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2009-06-18张宏静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创设课文情境

张宏静

摘要: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保障,而利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又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法宝。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可从三方面着手:创设课文情境,调动情感力量;创设质疑情境,培养主动探究精神;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这三方面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实现主体性教学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 课堂教学情境自主参与途径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对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理论上已很熟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把握不够准确。目前,一些农村学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时间被老师无休止地讲解、分析、提问所占用,而对于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老师交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太少,留给他们主动学习的时间太少,学生缺乏自主参与意识,消极等待、被动接受已成为学习习惯。

面临如此现状,究竟怎样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使教师由领路人成为指路人,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我将业务学习、培训体会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途径。

一、创设课文情境,调动情感力量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被自身的情感所支配,把激发学生的情感摆在重要位置上,将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体现课堂主体性的教学原则。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的特点。“文章本是有情物”,教学时创设课文情境是激情的很好手段,不过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裁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与课文内容丝丝相扣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学习。

1.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习动力。

教材中所描绘的一些情境,学生绝大多数没有亲身经历过,缺乏感性认识,不易产生情绪体验,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思想教育的效果。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恰当适时使用,可以化难为易,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活跃起来,增加学习动力。如《爬山虎的脚》一课,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演示爬山虎脚的特写,电脑依次用闪动的亮点展示其茎、叶柄、细丝等,生动形象,学生兴趣盎然,接下来的画、说、背诵等环节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又一次运用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演示中配乐朗诵)把爬山虎爬的动作:触——巴——拉——,贴演示得极其到位,然后要求同桌问互说爬山虎爬的过程,指名学生尝试给媒体演示配音,学生个个迫不及待,竞相参与。又如我在教学《麻雀》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学到老麻雀由于爱的驱使,全然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准备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时,就选用了一段《雷鸣闪电波尔卡》音乐,再配上沉闷与悲壮的语气描述,学生深深地被打动了,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2.用语言描述增加教学魅力,诱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的楷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力求准确清晰、简洁精练、生动形象,具有启发诱导功能,富有美感。因此,教师就应以认真、严谨的态度精心设计新颖有趣、简洁明了的导语;凝练精妙、承上启下的过渡;提纲挈领、耐人寻味的结束语;是非分明、一语中的的评语。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展示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有时娓娓轻言,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幽默风趣,有时含蓄深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如以深沉凝重的表述进入《十里长街送总理》,以英豪壮烈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战火纷飞的《狼牙山五壮士》。对于《火烧云》这课中颜色变化部分和形状变化部分之间的过渡语,我是这样设计的:“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是这般的瞬息万变,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有时我还可以根据情况随机应变设计过渡导语,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以达到让学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之目的。

3.利用朗读功能深化课文理解,启动学习内驱力。

“书声朗朗”应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有感情的朗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会情,以读言情,在读中去想象、去体验、去感受,可以起到感人动情的效果。《丰碑》一课,当将军得知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感情是较复杂的,紧扣“将军愣住了……”这段进行朗读训练,是领悟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精神的关键。我先让学生划出能够帮助理解句子的重点词,如“愣住”、“久久地”、“缓缓”等词语,再联系句子理解词意,自问为什么会这样,并且作答,这样一来,学生体会深刻了。之后,又给学生留了充足的练读时间,提读的两位同学几乎是用哽咽的声音读完的,眼里闪烁着泪花,此情此景,终生难忘。又如《开国大典》一课中,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是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句话应是这篇长文指导朗读的重点。我让学生思考读法,并及时铺垫历史背景:苦难的历史就在今天结束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这胜利来之不易,是毛主席领导着苦难的人民用血肉换来的。这句话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有的说激动,有的说喜悦,有的说神圣庄严,我都予以肯定,然后给他们时间感情练读、提读、评读,学生自己觉得感情朗读还不到位,纷纷请求我:老师,您读一遍让我们听听吧。我酝酿好感情,仿佛自己就是当年的毛主席,伴随着庄严激动的宣告举起有力的拳头,刚读完,教室里爆发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学生迫不及待练起来,又不约而同齐读,这齐读的声音把我和学生都好像带到了1949年10月1日,带到了天安门城楼。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积极性特别高。这都是因为朗读创设了课文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力量。

