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升华情结”的影响与对策

2009-06-18郑光程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情结升华作文

郑光程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的升华之笔“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范仲淹《岳阳楼记》结尾的升华之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千古名句。“升华”之笔,魅力独特。有了它,作品层次迥然不同。

但是,受“文以载道”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受课本范文和传统解读方式的影响,受评价方式的影响,当前很多中小学生写作文钟情于“升华”,而且越结越牢,成为解不开的“情结”,许多随意“升华”的语句,画蛇添足,极不自然。

我们看看学生的作文:

《人工降雨》一文写人工降雨后,苗儿与小雨滴展开了一段对话,苗儿说:“小雨滴,……旧社会,人们遇干旱,……我的祖祖辈辈被活活渴死的何其多啊。如今,大飞机一上天,你们就跳下来了……”小雨滴说:“是啊,多亏有了共产党,才使劳动人民有了掌握科学的机会,科学在为我们服务啊。”[1]

《车厢小记》写一位乘客在车上做了诸如帮人拿包袱、打扫呕吐物等好事,他下车时,“雷锋,新时代的雷锋!”车上的乘客惊叫着……[2]

这样的例子很多,许多中小学生为了使文章显出更高的思想境界,显示更强的“思想性”,都要进行“升华”:或歌颂党,歌颂祖国,或歌颂崇高的品质、伟大的精神,或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揭示深刻的哲理,动不动就写上“啊,多伟大”,“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我发现了一个道理……”等,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这已经成为作文的套路,“升华”情结给中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消减写作兴趣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决定着全篇的材料取舍、组织和表达。主题在文中常常因“升华”得到体现或深化。按心理学的认识规律,人们认识事物是由感性到理性,由事而理,感悟升华的。但在现实写作中,为了在阅卷场上多拿点分数,很多老师往往引导学生先确定主题,找出“升华”之语,然后再去找材料加以验证。于是,文章中所有的事件、人物等都成为体现作者思想“升华”的象征物。长久地实施这种作文模式,就会有可能削减甚至泯灭学生的写作兴趣。现在许多中小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找不到有“意义”的材料,不会提炼主题,换句话说就是不知如何“升华”。许多学生的作文因“升华”不恰当或没有“升华”而被老师判定为中心不突出,久而久之,就对写作失去了信心,写作的兴趣自然也消失殆尽。

(二)扼杀创造个性

写作本是最富有个性、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要坚持自我,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展现独特的情感与思考。可现在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特别是应试作文,因为要“升华”,便有相对固定的开头、结尾,按一定的架构和腔调去套写。学生没有想到的也“偏要你说”,并且还要站在很高的角度来说。这模式化的作文训练,从根本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找不到多少可以“升华”的材料,于是便瞎编乱造,最后“升华”出许多似曾相识的归来燕,毫无新意,毫无个性。

(三)助长不正之风

何永生先生曾撰文写道:“2001年的高考作文,学生对‘诚信的价值判断并不模糊”,但“作文整体出现空泛而不具体、虚伪而不真实、做作而不自然”[3]的情况。因为老师所需要的“升华”往往是成年人眼中健康的、积极的思想,而这其中恰恰有许多是学生还不能感受、体会到的。为了迎合老师,迎合阅卷者,学生便不分题材、不论主题、不讲体裁,极力“升华”,一律高唱“主旋律”或“最强音”,文章“假、大、空”,看不到作者情意的脉动,导致自我情感的缺失,陈词滥调、言之无物。于是乎,学生失去了用心观察事物、用作文表达心声的灵性和能力,文章失去了真实感人的力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受到了不良的影响,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准严重下降。

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还不强,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感受体验都不足以让他们对作文进行很好的“升华”。组织一次郊游活动,学生们只会觉得乐趣无穷,不会想到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会想到赞美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他们到山里去摘荔枝,只会觉得既好玩又可以一饱口福,不会想到要有恒心、有耐心,不会想到荔枝的甜象征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凡事都有积极的认识,深刻的感知。总之,“升华情结”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它束缚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已经到了非解开不可的地步了。

要解开作文教学法中的“升华情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转变作文评价观念

传统的作文评价,常常把“立意正确、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放在第一位。这种观念要转变,要从“重思想”转到“重语言”上。“重思想”的评价标准实际是重作文的教化功能。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整个思维过程最终要靠语言来表达,语言可以反映学生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水平,可以反映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语言还能反映学生的记忆力和知识的深广度。语言不仅使写作对象成为表达上的客观现实,而且,作者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精妙的构思都必须借助语言来实现。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没有写作。因此,作文评价要重视文章语言能否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不应该只片面地注重其思想性。

(二)淡化作品意义挖掘

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应主要学习作品的表达艺术,淡化思想因素的挖掘。像教《荷塘月色》,只要让学生充分感受那优美的意境就行了,不必深挖出作者淡淡的哀愁及其社会根源;教《背影》,只要让学生体会那浓浓的父子深情和朱自清那运用自如的语言艺术就行了,不必深挖出当时知识分子惨淡人生的社会根源。对比较抽象、比较深刻的哲理性的升华,可不必深究,或可让学生记住就行了,让他们在以后漫长的人生路上慢慢体会,慢慢感悟。久远时代的题材、外国的作品也不能一律都要挖出可批判之处。

(三)摒弃“八股技巧”指导

许多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不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入手,却过分强调众多的技巧,灌输“三段式”、“故用曲笔法”等“玄理论”,想尽办法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从而制造大批不见思维只见模式的工厂流水线上的“作文产品”。[4]

这些五花八门的“技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种将写文章演变成应试招式,将应试与培养考生写作能力对立起来的做法应该坚决摒弃。

(四)提倡抒发真情实感

世界是多彩的,人性是丰富的。作文教学要打破结尾“升华”的模式,提倡“我手写我口”。让学生真正面对生活,到生活中自由选材,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鲜花掌声,泥泞荆棘,都可以自由表达。而且不回避现实,不歪曲生活,畅所欲言,不说假话,抒写真情实感。不论学生在文中倾吐什么,教师都要珍视其内心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把写作的自由真正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升华情结”才能解开,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人性的本真的人。

参考文献:

[1]沃土新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94-95.

[2]广东中学文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2-53.

[3]对2001年高考作文主题的一点意见与作文教育的检讨.中学语文,2001,(9):9.

[4]田小华.让作文绽放性灵的花朵.语文月刊,2008,(10):6.

猜你喜欢

情结升华作文
贪吃蛇升华记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关心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