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实现生物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2009-06-18陈锦萍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新课程师生交流

陈锦萍

摘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路单一,课堂交流不足,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新课改十分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突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生物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本文对此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生物课堂课堂交流实现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十分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突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课堂一改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应付的状态,呈现出另外一番热闹景象:探究活动经常化、合作交流争鸣化。然而师生的互动是增加了,但是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等基本素养却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得到发展。那么,怎样充分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交流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有效的课堂交流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交流主体通过一系列有序的行为和互动进行的以形成与发展认知,构筑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体验主体自我内心发展为交流任务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课堂交流活动不仅是一个交流思想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兴趣的过程,使学生的感受、认识经历从碰撞到融合再到提升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促进学生自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容易提高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实验探索的探究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感觉;辩论竞赛的竞争情境有助于学生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的知识,通过交流讨论,尝试说出DNA的中文全名,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除了DNA方面的证据外,是否还需要其他证据呢?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学生对DNA指纹技术在案件侦破工作中的作用非常感兴趣,讨论热烈。

二、明确交流内容,在深化知识的探索中交流

当前一些课堂交流只关注形式而没有重视实质,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走向深刻,一些教师对学习与交流的内容不作具体分析,笼统地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贴标签式运用于所有内容,割裂了交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使课堂交流流于形式。

有效的课堂交流要整合新课程三维目标,不仅要体现知识的传递和信息的沟通,而且要体现交流主体人际关系的沟通,以及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价值观的建构等深层次方面的沟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去研究和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促进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我提问: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的豌豆呢?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呢?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一个个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我再通过分析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只是隐而未现,而不是消失了。在产生F2时,含d的配子与含d的配子结合就产生了矮茎性状。由于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就在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通过信息沟通、思维碰撞,我不但完成了对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让学生体验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三、倡导灵活的交流方式,使交流过程和谐流畅

在传统教学法中,课堂交流多数是局限于师生之间的简单交流,教师自问自答,或是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原有的教条化、模式化、静态化、单一化的课堂已不多见,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提高了。但仍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有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就是课堂交流,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听到“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交流一下”之类的话语,方式单一,而且大多流于形式,并未深入交流,没有体现出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有些所谓的交流仍然只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又怎么会有思维的碰撞?

有效的课堂交流倡导灵活的交流方式,从交流行为遵循的逻辑上看,它既可以是纵向的,又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单向线形的,又可以是立体交叉的。这就是说课堂交流不仅仅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单向交流,还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甚至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习小组和学习小组之间的多向交流。从交流行为的呈现方式上看,它既有活动,又有观察;既有表达、交谈、讨论、反驳与申辩,又有倾听、思考、理解、探究、体验与感悟,是动觉的、视觉的、听觉的、智力的、情感的有机综合。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上,师生不可拘泥于单一模式,可依据课堂事务的实际对交流方式进行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

例如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中,我让学生首先通过深入思考,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看看其他同学对你所提出的问题能否理解,考虑是否需要对问题的表述进行修改。再针对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是否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最后确定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在小组做完实验后,还可以将本小组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质疑并进行解释。如果有必要,可对本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或进一步进行探究。这里,既有学生与学习小组之间的交流,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的交流,而且涉及视觉、听觉、智力、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四、运行积极评价,增强交流的成功感

教师在组织交流活动时,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特别突出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评价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正确的评价,将对课堂交流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教师在课堂交流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生的交流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对在交流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引导,鼓励他们勇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进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增强参与交流的乐趣,否则他们将会失去与人交流的热情。在课堂交流活动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开展互评,让每个人谈自己的成绩与不足,谈其他人的成绩和长处。通过评价,学生能切身体会到通过交流活动不仅能展示自我,而且能弥补自身的许多缺憾和不足,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从而增强参与交流活动的成功感。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因此,课堂交流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师应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让学生不仅形成与发展认知、构筑人际交往关系,而且在交流情境中体验自我,接受情感上的熏陶和价值观的理性碰撞,从而获得为学的意义和为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新课程师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麻辣师生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