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家庭暴力的若干分析

2009-06-22杨红玉

活力 2009年4期
关键词:施暴者家庭成员受害者

杨红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和睦享和的家庭关系,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之一。近年来,隐藏在家庭中的暴力犯罪逐渐显露出来,有关家庭暴力事件,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严重的家庭暴力不仅危害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家庭暴力还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导致犯罪增多,并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一、家庭暴力的内涵及特征

在我国,一般认为的家庭暴力就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是对家庭成员进行伤害、折磨、摧残和压迫等人身方面的强暴行为,其手段有殴打、捆绑、凌辱人格、残害身体、限制人身自由及性虐待等。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婚姻司法解释》第一条明确指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的行为一般表现为: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经济暴力、冷暴力等等。

身体暴力表现为夫妻一方殴打另一方致死、致残、重伤的;夫妻间经常性的拳打脚踢、咬、掐、拧、推、搡、扇耳光等人身伤害或羞侮行为。精神暴力就是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经常性的威胁、恫吓、辱骂造成对方精神疾患的;以伤害相威胁,以损害家俱、伤害动物、打骂孩子相恫吓造成对方精神恐惧、安全受到威胁的;为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对配偶经常性的当众或私下恶意贬低、羞辱、挖苦、奚落、嘲笑、谩骂致对方不堪忍受的;经常刁难、干涉、猜疑、阻止限制对方行动自由,影响对方正当工作生活的;公开带第三者回家同居羞辱配偶的行为。性暴力是指经常以暴力强行与配偶发生性行为,造成伤害后果的;以暴力方式强行对配偶实施变态性虐待的行为。经济暴力是指对另一半实行经济控制。冷暴力是指漠不关心、不理不睬、不过性生活、不做家务等

在分析中笔者还发现,家庭暴力还具有以的下几个特点:

1.人群的特定性。在家庭暴力中,受害者往往是家庭成员中最弱势的群体,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关系具有相对的特定性,如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根据近年来对此类案件的调查统计,家庭暴力的受害者90%为女性。

2.行为的隐蔽性。家庭暴力一般都是发生在暴力行为人与受害者共同居住所在地,大多数的受害者,尤其是女性因为担心影响家庭和婚姻的稳定不敢声张。还有的受害者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这都是平常家庭琐事。有的人甚至用什么“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打架不記仇”等心态宽慰自己,这样致使很多的家庭暴力得不到曝光与解决。据调查,86%的妇女,只有在经历10次以上的侵害,才会向法律及社会求助。

3.手段的残忍性。施暴者在实施暴力时除了单纯的人身伤害,有的甚至手段极具残忍性。如罚跪、用火、开水烫、使用器具攻击身体器官、强迫受害人喝尿等等。

4.时间多发性。通过对家庭暴力案件的分析,我们发现家庭暴力在实施的时间上具有多发性。由于受害者对家庭暴力无力反抗或不愿公开,导致实施暴者更加为所欲为,长时间、屡次地对受害者施暴。

5.主观的故意性。家庭暴力不存在过失问题,在实施暴力的过程中,施暴者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是明确的。就是说施暴者很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既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6.面积的普遍性。在我国,仅以1999年为例,全国妇联共收到1万多起遭受家庭暴力的投诉。广东省妇联在广州等11个城市1 389个家庭进行入户抽样调查表明:有29.2%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武汉市妇联在近3年所接待的上访投诉中,近1/3是家庭暴力案件。一项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在北京市去年调解处理的12.7万余件各类纠纷中,因家庭纠纷就占22 000余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国调查发现,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高达30%。由此看出家庭暴力几乎遍及了全国各地的每个角落。

二、家庭暴力的救助

1.法律救助措施。对于我国社会来说,首先应该加大对家庭暴力的惩治力度。在现有的《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中,都有关于维护家庭成员的规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保护机制,而且还要制定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法》使惩治家庭暴力行为有法可依。

2.社会救助措施。A.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受害者的家人、亲戚、朋友、同事的关系在解决家庭暴力中的作用。其次是警察、法院、医疗、社会及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对家庭暴力应及时介入保护受害人的安全与健康,从而保障对家庭暴力的社会救治。B.要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及文化素质,转变妇女的屈从和依附观念。

总之,解决家庭暴力问题是,第一法律不宜缺席,第二需要社会共同参与。但由于家庭暴力的历史根源长、受害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的三大特点,决定了消除家庭暴力仍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所以反对和消除家庭暴力应成为一个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编辑/刘佳)

猜你喜欢

施暴者家庭成员受害者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身体传送带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校园暴力施暴者的施暴行为分析
短文改错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