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交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2009-06-17宰素珍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2期
关键词:防治

宰素珍

摘要总结了杂交稻稻曲病发病症状、侵染特点、发病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稻稻曲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11.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162-01

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多发生在水稻收成好的年份,农民误认为是丰年征兆,故又俗称“丰收果”,在我国早有记载。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病害零星发生,危害轻微,不为人们所注意。自70年代以来,随着新品种的引进、杂交稻的发展和施肥水平不断提高,该病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不少地方造成较大损失。另外,其病粒有毒,若用作饲料,含量达0.5%以上时,会引起畜禽慢性中毒、内脏发生病变甚至死亡。稻曲病在高邮市各大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杂交稻和双季晚稻。

近年来调查发现,由于水稻品种不断更新,耕作形式多样化,特别是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以及群体质量栽培、高产施肥技术的应用,导致稻曲病的发生面积逐步增加,危害程度日益加重。据调查统计,近几年高邮市稻曲病的自然病穗率达到10%左右,部分重病田块病穗率超过40%,特别是在2009年,送桥镇杂交稻“丰两优系列、新两优6号”等品种,单穗病粒数达50多粒,在不防治的情况下产量损失达2成以上。受染稻谷加工后不但整米率下降,青米率提高,品种被污染,病菌产生毒素还会对人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稻曲病不仅是高邮市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也是稻米优质优价的主要制约因素。

1症状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染病,危害水稻穗上部分谷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侵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小型块状突起,随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黑绿色,黑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黑绿色粉末(孢子)。

2侵染特点

稻曲病是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病菌由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原垣孢子越冬,越冬菌核于翌年的7~8月发育产生子囊壳,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导致谷粒发生病害。稻曲病的发生与品种、气候有关,偏施氮肥过晚过多也利于发病。

3发病原因

3.1品种与发病程度的关系

从品种比较试验及大面积普查结果可以看出,水稻不同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如某些株型性状、品种类型、生育特性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杂交稻重于常规粳稻,大穗型品种重于穗数型品种,但品种的抗病性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同一品种在年度间发病程度表现不同,抗性品种若在水稻孕穗至破口阶段遇多雨天气,会加重发病;反之,感病品种若在水稻孕穗至破口阶段遇干旱天气,发病较轻。例如,2009年杂交稻品种丰两优香系列、新两优6号与扬稻6号相比,发病程度并不相同,由于品种抽穗与成熟期不同,发生程度也不同。

3.2气候条件是决定发病轻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在高邮市正常气温条件下湿度对发病的影响大于温度。湿度主要影响稻曲病的发病侵入率与普遍率,温度对稻曲病的形成有明显作用。病菌在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如2009年杂交稻丰两优香系列、新两优6号就是由于抽穗扬花时遇到连续阴雨低温,造成了全镇大面积损失。

3.3偏施氮肥,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是造成稻曲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包产到户后,大部分农户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积造农家肥的农户相对减少,导致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以氮肥为主,包括尿素、碳酸氢铵),而农家肥等有机肥施用不足,至使秧苗嫩绿茂密,抗性减弱,是稻曲病发生逐年加重的又一原因。

4防治方法

4.1农业防治

稻曲病的防治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和肥水管理,辅以化学防治的综合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水稻品种对稻曲病抗性的差异,选择种植抗稻曲病的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进行种子处理。选用经过检疫的无菌种子,可以减轻稻曲病的发生。此外,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可防止初侵染。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h,浸后捞出催芽播种,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h后捞出催芽播种。

(3)调整播种时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调整播种时期,将水稻最易感病的孕穗中后期至抽穗扬花期与病菌传播高峰期错开。

(4)适时移栽,合理密植。针对各种品种,适时移栽,使水稻开花期与雨期、高温天气错开。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改善田间小环境,增强通风透光能力,降低发病率。

(5)合理追肥,科学管水。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切忌迟施、偏施氮肥。在水浆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6)消灭初侵染源,减少田间菌源。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带有病菌的稻草,应尽早做燃料;染病的秕谷,必须及早处理作饲料。在稻曲病还未发生前,应尽早摘除病粒;对发病较重的田块,应在收获后进行深耕,以提高水稻抗病性。

4.2化学防治

田间施药防治应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最晚不能迟于齐穗期,最佳时期应选在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5d左右。

(1)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用5%井冈霉素水剂1 500~2 250mL/hm2加水750kg/hm2喷雾1次。

(2)用5%多菌酮可湿性粉剂2 250g/hm2,或用18%多菌酮乳粉7.5kg/hm2加水900kg/hm2,在水稻孕穗期喷雾。该药是目前药剂中防治效果最好的。

(3)用5% DT杀菌剂1 500~2 250g/hm2,加水750~1 225 kg/hm2,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各喷施1次。

5参考文献

[1] 谢炜,唐春生,刘新民,等.两系杂交稻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06-108.

[2] 王桂杰,孙胜国.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J].垦殖与稻作,2003(2):29.

[3] 刘琳丰,魏永建,吴格娥,等.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1999(2):46-48.

[4] 季宏平,张匀华,王芊,等.水稻稻曲病发生为害调查及药剂防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4):37-38.

猜你喜欢

防治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