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009-06-18杨平平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扫路情趣美的

杨平平

摘要: 本文简要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必然性,并探讨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这种思想品质。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情趣培养

美感是人对外界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对美的向往是人类的本性,也是永恒的追求。在学校,教学活动就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应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一种必然。

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必然性

首先,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小学语文课就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而教学的本质属性又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教学实践表明,一节成功的、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

其次,教学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由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来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经验,其根本职能是教育人、美化人、使人成才。教学活动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蕴涵着对美的直接追求,存在着重要的美育功能。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由活泼的个性,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一天天成长,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充分发展学生美好的天性,培养他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方式和途径

1.寻觅教材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潜存着丰富的育美材料,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如叶圣陶老先生在《荷花》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面,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光赞美了白荷花的美丽,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又如《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也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再如《清澈的湖水》一文中对湖水的描述,如“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是一种景物的自然之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现了瀑布的雄壮之美。这些课文都是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其实课文中各种美的描述应有尽有,层出不穷。《妈妈的爱》中叙述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体现了母爱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体现了游子思乡之美;《赵州桥》、《人民大会堂》表现了建筑美。还有歌颂英雄的《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表现机智的《司马光》、《称象》,赞美诚实的《诚实的孩子》、《在金色的沙滩上》;描写科学家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爱迪生》、《一定要争气》,等等。可以说,每一节课就是一节美化心灵的材料,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2.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共同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体会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从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意境的体验,忽略了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置身于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达到想象再造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以作者的思想为经,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课文的第七小节写了游人攀登天游峰的困难及扫路老人打扫天游峰的艰辛,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说到游人的表现时,把作者的思绪化作一个省略号,留给读者体味。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学习课文,再出示天游峰的插图,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加突出扫路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

3.领略朗读美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必不可少,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就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感情,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诵读的时候,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诵读的方式既有教师的范读,又有学生的个别读,或者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感情而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最好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最好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朗读指导,如果学生对扫路老人的形象感知不足,体验不够,教师也只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收不到效果的,只有紧紧抓住感情这条线,才能读出扫路老人的精神之美。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诵读中,不仅仅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情感之美,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语言节奏之美,受到美的熏陶。

4.学会创造美

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美,欣赏了美后,教师更应教会学生创造美。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所学课文的反思,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完课文之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学完《葡萄沟》后,让学生以“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为题写几句话,介绍给没去过葡萄沟的人。学完《小黄鸡的故事》后,教师可让学生写几句赞美梅子的语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写作的习惯,最后达到创作的程度。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美学教法,利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学感染学生,从而让课堂气氛优美一点,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廷华,许自强.美育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蔡笑岳.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猜你喜欢

扫路情趣美的
2019年我国扫路车市场回顾及2020年前四月市场分析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扫路车多功能配置分析及研究
徐工“环保小蜜蜂”纯电动扫路车正式下线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