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

2009-06-19沈玉顺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国家评价

苗 苗 沈玉顺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和研究近六年来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文献研究资料,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内涵解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高校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总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等进行重点分析,以期对国家精品课程的政策制定和高校精品课程的实践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普通高校

国家精品课程课程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37-06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自2003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启动后,众多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管理者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和理解,深入分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文献资料与建设经验,希望以此为政府部门和高校管理者制定、完善国家精品课程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课程和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文献述评的范围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检索的方式,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其中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四大数据库,以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为时间节点,用“国家精品课程”题名检索的方式获得192篇研究论文,以“国家精品课程”关键词检索的方式获得51篇研究论文。通过对这些检索文献的初步分析和筛选,以文献研究的主题、意义、创新性以及期刊质量等级为标准,精选了200余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

二、研究主题及其特征

(一)国家精品课程研究文献的特征

从时间上看,国家精品课程研究文献的时间跨度不是很长,基本上从2003年国家开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活动以来,各位专家、学者和高校管理者才逐渐掀起对精品课程研究的热潮。从研究的主题看,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内涵解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高校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总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对策等是这类文献集中的主要问题。从文献的类型看,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两部分,无论是微观层面的“精品课程”词源分析,还是宏观层面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均纳入了课程专家和学者的研究视域。与此相关的专著更侧重收集和整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文件和领导讲话、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以及各学科专业的国家精品课程等资料。从研究的作者特征看,专家和学者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更多的是高校行政管理者及高等教育研究者开展这类主题的研究。

(二)研究主题与主要观点

1.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内涵理解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下发,标志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但是这种对精品课程含义的解释具有高度的凝炼性和简约性,再加上人们对于构成精品课程这个词组的两个关键性词根“课程”和“精品”迄今并未形成共识,因此对精品课程的定义及其内涵做一探讨,有助于正确理解国家精品课程的深层内涵和重大意义。

刘彬让将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纳入研究视域,在展望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课程评价和建设的发展趋势后,对精品课程的内涵进行了梳理。他提出,就课程而言,其“精”在于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师具有精深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具有优秀的教学效果。郑家茂和张胤在“课程”和大学“课程”概念的基础上,对精品课程的先进性进行了提炼,认为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才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特征。李静等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理念也日益丰富,如教育平等、终身学习、开放共享、内涵式发展等。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发展。马晓春认为,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因此,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应践行这一理念,实现以学生为本,强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关注的焦点不同,对于精品课程的内涵理解有着不同的解读。归根到底,先进性、新颖性、可持续性是其主要特征,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利用也应以学生为本,遵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

2.国家精品课程评估研究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宋烈侠和杨承运对《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标准》的制定应考虑三条原则:一是力图科学地反映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二是鼓励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下功夫,主动创新,发挥特色;三是《标准》要科学、简要、具有可操作性。吴敏强调精品课程指标体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她将模糊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精品课程的数学模型,促使精品课程的评价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模式。周超指出,国家精品课程评价基本上涵盖了四部分内容,即教学内容、课程基本建设、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这种评价模式是在吸收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和斯太克的“外观评价模式”等国外的课程评价模式的合理因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形成的。它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评价设计者所期望达到的评价目的和评价效果。

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评价。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王佑镁研究发现,通过可及性参数分析与评估可以为高校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指标;用评估结果检视已有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和内容的可及性,能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提供建议,形成更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和评审机制,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与网上资源共享。

3.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模式研究

精品课程构建模式的研究。李尚群提出,建构精品课程是一种理性行为,有两种不同的构建模式:第一种是科学设计模式,强调精品课程可以进行跨越式的建构;第二种是经验提炼模式,强调精品课程是渐进式的演替。他分析,在具体的精品课程建构实践中,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教育哲学来选择,也可以把两者整合起来,走一条“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改革教学模式的研究。师黎和常永英指出,国家精品课程必须实现上网和免费开放,以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就要求构建和谐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她认为“和谐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正确处理精品课程建设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肖阳和冯玲在多年精品课

