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对乡村少年的基本关切

2009-06-18冉正娅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生命

冉正娅

湖南师大刘铁芳教授在《破碎文化体系中的乡村教育》一文中指出:“在一个文化几近荒芜的环境中,乡村教育需要挺身而出,成为乡村少年置身文化荒漠之中的精神绿洲。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乡村少年的自信心,对自我作为乡村少年与对乡村文化本身应有的自信。”作为一名乡村初中语文教师,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乡村少年所置身的文化“几近荒芜”、“破碎”的境遇,乡村少年较城市少年而言普遍缺乏应有的自信。更为严峻的是,当留守儿童逐渐成为乡村少年的“代名词”时,乡村少年更是迷失在了“无根基的生存处境”之中。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教育应该“挺身而出”,给乡村少年一个美好的童年。现结合多年来语文教育的实践,谈谈如何对乡村少年给予基本的人文关切。

一、引导乡村少年正确对待乡村生活,积极发现并感受乡村环境与生活中的美好。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当无数的父母踏上外出务工征程的时候,乡村少年最能直观地感受到的是乡村不能带给乡民美好生活。孩子们在作文中写道:“生活在农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贫穷,落后,痛苦,没有希望……父母已经在远方寻梦,而我,初中毕业后也将去远方寻梦。”是的,对乡村少年来说,城市是个梦想,是理想的彼岸,然而他们所感受到的并非事实的全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永远不能互相代替。

但是,语文教师不能只从理性上大谈空谈城市与乡村各自的文明与缺陷,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是,利用学科优势与教学特点引导农村少年正确对待乡村生活,积极发现并感受乡村环境与生活中的美好。一方面,我们利用语文学科优势,有意识地引导乡村少年阅读各种以城市与乡村文明为主要题材或内容的散文、诗歌、小说等,让孩子们奔向崭新的精神天地。北师大肖川教授在《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与文学》一文中指出,无论什么时代,文学都是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象征性的解答,因此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巧妙地利用“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一教学特点进行引导,比如引导乡村少年用他们的眼光观察、发现、想象乡村世界,让乡村世界美好的一面自然地呈现出来。正如著名艺术家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想办法把乡村美妙的精神意趣和少年的生命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他们永恒的记忆。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作文中不断地呈现出来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例如清幽的风光,恬淡的气息,漂亮的田园,连绵的山丘,清澈的小溪,朴素的农舍……而这种乡村生活的美好,带给孩子们的不单是他们当下对生活的积极感受,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愿意把城市比作灯,乡村比作烛,那么当孩子们在未来走出乡

村、走向城市进行生活的时候,我相信灯光与烛光能相互交织,照亮更加美好的世界。

二、引导乡村少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主动接受并融入现代生活。

这里所谓的“外来文化”,当指除乡村文化以外的一切所有现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乡村少年虽然生活在乡村,但是这个时代的信息已经是开放的,流动的,报刊、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已经让乡村与城市“生活在一个村庄”(地球村)里,因此,凭着活跃的心智与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乡村少年对外来文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意识。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乡村少年以健全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现代文化意识,同时可以提高他们与时代的亲密度,提高他们生存的自信心。

作为语文教师,这种引导,更多地体现为设计并开展好各种具体的能融合内外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模拟开展产品新闻发布会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新闻发布会”前,孩子们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途径,收集由农产品(或者农业原材料)经过第二次加工、第三次加工后成为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新型品牌或名牌产品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整理,落实好发布会前的相关工作;最后由全班学生(包括主持人,发布人,记者,嘉宾,现场观众)共同体验发布会的“现场”生活。在指导开展这样的活动时,我们需要一直关注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以及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创造中的积极的生命情趣。“既有对外来时尚文化的模拟,又有别出心裁的创造,不自觉中就显现出了一个健全的文化主体的萌芽。我们的乡村学校就是要尽可能地通过内外文化融合的活动,让他既能感受外来文化的美好,又能体现在实践之中”。(刘铁芳语)

三、引导乡村少年珍视个人成长的经历,把个人经历作为自身成长的重要资源。

瑞士杰出的教育家和实践家裴斯泰洛齐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书中指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对于任何人来说,重要的在于发展,在于锻炼,在于成长的经历。一个人,无论出身城市还是出身农村,无论出身富有家庭还是贫穷人家,都可以让成长经历成为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出身的不同而让人生失去生命的色彩与光亮。经历本身都是成长的资源与财富。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讨论、分享大量的名人传记与名人故事,特别是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因童年生活在贫穷的乡村而贫穷的乡村生活却又成全着他们生命成长的一些典型与榜样人物的相关作品或文章,对乡村少年进行阅读引导,以此唤起乡村少年坚信自己内在力量是无坚不摧的信念,唤起他们人之所以为人的自豪感受,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独特性的珍视,唤起他们因点点滴滴的成功而对自我成长经历的不断感动。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让学生从文字中感悟生命的伟大,感悟人性的美好,感悟人生的创造之美、奋斗之美,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远的东西,这就是教育的价值。我想,语文教师应该而且一定能做到这一点。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引导乡村少年正确对待乡村生活,积极发现并感受乡村环境与生活中的美好,还是引导乡村少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主动接受并融入现代生活,以及引导乡村少年珍视个人成长的经历,都把个人经历作为自身成长的重要资源……这一切的实现首先需要乡村教师自身也能正确对待乡村生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珍视个人成长的经历,否则,我们不可能真正对乡村少年有真正的基本关切。作为乡村语文教师要力争做一个“具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富有的人”(马克思),过上美好的乡村教育生活。我们坚信:“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肖川语)

猜你喜欢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生命
疫情当前,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野生动物?
正确对待地方人大工作实践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正确对待幼儿的情绪宣泄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正确对待更年期和老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