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对待语文教学中的人性化

2009-06-18杨赛月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性化人文

杨赛月

摘要: 语文教学应该实施人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本文从处理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文本教学与延伸教学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正确对待语文教学中的人性化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性化关系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来给语文定性,认为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类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创新教育是崇尚以人为本,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洋溢着创造激情的新型教育理念。因而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且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应当得到极大的重视,师生之间形成平等的、相互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形成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得到极大的激发,潜能得到很好的挖掘。这就会使语文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很多时候教师会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他们在极力夸大人文性的作用的同时,全盘否定了传统教育中的精华部分,使语文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组成语文课堂的三要素是:起到主导作用的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及作为教育载体的文本,三者缺一不可。如果避开教材谈人性化,那么语文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会很理想。语文课文作为语文教育的工具,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任何抛开教材或忽视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而空谈所谓的人文教育的做法,那也只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有名无实的“无土载培”罢了。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片面性的或者是错误的认识应及时加以补充或校正。不能借口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对学生的不正确的说法也一味迁就,那又怎么谈得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愚公移山》的课:为了迎合人性化教学,为了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执教老师在讲解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最后一题时,就过分地迁就了学生的看法,而没有对此进行合理的引导,造成课文主题的偏离。课后题是:“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问题提出后,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反馈信息。对此问题,学生踊跃回答,大家各抒己见,如很多学生以现代科学的眼光评价愚公此种做法是不理智的。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回答都加以了肯定,而没有很好地进行引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客观、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分析愚公能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在明知自己这一代是无法享受到移山的成果的情况下,仍能一如既往毫不气馁地继续挖下去,这正是愚公移山精神的最好证明。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个性化回答时,要仔细分析,对不合理的答案也应该有敢于否定的勇气。不能说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对学生采取鼓励教育,就是非对错来者不拒。这样就不能起到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些美好的设想为什么在现实中却无法很好地得以实现呢?我认为,在人性化语文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注重的是以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僵化成枯燥乏味的文字游戏。这不仅违背了“大语文”的观念,同时还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扼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萌发,不适应新世纪新型的育人理念。课改后,一些教师在全盘否定传统教育的同时,极力夸大了人文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执教老师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精心包装,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唱歌、绘画、表演、辩论,等等,课堂气氛相当热闹,场面十分红火。结果表面上确实是热火朝天,而实际上学生是否都已落实到位了呢?课文中的一些字词等基础知识是否真的得到了落实了呢?学生的语文基础技能是否得到了提高呢?我们可以去看看部分学生的习作,一篇作文错别字俯拾皆是,通篇都有病句。

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教育的以人为本吗?难道这就是人性化教育吗?人性化教育决不排斥基础训练,言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训练。文言文教学中,一些重点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部分成语及意境语言等内容学起来确实比较枯燥,但这些内容是学生继续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当今语文教育中,在实行人文性教育的同时切不可抛开基础技能的培养,否则,人文性教育将是一名空话。

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记,老师提问学生问答,再由老师归纳,课堂基本上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老师的教是“填鸭式”的,学生的学是“录音式”的,在此教学过程中,根本不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开动脑筋,学生只要成为教师虔诚的信徒、听众就可以了,师生之间根本不需要什么互动。长久之后,有些本就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摸透了老师的上课模式,上课时装模作样,摆出认真听课的样子,实际上思想早就飞到九霄云外了,当老师要求检查笔记时,就到其他同学那里依样画葫芦照抄就了事了。长此以往,不要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连原有的思维能力也会日渐消退,更不用说创造力的培养了。人性化语文教学要求,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得到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应该得到保障,师生之间理应平等对话,相互沟通。但当前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常常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给扼杀了,一堂课下来,教师只起到维持课堂纪律,安排教学进程的“主持人”作用,而在课堂教学中形同虚设,可有可无。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都由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对于学生的各种截然相反的答案,或者是思考的不够成熟的结果,教师也不会予以剖析。因而这样的一堂课下来,表面上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但是实际上,效果也是不理想的。因此,不仅应客观地对待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应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该出口时就出口”,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对文本做必要的拓展,以提高学生感悟、鉴赏、学习的能力,为课堂把好“方向盘”。

三、文本教学与延伸教学的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只要熟练掌握教本就可以上课了,把课本的知识按照教学参考资料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上课时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口干舌燥,而学生们却听得头昏脑胀,似懂非懂,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不理想。而自从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老师不论是上哪一篇课文,不论是哪一节课,总是要对文进行拓展延伸,好像不如此操作,课堂教学就不能正常继续下去,就认为自己的课上得没有深度。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审慎地适当地运用拓展延伸教学,使文本教学与延伸教学两种教学方式能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既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又蕴含着人文精神。任何只强调工具性教学的课堂,或只强调人文性教学的课堂都是不完善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在落实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人文教育,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培养血肉丰满的高素质人才是对社会的贡献,坚持还语文教学以生命的教学思路符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以全面的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生活,并以健康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审视生活,也体现了“大语文”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王晓辉,周娜等.新课程:语文教育这样改革[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森.当代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性化人文
人文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