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改变期望西方赞美的心理

2009-06-17

环球时报 2009-06-17
关键词:躁动一代人对华

吴 旭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的人,当然都喜欢别人称赞自己的国家,中国人也不例外。有时候,中国人期望西方赞美的心理还特别明显,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发现西方对华的偏见时,往往就会显得激愤。笔者认为,我们目前需要做的,是要重新调整中国的历史参照坐标系,建立一个长远、平实、客观的基准底线,并在此基础上,冷静地调整自己民族的整体心态。

首先,跨文化之间的误解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常态性交互关系。改变一个国家国民对于另外一国的认知,不可能在一代人之内完成。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中国完成了西方五到十代人走过的路程,希图别人能够“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来个360度的思维转弯,要求未免太高了。

其次,我们很多人的愤懑不平,其实源于对西方人、西方社会的整体理性、公正性和客观性的估计过高。中国知识界对于西方社会“公平公正”的期待,甚至超过了自身的“理性极限”。有些评论者将中国人的这种心态,归结为中国知识界的“思维殖民地化”倾向。话说得虽然有点难听,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举个也许不太恰当的例子:即便中国拿出钱来,供全体法国人来个“新中国豪华游”;可以想像,虽然来中国的所见所闻会“雷”倒一大批法国人,但其回国后的“游后感”,仍会让许多中国人不舒服。否定自己,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这一种品质,不是所有人都具备。难道我们自己就从来没有固执、可笑地误解、曲解别人吗?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没有必要动辄“不高兴”了。

再则,从战略利益上讲,最安全的策略应当不是让朋友高估自己的实力,而是让潜在的对手低估自己的实力。即使西方对华一味赞美恭维,也解决不了中国面临的多重实际问题;同理,其出于各种心理而散布的阴暗诋毁之语,也伤害不到中国健康积极发展的根本。为博得喝彩而降低身段,束缚手脚,就得不偿失,舍本逐末了。

其实,我们民族在整体上有如此急切的紧迫感,以及随之而来的那种失落和不平衡感,还是有一些“炫富心理”的影子在作怪。与其为那些不能管控的事务烦恼,不如切实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从国民心态上看,过去十多年,诸如《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等书籍一出再出,中国常带有一种青春期的躁动感、未被认可的焦灼感和失落感。这种情绪,要是属于年轻人的发泄,还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情绪,则太过外露、失控和授人于柄了。

有骨气气节可以,但不能招摇浮躁。西谚有云,在一群人中最安静的那个人,往往就是最有实力的人。同样,一个动辄躁动、希望人家赞美的民族,不仅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也不能算是一个强大的民族。

总之,中国的成功不在于找对了模式,而在于找到了自信。以中国之大,文明之久,本来就无所谓模式可言;中国往哪里走,哪里就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方向。相信自身文化底蕴的深厚,相信中国思想智慧的竞争力本身,才是中国成功的法门,才会达到孔子津津乐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高级境界。▲

(作者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学院教授。)

吴 旭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的人,当然都喜欢别人称赞自己的国家,中国人也不例外。有时候,中国人期望西方赞美的心理还特别明显,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发现西方对华的偏见时,往往就会显得激愤。笔者认为,我们目前需要做的,是要重新调整中国的历史参照坐标系,建立一个长远、平实、客观的基准底线,并在此基础上,冷静地调整自己民族的整体心态。

首先,跨文化之间的误解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常态性交互关系。改变一个国家国民对于另外一国的认知,不可能在一代人之内完成。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中国完成了西方五到十代人走过的路程,希图别人能够“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来个360度的思维转弯,要求未免太高了。

其次,我们很多人的愤懑不平,其实源于对西方人、西方社会的整体理性、公正性和客观性的估计过高。中国知识界对于西方社会“公平公正”的期待,甚至超过了自身的“理性极限”。有些评论者将中国人的这种心态,归结为中国知识界的“思维殖民地化”倾向。话说得虽然有点难听,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举个也许不太恰当的例子:即便中国拿出钱来,供全体法国人来个“新中国豪华游”;可以想像,虽然来中国的所见所闻会“雷”倒一大批法国人,但其回国后的“游后感”,仍会让许多中国人不舒服。否定自己,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这一种品质,不是所有人都具备。难道我们自己就从来没有固执、可笑地误解、曲解别人吗?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没有必要动辄“不高兴”了。

再则,从战略利益上讲,最安全的策略应当不是让朋友高估自己的实力,而是让潜在的对手低估自己的实力。即使西方对华一味赞美恭维,也解决不了中国面临的多重实际问题;同理,其出于各种心理而散布的阴暗诋毁之语,也伤害不到中国健康积极发展的根本。为博得喝彩而降低身段,束缚手脚,就得不偿失,舍本逐末了。

其实,我们民族在整体上有如此急切的紧迫感,以及随之而来的那种失落和不平衡感,还是有一些“炫富心理”的影子在作怪。与其为那些不能管控的事务烦恼,不如切实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从国民心态上看,过去十多年,诸如《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等书籍一出再出,中国常带有一种青春期的躁动感、未被认可的焦灼感和失落感。这种情绪,要是属于年轻人的发泄,还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情绪,则太过外露、失控和授人于柄了。

有骨气气节可以,但不能招摇浮躁。西谚有云,在一群人中最安静的那个人,往往就是最有实力的人。同样,一个动辄躁动、希望人家赞美的民族,不仅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也不能算是一个强大的民族。

总之,中国的成功不在于找对了模式,而在于找到了自信。以中国之大,文明之久,本来就无所谓模式可言;中国往哪里走,哪里就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方向。相信自身文化底蕴的深厚,相信中国思想智慧的竞争力本身,才是中国成功的法门,才会达到孔子津津乐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高级境界。▲

(作者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躁动一代人对华
本期导读
一代人
道路躁动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游乐
我们见证了
商务部:东盟对华投资下降是正常的市场和企业投资现象
躁动与淡定
重要言论
我们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