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隐喻视角下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

2009-06-18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习语比喻隐喻

许 莉

摘要: 人和动物都是自然界演变的产物,语言中的动物词在人类社会长期使用过程中被打上了深深的社会文化印记。英汉动物词的理解和使用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动物本身的自然属性。而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以牛和马这两种动物为例,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归纳总结出动物词汇联想意义主要是动物特性映射、文化背景映射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认知是在已有经验域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联想范畴化,以新的视角认识事物的过程的理论。

关键词: 认知隐喻视角英汉动物词汇联想意义

一、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研究隐喻的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论述的,“隐喻字是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他认为,隐喻不是概念性的,而仅仅是词语的用法,而且是其非常规的用法,不适合日常生活,仅适合于修辞和诗歌。所以长期以来隐喻一直被视为是一种修辞手段。但随着语言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学者们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角度对隐喻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提出一系列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因此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隐喻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是人的有限的记忆机制的必然产物,仅以命名来说,如果所有事物都要给予一个名称的话,那将不胜其烦。隐喻是语言的基础(林书武,1997);隐喻是一种根本的大脑能力,人用这种能力理解自身和世界,方法是通过把一个领域的知识在概念上映现到另一个领域上(林书武,1997)。隐喻不只属于文学语言,还属于普通语言。1980年,美国两位学者G.Lakeoff和M.Johnson通过对英语中大量隐喻表达的调查和分析,认为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隐喻的,从而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全新的隐喻概念:“人类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构成并加以限定的。隐喻作为语言表达之所以可能,准确地说是因为隐喻存在于个人的概念系统中。”“我们用于思考和决定行动的常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以隐喻为基础的。”(刘宁生译,1992)所以隐喻不只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维中,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的方式(唐燕萍,2002)。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视角,以牛和马为例分析英语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

二、隐喻与认知

Lakeoff等语言学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整体上是隐喻的符号系统,人类所形成的隐喻概念系统(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影响人类的行为和语言,成了人类认识新概念、表达新思想、创造新意义的主要方法(唐燕萍,2002)。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刘宁生译,1992)。具体地说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投射映合(projecting or mapping)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唐燕萍,2002)。例如,在“All the worlds a stage.”中,隐喻将源域(source domain)中“舞台”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世界”之中。人们的思维之所以会不自觉地将两个概念域相提并论,并且以具体的、清晰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缺乏内部关联的概念,使后者似乎具有具体事物的特征,正是利用了两个概念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赵艳芳,1995)。如“舞台”和“世界”分别是两个不同的事物,相似性地将两者联系起来。通过“隐喻—语言—认知”这根链条,我们就在这三者之间发现了某种内存的有机关联。

三、认知隐喻视角下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用来描写人类精神活动的词语几乎毫不例外地借自描述物质活动的词汇,这在英语动物词汇的隐喻意义中可见一斑。在英汉民族文化中,思想、感情、形势、问题等的发生、发展、影响和效果等是以动物生长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因此人们常用来源于动物的隐喻谈论或描述事件。因为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动物隐喻暗示着所描述的事物或过程是自然的。这种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用物质过程代替心理过程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个基本倾向”(束定芳,2000)。动物概念隐喻属于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所谓实体隐喻就是用表示实体的词语表示抽象的概念。人类在与动物的频繁密切接触中了解到动物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由于与人、其他事物或概念有相似性而被语言使用者通过隐喻思维映射到人、其他事物的特性上,从而实现了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意义转移,使动物词汇概念系统或部分意义映射到其他对象的意义域,给其他相关对象一个新的认识角度,从而使动物词汇概念具有了超越其概念意义的联想意义。这种认知联想一定是以本身具有的某种相似性或经启发具有的相似性为基础而实现的。动物词汇的这种联想相似性主要有动物特性映射和文化背景映射两种,现以马和牛这两种动物词汇为例进行分析。

(一)动物特性映射

1.外形特征

汉语里的“牛”和英语里的bull都给人以体积大、力气大的印象,通常让人觉得莽莽撞撞,因而我们常把这些特点投射到具有相应特点的人身上。于是形容人力气大、体格壮,汉语中会说“力大如牛”、“健壮如牛”。而英语成语a bull in a china shop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一头高大强壮的牛在瓷器店里。那样的景象很容易想象,所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喻指“笨手笨脚、到处闯祸的人”。英语中更常用马来喻人的强壮,如:as strong as a horse。再者,人们还由牛的眼睛想到人的大鼓眼,中国人形容为“牛眼睛”,英语中则有ox-eyed。而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注意到马的脸狭长这一个特征,因此汉语中的“马脸”和英语中的horse-faced都是用来形容人的脸较长。这些都是把牛和马的外形特征映射到人的身上。

