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握对话尺度, 创设和谐课堂

2009-06-18朱芳芳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内涵交流文本

朱芳芳

摘要: 本文从“掌握文本内涵,实现对话‘活的文本”,“让学生学会自主,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建立全面交流形式,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同一角度,看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阐述了如何掌握对话尺度、创设和谐新课堂这一论点。

关键词: 阅读教学对话途径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之一。教学中的对话,不是纯粹的形式,而是师生双方精神的互动交流。阅读行为也是一种对话行为,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如何掌握对话尺度,创设和谐新课堂呢?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掌握文本内涵,实现对话“活”的文本

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

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了作者的表达方式,才能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读书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发现课文的内涵所在。我认为教师与文本对话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汲取人文内涵。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如《梅花魂》一文意义深长,其中蕴涵主人公深深的爱国之情。教师首先要领悟到文本的人文内涵,教师只有理解了“魂”的真正内涵,才能感悟到老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真正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才能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2.学会换位思考。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教学性阅读,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即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不正是读书吗?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老师首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

1.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文本,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指导学生朗读应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提出学习要求:(1)预读。通常用于课前预习,学生通过读书,查字典,基本扫除字词障碍,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印象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2)精读。一般在课堂上进行,即在老师讲解点拨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思考,抓住重点词句,突破难点,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3)有感情朗读。一般用于课后,有感情朗读部分课文或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感情。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2.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读课文时,主要靠自觉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各种因素。他们接触到一篇文章,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一口气读完,然后产生一种朦胧的、散乱的感受,却很难挖掘出作品的深层意蕴。这时教师就要教学生学会思考。

3.给学生充足的质疑契机。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等。

三、建立全面交流形式,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1.把握对话时机。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

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学生“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下开展讨论效果是最好的。

2.培养协作精神。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组合,进行学生之间的对话,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激发学习热情。小学生单纯活泼,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因此,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充分预习、学习的基础上,或让他们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或设计一些有兴味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样既使学生在活动

中进行了对话,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四、在同一高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教师要处于“平等中的首席”,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把知识的权威转入到对话的情景中,主动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内在阅读体验,创设出一种平等的心灵交往的话语空间。学生的主体实践地位要得到落实,就应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受知识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有一些奇思怪想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应善待这些有“怪”想法的学生,努力营造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

2.设计开放的交流话题。师生对话决不是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

3.善于倾听学生。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李政涛先生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可见,教师倾听学生是何等重要。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观点和发言,为教师何时参与、如何参与提供了依据。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和辛勤汗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师最为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2]黄忠敬.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3]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中小学教育》复印报刊资料,2002,(4).

猜你喜欢

内涵交流文本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挖掘习题的内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