程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点两线”的精品课程教学创新模式,即面向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要求,以提高精品课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为基本点,把握好教育者与学习者互动、课堂与课外结合的教学途径,把握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放式学习能力的学习途径。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谢泳涓针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年轻教师发展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家精品课程是高校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它体现在国家精品课程在课堂教学上的示范作用,远离教师成长“近亲繁殖”、一门课程的阐述及教案编写等三个方面。

配套机制建设的研究。李立通过对精品课程内涵的深刻认识,提出要保障和促进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完善的评价、激励、质量监控等配套机制。如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完整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姚恩全以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认识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从组织管理与关键环节建设两个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他着重指出,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网络课程资源、实验室与实验教学体系等相关配套体系和机制的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研究精品课程的构建模式,提出精品课程与优质课程结合、与优质教材结合、与教学研究立项和教学名师评选结合,加大和保障评价、激励、质量监控等精品课程配套机制的建设,有助于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质量。

4.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研究

自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项目启动以来,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研究从没有停止过,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上,究竟如何根据现实需要将国家精品课程进行推广利用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研究则不是很多。从2005年开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力度加大,截至2008年为止,共有2318项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的行列。如何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何建立课程资源利用和共享的机制,在推广和使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逐渐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推广和共享的意义。龚志武通过分析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论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共享的重大意义。“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共享相互作用、互为影响。一方面,精品课程的建设将极大地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共享又将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与规划”。他试图以国家精品课程遴选为线索,探索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以精品课程为核心,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机制的资源建设策略。

推广与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吴爱华等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尤其对共享情况进行了系统考察。他指出,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初具成效,为国家精品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共享奠定了基础。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效果,吴爱华等人认为,“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网络共享、形式和内容融合等特征,能较好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代表不同学科的总体水平,能为使用者提供形神兼备的丰富教学资源,能使高校、教师、学生、社会受益”。

推广和共享存在的问题。王玲华结合现在国家精品课程的推广使用情况,发现一些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存在打不开、无法统计访问数据、网址补报和自检迟缓等问题。而主要原因在于软件支持不足、服务器分散、网络课程资源规模过大、队伍建设滞后。谢幼如等人采用网上调查的研究方法,对随机抽取的8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类)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发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数字化资源以电子教案、试题库、在线录像、链接资源为主;单一媒体的资源表征形式仍占较大比重;资源共享与交互的方式以资源下载为主;课程资源更新与维护不足;课程对学生学习支持力度不大;课堂教学模式以讲授型为主等等”。刘连臣和吴澄指出,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精品课程的集成共享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课程资源加工缺乏标准,重用性差;各校课程平台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精品课程资源更新率较低;部分课程网站连通性差,不能保证服务质量;精品课程资源分散存储,课程资源获取困难。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推广与共享是2005年以来高等教育课程研究领域和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关注的焦点和核心。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推广和共享的重大意义,论证推广与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探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将会促使广大学者、专家和高教管理者更好地开展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促进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5.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案例研究

自从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活动以来,2003年至2008年,相继评选出2318门精品课程。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涉及十一门学科的各个专业,这每一门国家精品课程的改革和实践,均是高等学校课程教学团队智慧的结晶。

孙文钟和张亭立分析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基础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示范意义。朱苏康结合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教学改革,探讨了“机织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蔡怀字等人总结了近年来天津大学争创“工程光学”国家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尝试,以及积累的大量经验。杨秀平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创建“动物生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体会。柳礼泉等人对建设湖南大学国家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回顾与思考。陈美华介绍了东南大学加强“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经验。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高校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和结果进行了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研究文献表明,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是一项重大工程,是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过程管理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等各个课程建设环节下足精神和力气”。

还有学者指出,教师在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过程中要做到“顶天立地”,即踏踏实实从事教学为“立地”,重视教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为“顶天”。“教师要做到‘顶天立地需要观念上的升华,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飞跃;用量化的方式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捕捉教学上的创新点”。

6.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设政策。龚志武系统地调查和分析了自2003年我国开展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以来,精品课程建设政策导向的一系列变化。据调查显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运行管理、经费管理、激励机制四个方面,初步构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初步形