2.性格特征

人类和动物长期相处以后,对动物的秉性也有了较多的了解。因此,动物词汇也用来映射人类和其他事物的性格。

在人们的印象中,牛一直是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的,因此汉语中有“老黄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说法。英语中对应的则是work like a willing horse。而另一方面,人们认为牛的个性又是很倔强的,因此形容一个人固执,汉语中就说他是一头“犟牛”。英语中则说as stubborn as a mule(mule是马和驴子杂交的后代)。汉语中还有更为形象的说法,“牛不喝水强按头”。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达:You can pull a horse to a riv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二)文化背景影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和传递着文化。奈达曾经指出,文化的差异意味着语言的差异(Differences in culture mean difference in Language.)。作为语言里的一种特殊现象,隐喻也不例外,它体现了人们所居住的世界的文化模式,是交流思想,认知、认识其他人和物的有力工具。反过来说,人们所居住的世界的文化模式也会被人们用认知隐喻这一有力的工具反映出来。在很长一段历史内,牛和马这两种动物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产生了很多关于牛和马的联想意义。

1.生活方式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人们就用牛耕作,用马作战,大部分中国人对牛的接触机会比马多,因而多用牛来象征某种感情或意义。而世界上操英语的国家深受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的影响。英国是一个岛国,渔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他们用马拉车耕地,饲养奶牛以获肉食或牛奶,因而他们对马比较熟悉,多喜欢用马来比拟生活中的事物。所以,中国人说壮得像头牛、倔得像头牛、牛不喝水强按头、牛饮;而英美人均用马来作比喻,如:as strong as a horse;as stubborn as a mule;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river but you cannot make him drink.;drink like a horse。中国人说“老牛拉破车”、“对牛谈琴”、“牛大压不死个虱子”,英美人则说put the horse before the cart,straight from the horse mouth,Lock the stable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总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关注牛,更倾向于用牛来作比喻,因而有关牛的成语比较丰富。与此相反,英美民族则更喜欢马,更容易从马产生丰富的联想意义。

2.风俗习惯的影响

西方人喜欢斗牛,于是英语中产生了许多与这一习俗有关的习语,每一个习语都有它独特的联想意义。如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起源于斗牛士勇敢地抓住发怒的公牛角,制服并杀死它,该习语把牛比作棘手的事情;like a red rag to a bull这一习语也源于斗牛士手舞红布逗弄公牛;red rag用来比喻惹人恼怒的事情。西方人喜欢看赛马(horse-racing),于是从这一体育活动中派生出许多成语,如:a dark horse(黑马),比喻爆出冷门者或实力难以预料的人;bet on the wrong horse与back the wrong horse均表示判断失误,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尤指支持比赛竞争失利者);hold ones horses表示沉住气;running horse is an open grave表示行船走马三分命。

中国人喜欢下象棋,于是由象棋中的马产生了许多联想意义。例如“马前卒”比喻冲锋陷阵打头阵的人;“马后炮”比喻事后诸葛亮;“卧槽将军”比喻置对手于死地。中国古代由于民族战争,诸侯争战连绵不断,马匹作为运输工具和作战武器使用频繁,于是产生了许多与马有关的习语,如“人仰马翻”、“杀回马枪”、“马失前蹄”、“马首是瞻”、“马到成功”、“扬鞭奋蹄”等。

3.历史和文学的影响

《圣经》故事、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对英语语言与文化影响很大,许多包含牛马喻象的习语纷纷在英语里生根发芽,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如:winged horse(飞马),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The golden calf(崇拜金钱),kill the fattened calf(宰杀肥牛),the bull and the goat(比喻忍耐并非无能),the horse and groom(比喻表面关心实不关心),the horse and the ass(比喻互帮互助才能共存),the horses of the Thracian Diomedes(狄俄墨得斯的马),A horse wins a kingdom.(一匹马赢得一个王位)等。

中国语言与文化受儒释道三教影响颇深,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念对汉语影响最大,反映儒家思想和言行的传说故事在中国历史典籍中层出不穷。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研习传诵为普通老百姓所知晓,其中不少包含牛马的喻象,如:庄子的“庖丁解牛”(比喻熟能生巧),刘备“跃马檀溪”(比喻吉人自有天佑),公孙述白帝城“跃马称帝”(比喻建功立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祸福相依),曹操自比“老骥伏枥”,“牛溲马勃”出自韩愈的《进学解》,“牛衣对泣”出自《汉书·王章传》,“牛角挂书”出自《新唐书·李密传》。每一个成语都包含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包含一个喻象(或牛或马),每一个喻象都反映儒家思想的一个观念。汉语的人文性在这些习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天道人性,流于语言,孕于万物之中,故曰:“言谈者,人之文也。”(《礼记正义·儒行》)

四、结语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动物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它们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一方面,动物是人类重要的衣食来源,另一方面,它们被赋予神性,视为图腾,顶礼膜拜。因此,动物相关概念的形成和词汇的使用必然打上深深的人类社会文化的印记,许多动物词汇都具有超越其概念意义的联想意义。人们在了解动物的各种特性的基础上,对动物和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概括,通过隐喻的方式,使动物词汇具有新的语义,极大地丰富了英汉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牛和马这两种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很多联想意义,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意这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特点,力争使我们的表达更为准确和得体。

参考文献:

[1]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2]刘宁生.我们所依存的隐喻(部分章节)[J].修辞学习,1992,(3).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谭文辉.动物词语文化意义的认知模型[J].福建外语,2001,(4).

[5]唐燕萍.试论英语植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J].山东外语教学,2002,(5).

[6]赵艳芳.语言的隐喻和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习语比喻隐喻
比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