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儿科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2009-06-18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儿科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谢 宏

摘要: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当前被忽视或者说较为薄弱的环节——发散思维。本文认为,教师应从学科内容的本身去寻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热情,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只有这样,医学教育的改革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

关键词: 发散思维培养儿科教学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依据让学生去认识、记忆既定的唯一答案,教师也以此评定学生成绩,片面注重求同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培养,忽视了求异性、发散性等创造思维的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级形式。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陈佳洱教授曾经指出:“获得诺贝尔奖,需要积累,需要很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除教育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基本素质的训练等多种不足外,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成为各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医学院校要把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当前被忽视或者说较为薄弱的环节——发散思维。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多感官性等特点。在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那么,如何在儿科学临床课程教学实践中高质量地开展这种发散思维训练呢?通过实践摸索,我对此有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习兴趣

不少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都谈到,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哪怕是难度再大,他们也都愿意去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善于思维,表现积极。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使学生感知力敏锐、思维迅捷、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那么,教师应当运用什么手段来培养学生稳定、专一而持久的对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路呢?其实,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还是语言。训练启动前,教师要预先精心设计好开场白,语言力求简练、独特、生动、幽默,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介绍《儿科学》的绪论时,我首先向学生强调儿科学在临床医学方面的重要地位及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同时让学生思考:“学好儿科学对自己还有什么好处?”稍稍停顿后说:“今后自己的小孩是否健康可以不求人。”对此学生甚感新奇,高涨的热情为随后展开丰富的想象提供了理想的心理动力和情绪准备,从而帮助他们形成了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此外,注意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高超教学技巧和热爱学生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形象和抽象思维,对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素材进行加工,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未曾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但平时的训练和开发更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每一个环节上重视想象力的训练。如我在介绍完消化系统疾病时给同学们出一道题目:“如在一小孩的下腹部触及包块,临床可考虑什么?”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有的同学立刻想到了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症、卵巢囊肿、阑尾脓肿、腹壁疝、结核性腹膜炎包裹性腹腔积液、腹壁脂肪瘤、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直肠血吸虫病性肉芽肿、乙状结肠血吸虫病性肉芽肿、膀脱肿瘤,等等。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此包块考虑大便。其他同学听后都笑了起来,而我却说,这位同学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不能在下腹部一旦触及包块就考虑是什么病,下腹部触及到的包块,就有可能是充盈的膀胱或者滞留于肠道的大便。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人体内出现包块的病态与常态联系在一起了。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老师要善于从教学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在儿科学临床课程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分解为3个步骤。第一步:课前预习,前次课内容上完后留几分钟时间布置学生预习内容,即提出2—3个思考性的问题将下次课讲授的内容,如疾病的概述、流行情况、发病率、临床重要性等教给学生。第二步:教学内容讲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疾病的概念、分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内容以启发式的方法或自问自答等方式组织教学;讲授中重点精讲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及回答前次课布置的思考题,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性记忆的目的,同时使学生适应临床课教学的规律和思路。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重点难点突出,内容精简,语言简单明了、生动、流畅、抑扬顿挫等。第三步:病例分析提出,在每个系统或章节讲授完后安排一次课进行,教师根据临床实际工作的特点及要求精选2—3个难易程度不同的病例,通过多媒体逐步展示给学生,如对小儿佝偻病的病例讨论、分析,首先向学生展示该患儿的病史资料,让学生学习、讨论下列问题:1.患儿的主要症状是什么?2.引起这些症状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并解释其产生的机制。3.为确立假设还需要什么资料?然后展示体格检查资料,继续讨论下列问题:根据以上体检资料,你能确诊本病例吗?诊断是什么?如果还不能,你还需要哪些实验检查和辅助检查来进一步支持你的最后诊断?最后展示实验、辅助检查资料,继续讨论:1.目前对该患儿能做出最后诊断吗?主要依据是什么?2.本病应该和哪些疾病作出鉴别诊断?3.提出对病人的治疗原则。4.讨论预防原则和方法等,创立诸多的问题情境。由于病例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并涉及讲授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很多学生为了找到理想的答案纷纷进入图书馆查资料找答案,反复地钻研教学内容,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及思维能力,同时对疾病的理解和记忆也进一步加深。由此可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利用了发散思维的原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教师的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要求。21世纪是医学生命科学的新纪元,迫切需要大批综合素质高、科技意识强的跨世纪人才,为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1世纪的教育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因此要把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要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一环。它要求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教师的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过时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师生之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林崇德,辛淘.智力的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郭立.中国医学教育研究进展(第2卷).学苑出版社,1998,8.

[4]王有智,欧阳仑.心理学基础——原理和应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5]周荫祖.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若干浅见.青海社会科学,1986,(4).

猜你喜欢

儿科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孩子可以看电视吗?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应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