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成为音乐家,关键在父母

2009-06-18赵世民

琴童 2009年6期
关键词:琴童陈曦郎朗

赵世民

我们下面讨论音乐家生成的第二个阶段——兴趣阶段。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父母在孩子成长阶段的作用。从胎育阶段我们得知,培养一个有音乐基因的胚胎,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的父母。孩子出生以后到成为音乐家,谁的作用重要呢?有人认为是专业音乐教师。因为音乐演奏要有技术,而能成为大众喜欢的音乐家,能让人花钱听音乐会或买唱片,那技术一定超乎常人。这技术必须得由专业教师传授,而且是一对一的传授。

可根据我20多年的研究,我发现能成为一流演奏家的人,在他的成长阶段,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父母。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成为音乐家,父母的决定作用大家都知道了,我这里就说一下我所采访的当代演奏家的个案。

刘诗昆,钢琴演奏家,获得过柴科夫斯基钢琴大赛的第2名。他3岁学钢琴,被大人抱在腿上受的钢琴启蒙。他回忆说,自己能有今天,父亲起了决定性作用。刘诗昆对我说:“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让我看能不能学琴,我说这取决父母的决定,不在于孩子。也就是说,父母想让孩子学,孩子就能学,父母想让孩子将来吃钢琴这碗饭,父母就会有办法让孩子吃上。”我觉得刘诗昆说得很有道理。器乐演奏技术,必须有童子功,可孩子在自主独立意识健全之前,能有耐性天天按标准练琴,则需要父母每天监督孩子练琴。

郎朗,能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他的父亲郎国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几次关键时刻,郎国任果断地换老师。第一次,朱雅芬是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郎朗在她门下,拿过辽宁少儿钢琴大赛的第1名和全国比赛的第3名,她有能力继续带郎朗,而且郎朗很喜欢朱老师。但朱老师告诉郎国任,为了孩子的前途,必须换老师。郎国任接受了这个建议。经过一番周折,换在赵屏国门下。很快,郎朗又在德国的一次比赛上拿了第1名。郎国任希望老师给孩子的训练作品再大一些、难一些。但老师认为要循序渐进,不可大跃进。郎国任发现和老师在这方面认识有差别,果断地换了老师,这回是殷承宗,然后又一次果断地换老师,换到了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的门下。这里,有一件事能证明郎国任的判断准确,是先拿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文凭再师从格拉夫曼还是不要文凭马上走?郎国任选择了马上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才能有郎朗17岁顶替瓦茨闪亮登场的传奇经历。如果在两三年之后,拿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文凭,再去美国,那就晚了。别看就是这么几年,最后结果差别一个是赢家通吃,一个顶多有名气。

陈曦,16岁那年夺得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大赛事实第一名,那也是父母果断换老师的结果。陈曦的启蒙老师是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王冠。和郎朗类似,父母接受王老师的建议,换到赵薇老师门下。在赵老师的带领下,陈曦拿过全国比赛的第3名。但陈曦的母亲忍着内心的痛苦,含泪又将儿子换到林耀基门下。但是后来,陈曦的母亲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为了让孩子拿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文凭,推迟了儿子去柯蒂斯音乐学院两年。所以等儿子正常毕业再去美国,岁数都大了。陈曦是大赛拿大奖两年之后再去美国,新鲜劲过了。陈曦的今天,远没达到预期的目标,可见,父母在孩子选择的关键时候,作用是多么重要。

这里有一个定理,希望琴童的父母要牢记:父母选择老师的自由度远远超过老师选学生的自由度。

既然琴童父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怎样发挥呢?我从父母、教师、孩子三个角度分述:首先做父母的要热爱音乐。对于孩子来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上次讲胎育时提到,为什么要在生孩子前两年父母要进行胎育前训练,就是为了让自己能热爱上音乐。郎朗的爸爸郎国任对音乐狂爱,曾经考沈阳音乐学院的二胡专业,结果考了第1名,但由于岁数超一点,没被录取。幸亏沈阳音乐学院没录取他,要不然就不会有他儿子郎朗的今天,因为这更激发了郎国任的血性,自己考不上,发誓要把儿子培养成音乐家。父亲是榜样,他的兴趣很自然地传染给儿子郎朗。陈曦的父亲陈康,年轻时的梦想就是当小提琴家,可是“文革”耽误了学业,但陈康并没有因此就放弃小提琴演奏。陈曦一出生,几乎天天都能见到爸爸拉小提琴,伴随着那美妙的声音,陈曦用两支筷子也学着爸爸模拟拉琴,那陶醉劲儿,就像琴声是自己拉出来似的。

