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机理及政策建议

2009-06-20李杰义

中州学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区域

李杰义

摘 要:随着农业分工的深化,在需求、供给和技术因素的作用下,具有短链或断链形态的农业产业链在城乡之间延伸,以分享分工带来的经济利益。这种延伸遵循先内后外的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和技术路径进行。延伸后的农业产业链是农村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市场延伸的区域空间展现,它延展于城市、城郊(或县域城镇)和农村三个区域单元。区域政府应当在产业互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下,制定和实施推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政策,而构建政府、农业企业以及涉农协会三者分工协同的城乡区域治理结构,是保证这种政策实施的基本组织协调机制。

关键词:农业分工;农业产业链;区域;产业互动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3—0065—04

农业产业链的城乡间延伸,一方面可以较好地整合城乡经济资源,打破城乡两套封闭体系独自运行局面,另一方面可以整合三次产业的经济活动,沟通其内在经济联系。本文在分析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动力和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政策建议。

一、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动力因素

为研究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本文把经济区等同于经济区域或区域,并把经济区域划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类区域。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系统思考,就是把农业产业链置于城乡区域社会经济这一大系统中,通过对各种作用力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来寻找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动力。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一直把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认为是提高经济效率或节约资源的前提条件。基于对分工理论的理解,我们认为,促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主要因素有分工、需求、供给和技术等。在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下,农业产业链在城乡间不断延伸。而且,这四个动力通过系统的网络效应(乘数效应)与整体效应,将形成远远大于单个因素作用力的合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链在城乡之间不断地延伸。

在城市,二、三产业发达,产业科技含量高,属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在农村,农业或轻工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产业科技含量低,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城乡产业结构的分工差异性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经济活动主要是处于高端的商业贸易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农村经济活动主要是处于低端的种养殖业、林业、渔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城市、城郊和乡村的产业链,分别表现为相对“断链”或“短链”的形态,这样,在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动力因素的作用下,农业产业链必将在城乡区域间进行延伸。

二、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技术路径

为了研究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们把区域内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要界定为“农业产业链的农村区域内延伸”,而把区域间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要界定为“农业产业链的城乡间延伸”。我们认为,基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业产业链延伸更多的应该是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

农业产业链的城乡间延伸必然遵循一定的空间经济运动规律。随着分工的深化,在需求、供给和技术等动力因素的作用下,农业产业链的城乡间延伸依据如下的技术路径进行。农业产业链的城乡间延伸先内后外的延伸顺序,正暗含了经济学分析先封闭后开放的思想,也是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思:

首先,在区际甚至全球范围内,确立农村农业地区的优势涉农产业链环。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链的城乡间延伸必先要求农村的农业自身有发展能力。因此,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竞争力是农业产业链的城乡间延伸的前提。区域优势涉农产业既具有区域性又具有跨区性,区域优势涉农产业必须在跨区域的比较与选择中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选择和确定。然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这些优势涉农产业链环在特定的农村区域内必将表现为短链或者孤环的产业链环形态。

其次,在农村区域之内,延伸具有短链或断链形态的农业产业链环。随着农业分工的深化,在需求、供给和技术因素的作用下,具有短链或断链形态的涉农产业链环不断延伸并整合成为一条有机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以分享分工及其农业产业链延伸带来的经济利益。但是,城乡区域各自基于区域本位利益的原因,对其既有涉农产业部门向联系的前向延伸和后向延伸,其结果是城乡区域分别相对独立地形成了一条或若干条农业产业链,这种意义上的“农业产业链”可能还仅是一些具有短链甚或断链形态的产业链,这在城乡区域系统中表现为城乡间产业的分离。

再次,在城乡之间,进行延伸并形成城乡协同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群。农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链需要在城乡间开放系统中,通过区际市场博弈,在城乡之间进行延伸。尽管分工给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带来了经济社会收益,但在实践中,这种延伸并不像理论思考中的那样顺利。由于农业部门的弱质性,使得农业在产业链城乡间延伸中分享的分工经济收益的份额相对较小,而在城乡间延伸中承担着较大的交易费用。因此,政府推力是分工动力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区域政府必将成为促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和整合的现实动力,从而在城乡之间,由区域政府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和宏观调控目标要求,在城乡之间开放系统中,重新进行涉农产业链若干环节的延伸,最终形成更大区域范围内的、更为完整的、城乡协同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群。