成了一批优势学科群。下一阶段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应集中在从抓建设向抓应用、促效果倾斜;从本科为主体向高职高专、网络教育并重倾斜;从单一建设向共建共享倾斜。

评估方法。周超认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评价体系已经应用了四年,在实践应用中这套指标体系虽较好地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项目设计意图,但在课程评价方面,它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第一,精品课程评价的行政化需求比较浓重;第二,评价主体单一,缺少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第三,评价标准单一,忽视高等院校的层次和类别差异;第四,评价手段和方法突出量化功能,忽视过程管理和价值判断。

建设效果。黄宝玉和项国雄通过访问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网站中的中国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导航,对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网站运行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存在精品课程涵盖面广、冷热失调,课程内容过分保护、开放性与共享性不强,课程资源形式多样、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等问题。

存在的问题。郭炳通过对2006年底公布的国家精品课程名单进行分析,发现理工科课程明显多于文科,人文科学课程数量比重严重偏低。他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在促进公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促进经济发展后再提高公民的素质,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也应如此。同时,他对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的可信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均衡性和社会效益也进行了深入思考。

顾玉林对高校精品课程的创建及其理论进行了探讨,“不能把精品课程评价体系规定为过分强调,统一的、完全量化的指标。可以使用关键的评价要素所组成的半定量体系”。可从教学梯队、教学教材、教学艺术与教学改革、教学实验条件、教学效果、相关贡献和精品课程资助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等方面构建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梁翎和贾让成对我国高等本科院校2003年至2005年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地域分布、学科分布、课程组成以及科研、教学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经历近3年多的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共享优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是衡量课程质量的尺度和标准,改进评价指标,使用关键要素进行评价可以完善评价体系。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改变观念,解决技术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现状评析

(一)在若干重要问题上的共识及其意义

截止至目前,关于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仍在持续,这类文献的研究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肯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广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第二,强调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大和保障精品课程配套机制的建设,如精品课程评价机制、精品课程激励机制和精品课程监控机制相结合,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第三,关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推广和共享的问题是近三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的文献资料主要涉及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推广和共享的重大意义、论证推广与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发展等方面。通过研究和分析,将会促使广大学者、专家和高教管理者更好地开展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促进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二)尚未系统、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众多学者、专家和高校管理者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从目前的研究资料看,仍有一些重大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一,如何建立对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评价机制。如何评价一门精品课程被多大程度的使用和共享,以及如何评价应用的共享化程度,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如果仅片面追求精品课程的评比结果,忽略了应用和共享资源建设,那就违背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第二,如何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和高校三位一体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体系、如何通过课程资源推广和利用实现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切实改进等都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第三,正如有的专家所提出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存在不均衡性,“通过统计发现,大理科的课程门数占了约67%”,也就是说,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把人文教育看成了次要的教育,由此很可能会造成人文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也是广大研究者和课程建设者应注意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涉及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的众多知识和内容,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课程发展的机制研究、课程建设公共政策学和高校课程建设国际比较研究等都应当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三)方法论缺陷

从目前的研究文献资料来看,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研究普遍采用文献研究法,即通过对现有的精品课程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运用思辨的方式对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分析。其次,调查分析法也是研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问题采用的主要方法。深入细致地开展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广和评价研究需要运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因此需要多元化的课程评估方法,如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政策学分析等都可以进一步运用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领域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描述、多角度分析、有重点评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政策及其实践效果,才能有助于提出改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政策和实践的对策建议。

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为深入探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广应用问题,应进一步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首先,扩展研究取向。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众多的研究文献是通过分析精品课程的内涵、意义,进而为建设本校某门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而服务,过于重视为实践服务。今后研究的取向应从只注重为实践服务转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上来,以提高理论研究的地位。第二,深化研究主题。某些有待拓展的研究领域,如课程开发的机制研究、课程建设政策研究、课程投资效益研究、课程建设的未来趋势等都可以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重点和主题。第三,完善研究方法。除目前普遍运用的文献研究和调查分析之外,思辨研究、案例研究与实验研究、多学科视野等也可以广泛应用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当中,以期为完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政策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责任编辑:赵淑梅)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国家评价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