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小学生习作无米之炊的“米”

2009-06-18冯亚云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习作小学生语言

冯亚云

人们只要谈到小学生习作,总是一言以蔽之:空洞无物。总认为小学生习作的空洞无物是没有材料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原因,普遍认为是小学生不会积累习作素材。果真如此吗?不尽然。平时的习作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对于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的“无米之炊”,需要全面而又科学地分析,方能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进行科学的引导,进而使学生在习作中不再是言之无物。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求教各方。

一、哪些是小学生习作的“米”

平时,部分老师总认为习作首先要让学生去积累素材,比如让学生从各个渠道去积累材料。我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学生寻找材源八法,发表于某刊物上,认为这样学生寻找材源的问题解决了,习作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但近年来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感到小学生的习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并不非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比如在每次习作前,我总要引导学生去寻找材源,但他们的习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虽然事物、事情在学生头脑里留下表象乃至深刻的印象,但他们仍然不能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为什么?我想这应该是学生还缺乏语言积累,比如学生接触到了似锦的繁花,但没有“锦”似的语言,那学生写出来的花儿色彩是单一的。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语言积累,那他只能写出没有鲜明个性的花儿来。又如学生虽然接触了栩栩如生的动作行为,即使这形象逼真的具体事情就是他的个人行为,如果在其脑海里没有那一连串的描写动作的词语,那么学生仍然写不出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来。再如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在习作中能够表现出理想的价值观,但由于学生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往往事与愿违。由此我认为,学生无米之炊的“米”应该还涵盖着语言表达的基础和能力,观察、认识、思辨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无米之炊的“米”为何缺乏

小学生习作中的“米”为何缺乏呢?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我以为主要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现在的小学生没有了广泛积累的时空。从空间上说学生每天都是家庭、学校、路上三点一线。在家里他们有舒适的住处,看看电视,做做作业,少与自然嬉戏,没有了奔跑,没有了跳跃;在路上,他们乘的是机动车,而广袤的田野,万灵的生物,他们在风驰电掣中无暇顾及。二是有些教师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还是死守着一本薄得不能再薄的那本语文书在教,导致学生接触得最多的乃至滚瓜烂熟于心的还是那么二十多篇课文,练习得最多的还是机械重复的字、词的抄写。片面追求而且十分看中的是考试成绩的高分数,总之在教师的指挥棒下,一切语文学习活动,学生是没有自主权的,他们已完全没有时间去找“米”,也就谈不上积累“米”了。尤让我们反思并内疚甚至憎恨的是,在诸多专家声嘶力竭地疾呼大语文环境建设的今天,我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配发的《新人文读本》仍然在学生书包里睡大觉。

三、如何让学生不再无“米”

要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我以为我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要把学生的语言积累问题当作语文教学中的议事日程来抓,如我县就推行了小学生阅读考级制度,每学年都规定一定的篇目及古诗、名人名著等让小学生去阅读,并在教学中予以督促,让学生在语言积累中展翅飞翔,在浩瀚书海中尽情遨游。其次教师不要有任何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多腾出时间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切切不可学生一读就以所谓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手段去卡学生读,去压学生读,那也是得不偿失的。再次,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交流,比如让学生互相读听,让教师读给学生听,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读,为学生解决语言积累中的疑惑,让学生认识到汉语句式结合的规律、汉语词汇的丰富的意义,尤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形形色色的事物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与现代汉语词汇意义的对应关系的比照,让他们物言相对、事言相对,让他们在一定事物的特点的观赏后找到相应的语言去描绘,让他们在一定的事情的观察后找到相应的语言去叙述。

名言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必须赶快行动起来,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既有形象积累,又有语言积累,那么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就不再会是无米之炊了。

猜你喜欢

习作小学生语言
语言是刀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是小学生
我有我语言
习作展示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