三、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中的关键环节

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基本出发点是打破城乡之间的分割状态,通过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城乡间农业向商贸业转换的郊区(或县域城镇)的农业加工业与农业物流业环节,是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关键环节。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不发达逐步走向发达,区域开发的重点将依次从“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到“网状开发模式”。笔者认为,郊区(或县域城镇)适宜于使用“点轴开发模式”,可以按照“点轴”布局体系,建立以“点轴开发”网络为核心框架的经济区域系统,它将有利于冲破城乡壁垒,其依据是:首先,交通干线的延伸及其运营可以跨过城乡之间的“行政藩篱”,不受城乡壁垒的严格约束。其次,郊区(或县域城镇)作为“点轴”中的“点”,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条件下,其经济集聚、扩散与辐射功能的发挥基本上不受城乡壁垒的限制,而是按其所影响的腹地范围为辐射及带动的边界,这样,城市与农村间的农业产业链延伸机制将得到更好的保证。

在农业产业链系统中,生产者是最薄弱一环,由于农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而加工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以加工产业为中心能够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虽然农业物流环节不是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环节,但由于农业物流中心具有较大的规模与物流能力,农业物流产业联结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是联结生产、加工、零售的核心环节,农业物流中心能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总之,郊区(或县域城镇)可以着力发展成为涉农加工业中心或农业物流中心,着力构建以涉农加工产业和农业物流业为增长极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系统。麦吉(Mcgee,1989)教授提出的Desakota(城乡融合区)的概念,指的是在同一地理区域上同时发生的城市性和农村性的行为。郊区(或县域城镇)可以借鉴Desakota的发展模式:在面向城市需求、引导乡村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产业迂回,创新性地形成若干新涉农产业部门并培育成为新的城乡区域经济增长点(小城镇),从而有效地链接城乡之间具有短链甚或断链形态的涉农产业链环,保证农业产业链在城乡间顺利地延伸。

四、促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政策建议

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本质上要求以第二产业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以第三产业推进农产品流通和进入市场,推动农村第一产业向城市第二、三产业延伸,从而使农业更多地分享到农业分工和农业产业链延伸带来的经济利益。但是,纯粹的分工并不一定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协调好经济发展是分工经济更为深厚的来源和基础。因此,区域政府是协调和促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现实的重要动力,区域政府应当在推进产业互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框架下,制定和实施推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政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大方面来促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

(一)改革城乡分离的政策

1.合理界定城乡各主体的利益边界。经济利益是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农业部门的弱质性,使得农村在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中分享的分工经济收益的份额相对城市要小,而在城乡间延伸中承担比城市较大的交易费用。因此,必须铲除旧有城乡市场壁垒和重构新的城乡利益格局。国家可从宏观上通过法律手段和政策途径,规范城乡市场交易秩序,对城乡之间及其内部各市场的活动主体之间和利益群体进行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定位”,以排除利益驱动力导致的城乡产业分离。

2.改革现有城乡分离政策。政策是政府对农业的干预一般手段,现行的城乡分离政策主要表现在户籍政策、劳动保护和就业政策、住房政策等方面。政策改革的目标是逐步破除影响产业互动、城乡统筹、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体制性障碍,不断增强郊区(或县域城镇)经

济发展的动力,使之有效地链接城乡之间具有短链甚或断链形态的涉农产业链环,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城乡间延伸。

3.构建城乡市场的联动机制。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产业的竞争力与相关及支持产业的表现及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根据资源分布、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和市场需求,在区域范围内组建一批适应城乡经济市场发展、适应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大中型商品生产基地,以此为基点来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城乡间延伸。同时,积极扶持发展城乡互惠互利的全国性或区域性农业产业链经营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并以此组织为基础,链接城乡市场,打破城乡隔离,同时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城乡间延伸。

(二)培育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

1.构筑城乡经济网络。市场的大小决定分工程度,因此,有必要构筑以大城市为中心或中心城市为中心的,以生产协作网、商品流通网、资金融通网、技术信息网、劳动力移动网等的要素复合运动形成的城乡间经济网。这有助于城乡之间发展经济协作,打破城乡封闭,组织城乡商品流通、资金流通以及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保证农业产业链在城乡间顺利地延伸。其中,交通事业是发挥城市在城乡互动中的带动作用的传导神经,因此,大力发展交通事业是推进城乡农业产业链延伸的重要途径。