二、创设质疑情境,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在传统教学中,重视的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而现代教学在要求学生在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自主质疑,学会独立思考。美国一位著名的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问题的学生才是有问题的。”的确,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思维和创造才能。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突破现成课文答案,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机械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开放式教学。

学生不主动思考、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根本原因是课堂不够开放,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中国自古以来,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为胜任“解惑”,教师显然不能传授暂无定论的知识,而必须给学生传授准确无疑的知识,教师通过苦口婆心地讲授,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好问?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说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所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因此,应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惟有在这种开放式教学的氛围中,孩子的创造心灵才能被唤醒,孩子的智慧火花才能迸发出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并组织讨论,予以点拨,进而解决问题,特别要保护偏离教案之间,超出现有知识之间。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会问。如我上《园明圆的毁灭》一课,学生在了解了园明圆被毁灭的经过后,急切愤怒地发问:“老师,被英法联军抢掠走的国宝到现在归还了没有?”专家评课中感慨:“这不是问题,这是深深的爱国情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学生提出了“鲁迅先生深更半夜写文章,他都在写些什么呀?”这样的问题。《鸟的天堂》一课,学完榕树部分后有一学生发问:“榕树这么美,它的叶子会落吗?”不要责备学生的质疑问难是故意找碴儿,甚至加上“有意捣蛋”的罪名。科学上许多发明创新正是在质疑中诞生的,课堂上应该解决也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梳理问题,采取不同形式分类解决,当遇到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时,老师不妨这样处理:首先老实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目前自己也没有弄明白,然后用鼓励的口气说:我们一起去请教别人,去翻阅课外书,看谁有本事最先弄明白。这样就拓展了课外阅读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重习惯培养。

人是习惯的奴隶。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用一生。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自学、质疑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质疑习惯。

从五年级起每一新课上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预习的项目包括初读课文,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课文分段;再读课文,解决课文预习部分的问题,思考课后问题,并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到疑难的词语;精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最后把不懂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等。刚开始训练,班上一大半学生都是达不到要求的,但是我认定我的方法是有好处的,因而毫不泄气,坚持培养,每天采取小组长检查与老师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扎实做好这一工作。六年级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已形成习惯,因为我确认学生是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有了这个前提,到了课堂上,我就可以做到“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不会的”。

另外,在每课学习结束后,我还给学生留出时间回顾课文,让他们结合学习目标自查、弥补知识遗露、对照预习本的问题自查,还可以继续探讨不明的地方,表达感想或看法等。

三、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合作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1.组内成员的合作与多向合作。

在一个集体中,应把各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进行搭配,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即每个人在教别人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向别人学习时也能教给别人知识。

2.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学生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小组之间的合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竞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中蕴藏的巨大学习潜力。如在《狱中的联欢》这一课课后的思考练习中有这样两道题:小组之间比赛(1)每人诵读课文中的一幅对联,说说包含的意思。(2)每人就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或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我把全班学生分成6人一组,共八组,先解决第一个题,这样扩大训练面,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再让他们推选出最好的学生代表小组在班上朗诵,进行评比。再以同样的方法解决第二小题,有少数后进生的心理放松了,心想只要说了就行了不必十分努力,待会一定不会推选到我。洞察到学生这种心理的存在后,我立即改变了方法,有目的地找出每组中最后一名说的学生比赛,又一次把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让每个学生都满心愉快地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概而言之,要切实达到让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就必须将注意力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方面——创设教学情境。课堂教学中应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开拓创设教学情境的新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小语大纲(试用修订版).

[2]于永正.我的语文教改探索.江苏教育,2000.8.

[3]蒋增琦,孙中强.“主体、和谐、发展”教学模式.小学改革资料精选(三)《创新教育专辑》.

猜你喜欢

创设课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背课文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