以珠港澳(珠三角、香港、澳门)为中心的东南亚经济圈、以长台闽(长三角、台湾、福建)为中心的亚太经济中心,其中,构建亚太经济中心是核心工作。

由于台湾与大陆目前还没有实现统一,构建亚太经济中心需要提升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的战略地位,以海西先行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

海西战略定位的四级提升

2006年,中国三大经济引擎完成GDP占“两岸四地”中华经济圈的58.6%,其中京津冀占9.3%,珠港澳占16.4%,长台闽占32.9%。长台闽实现GDP占“两岸四地”的三分之一,优势明显。

从现状看,以长台闽为中心的亚太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占“两岸四地”中华经济圈经济总量11.4%、占长台闽经济总量34.6%的台湾省处于分立状态;二是处于台湾海峡西面、雄踞祖国统一战略要塞的福建省经济总量偏小,仅占“两岸四地”经济总量的3.0%、长台闽经济总量9.0%。

福建省的发展事关祖国统一和亚太经济中心的形成,战略地位突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以及重大战略决策,不断调整区域发展战略。

1995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区域发展战略,首次提出了“海峡西岸”概念,并将发展战略向闽台合作交流延伸,突出闽台合作在福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发展战略,巧妙地实现了福建省的发展战略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率先发展战略”、江西省的“中部崛起战略”的战略融合,提升了闽台合作的战略空间,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创造了条件。

从福建到海西,反映了福建发展战略定位的演进趋势。海西是一个对台范畴,其要义在于通过两岸之间的社会文化互动、经济互动推进政治互动与祖国统一;海西又是一个海洋范畴,其要义还在于以海西的率先发展推进海峡经济一体化与亚太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从发展趋势看,海西发展的战略定位将呈现阶段性特征:

第一步,通过两个先行区建设拉平福建与台湾的差距,福建GDP赶超台湾,实现海峡无差异化,按目前的发展速度,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5年,实现时间大约在2020年;

第二步,海西向海峡演进,福建与台湾实现经济一体化,形成海峡经济区,这个过程将伴随于两岸的经济文化互动而水到渠成;

第三步,伴随于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海峡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经济总量将分别超过2万亿美元,藉此整合形成亚太经济中心。

从福建到海西、到海峡经济区、再到亚太经济中心,成为海西发展战略定位“四级提升”的基本轨迹。

以后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从地理上看,海西最大的优势是傍海。福建作为海西的主体,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人民长于舟楫,擅于航海,历史上造船业长期居全国领先地位。今天,适逢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战略机遇期,在打通陆路后要着手开辟海路,做足海洋文章,以海洋优势培植海西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是发展海洋经济:

一是按照服务两岸三通的要求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发展海运来发挥海洋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进口工业原料,出口工业产品,使经济迅速腾飞。其要点有三:一是发挥深水港湾和岸线资源优势,扩大港口建设,以“港口先行”开辟海路、发展航运业;二是建设与海西发展、两岸三通要求相适应的海运船队,优先发展集装箱运输和客货滚装运输;三是整合台湾既有的海洋交通运输资源,特别是航线资源,形成内接腹地、外连五洲的全球海运网。

二是按照促进中部崛起的要求拓展海运经济腹地。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与运输能力相匹配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保障正常运输所需要的业务量;二是便捷的交通,能迅速组织货物转口,形成完备高效的物流体系。前者需要拓展港口的经济腹地,这随着海西陆路交通的逐步完善已不是问题。后者需要建设疏港公路、铁路和口岸联检等公共服务设施,这是未来政府必须加强的工作。

三是按照海洋交通运输业的要求发展相关产业。海洋经济是一个多产业体系的综合体,发展海洋经济同样需要发挥比较优势。未来的重点是朝两方向延伸:一是向航运业的上游延伸,发展船舶工业。二是向航运业的下游延伸,依托发达的海洋运输比较优势,建设东南沿海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和石油储备基地,发展能源产业。

以经济互动推进两岸政治互动

福建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先行先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受台湾当局的人为限制,两岸经贸往来、人员交流长期以香港为中介,香港在两岸之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两岸贸易中转的重要据点,扮演着两岸物流中介、客流中介、金融中介和服务中介的重要角色。

在两岸觌三通的战略机遇期,对海峡西岸经济区而言,关键是推进两岸关系的“香港替代”,部分或全部地承接目前由香港承担的职能。

首先,是台湾的香港替代。这是就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而言的,以香港在珠江三角洲中的功能定位为蓝本,以台北、高雄、福州、厦门中心城市为核心推进“海峡经济区”共同发展,使得海峡经济区在海西、海东良性互动下紧密合作,经济错位发展,互补性和关联性不断加强。目前,大陆已成世界工厂,台湾拥有全球营销网络与经验,台湾的香港替代有助于构筑台湾在东南沿海的金融中心、离岸服务业枢纽的功能和地位,并促进内地的经济发展。

其次,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香港替代。这是就台湾与福建的关系而言的。在改革开放之初,作为试点省份的广东和福建几乎同时对外开放,但由于广东省地处珠江三角洲,借力香港,腹地宽广,靠“前店后厂、三来一补”等方式,几乎是一夜间成了中国的明星。海峡西岸经济区“香港替代”的要义就在于在产业分工与协作的进程中推进福建与台湾的经济融合,作为台湾的经济腹地主动融入台湾经济大循环。

第三,构建“海峡自由贸易区”。替代的前提是必须拥有比较优势。珠江三角洲尽管曾经存在广深之间的龙头之争,但随着CEPA的实施,以香港为龙头的大珠三角模式替代了传统的珠三角模式,香港这一国际化大都市作为珠三角的领袖,必将加速这一地区经济的融合,实现经济的新一轮腾飞。在北京申奥、上海申博相继成功使京津唐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占得先机之后,三大经济圈重新建立起全局性的平衡格局。海西没有奥运、没有世博、没有CEPA,没有特殊照顾,凭什么实现“香港替代”?因此,必须重新思考以更广泛的经贸关系新架构——自由贸易区来处理两岸经贸衍生的各种问题。建立“海峡自由贸易区”,将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纳入海峡自由贸易区框架。

猜你喜欢

海西经济区经济圈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大自然,令我陶醉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以五大发展为引领开启海西新征程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建州初期天峻从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