2.培育和发展城乡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市场需求是现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动力。由于相互融合和协调运行的城乡统一大市场基本上还没形成,现有的城乡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分离状态,从而造成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缺乏畅通的渠道。因此,尤其需要重视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城乡统一大市场,推动乡村市场的发育和成长,使市场真正成为连接城乡经济及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纽带与桥梁。

3.发展城市商贸服务业。区域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将为农业分工细化提供市场容量。然而,城市商贸服务业为农业、农村工业提供的社会化服务的落后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城乡间延伸。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商贸服务业,是培育城市市场的重要举措,将从整体上促进城乡商品交换关系向纵深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同时,郊区(或县域城镇)可根据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逐步构建以原有的产业为基础、以若干适应于市场需求的骨干农产品和加工产品生产和农业物流业为龙头、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产、加(工)、售一体化的规模化基地型发展模式。

4.壮大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主体是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将为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奠定物质基础。龙头企业应充分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林牧副产品的加工、物流产业。龙头企业应充分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林牧副产品的加工或农业物流产业。壮大龙头企业要以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与城市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合,以城市大工业为依托,接受城市企业技术、资金辐射,为城市提供各种专业化的协作配套。各级政府和银行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支持,企业自身要不断健全完善运作机制,使龙头企业真正带动整个产业链不断延伸。

(三)加快郊区(或县域)城镇的发展,促进城乡产业互动

1.加快郊区(或县域)城镇的发展。郊区(或县域城镇)的加工业与物流业环节是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关键环节,因此,可以选择地理条件、环境资源条件及市场条件适宜和乡镇企业及人口比较密集的乡镇,组织建设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新型郊区(包括县域)城镇。这些城镇作为生产要素的集聚点,形成城乡区域的新经济增长中心,这些新的区域增长中心与原有的中心城市、广大农村结合在一起,形成城乡共融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格局。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是城市功能向农村的渗透过程,也是农业产业链在城乡之间不断延伸的过程。

2.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大农业”、“大流通”的思想不再将农业理解为第一产业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而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链不断地向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甚至向生态观光业延伸,这样,原属于第二、三产业的农业关联产业,也被纳入农业产业链的结构之中。因此,农业产业链是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城乡区域政府要遵循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内在规律,转变就农业抓农业、就工业抓工业的传统思路。同时,城乡区域政府要重视当地产业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有意识地强化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二三产业发展面向第一产业,通过三次产业的相互链接,延伸农业产业链,在“以工养农”的基础上,发挥“以农养农”的潜力。

(四)构建协调发展的城乡区域治理结构

1.建立跨越城乡的行政组织协调机制。产业链的发展能力是指产业链获取超过该产业正常利润的利润的能力,即获得产业超额利润的能力。在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和以地方利益为重的情况下,促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特别需要有调控能力的协调机构,包括通畅的联系机制和合理的组织协调机制。运行机制必须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重视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让市场机制有效地“冲击”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中的“行政区藩篱”,使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目标与地方政府发展目标相一致,并符合现实的要求。

2.加快构建跨越城乡的涉农企业集团。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由纵向一体化产生的协同经济,是指当企业的产量达到有效的规模时,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在生产、销售、购买等环节以及其他领域里获得的经济效益或费用节约。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主体是农业企业,涉农企业集团的市场力量有利于打破城乡壁垒,合理安排其内部组织的空间结构,客观上起到跨城乡区域间协调的作用,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协调机制。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城乡利益难以通过“行政性协调”,生产要素的流动难以通过“行政性方法”解决时,跨越城乡的大型涉农企业集团的建立及运作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3.有效激活涉农行业协会的活力。从国外经验看,行业协会作为一个行业自律性组织,可以弥补政府和企业无法起到的作用或职能。跨越城乡组建涉农行业协会可突破城乡界限,并赋予有助于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相应职能,使涉农行业协会成为行业、社会与政府联结的纽带。如引导不同地区涉农产业经营主体的联合、分工与合作,实现规模经营;推进城乡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涉农产业集群经济。在促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过程中,涉农行业

协会可以弥补行政组织协调机构和涉农企业集团难以起到的作用或职能。

参考文献

[1]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2—13.

[2]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36—338.

[3]陆国庆.衰退产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0.

[4]龚勤林.区域产业链研究[M].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4,71.

责任编辑:晓 立

猜你喜欢

区域
分割区域
探寻区域创新的密码
论“戎”的活动区域
区域经济
分区域
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分区域比较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