第二挑选教师要严格。为孩子挑选教师要严格,坚决不能凑合。有些父母以为,孩子小才刚学,什么都不会,差不多就行了,等看出是这块料,再找好老师。如果是这种态度,孩子永远不是这块料,即使是这块料,也耽误了,可能养成一些一辈子也难改的毛病。挑什么样的老师呢?不一定有多大名气,但一定要找合适的。有些老师名气很大,为了挣钱,带的学生也多,不可能尽心尽力。有些老师,尤其是启蒙老师,名气虽然不大,但带的学生不多,对孩子有爱心、耐心,也细心,鼓励多于挑剔。比如王温迪的现任老师张提就非常适合她。王温迪在他的带领下,对小提琴总是充满着热情,对音乐抱有丰富的幻想,在这样温暖的氛围中,王温迪顺利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父母一定要对老师的行情有所了解。这个行情不只是学费,更多的是教学情况。所以琴童的父母要经常聚一聚,交流自己孩子老师的情况。让孩子参加各种比赛,一方面孩子之间可以交流竞争,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借此了解老师的情况。为孩子找到了合适的老师,父母一定要对老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有些家长有些害怕,觉得人家是专家教授,我一个小小的家长怎么有权要求专业老师呢?别忘了,是你花学费,老师是被你聘用,你是“老板”,你当然可以提要求了。比如,有的老师40分钟上课时间说10分钟家常,打10分钟电话,剩下20分钟只让孩子重复地过,也不讲解也不要求,这样的老师名气再大,也带不出你的孩子。对于琴童父母来讲,最难的是什么时候换老师。根据我的经验,演奏家成名前拜师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从一而终的。孩子学琴的不同阶段,就要有不同阶段的老师才合适。郎朗的启蒙老师朱雅芬在郎朗即将换老师时说:其实在技术要求上,我完全能带郎朗,但孩子现在还需要见识、氛围,需要更大的场合,如果我继续带,会耽误孩子。郎国任至今仍感谢朱老师的无私。换不换老师,要听前任老师的意见,但不能让出决定权。有些父母就吃了这样的亏,由于和老师感情融洽,孩子也习惯了这种教法,让老师决定孩子是否换老师以及换什么样的老师,结果孩子没出来。

第三对孩子要适度。抓住四个适度奖惩适度,练演适度,松紧适度,兴技适度。

病人住院,医生看得再好,护士的护理跟不上也白搭。琴童学琴很像病人住院,专业老师是医生,父母是护士。孩子大量的时间在父母眼皮底下,一般的父母常犯的错误是过度,要不罚过度了,要不奖过度了,不是紧过度,就是放任不管松过度了。有时孩子成天练琴,没有一点表演的机会,孩子就烦了。郎国任联合其他琴童家长,每周有一次家庭音乐会,孩子在表演中得到观众的掌声,练琴会有动力,再加上孩子天生就有好胜心,老想比别的孩子好。但孩子表演过于频繁,也会伤了孩子。孩子应该是凭兴趣而喜欢学习音乐,更应该是凭技术让这兴趣延长。这个度也很难把握。在早期,父母应切记,兴趣是根本,不要因为技术过难、过繁而伤了孩子的兴趣;中期,孩子多少有了自主意识,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技术就要多一些难一些。这四个方面的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孩子的成长经常变化,所以父母要在动态中把握好奖惩、练演、松紧、兴技的度。

猜你喜欢

琴童陈曦郎朗
“郎朗山艺行”活动掠影
Adaptive semi-empirical model for non-contact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郎朗与吉娜 在婚姻里活成孩子
郎朗背后的那个男人
我和郎朗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Reform in China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