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教师形象与师范教育的思考

2009-06-17

文教资料 2009年36期
关键词:书呆子高等师范师范教育

吴 扬

摘要: 教育中作为经验传授者的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师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优秀教师。当代社会对教师形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师范教育应如何来满足和应对这一需求培育优秀教师,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教师形象好教师师范教育改革

一、教师形象的概念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指导者,社会的教育者,知识技能的传承者。这一特定群体所体现的形象即是教师形象。一般来说,教师形象是指教师在道德、修养、知识、行为、外表与个性品质等内外特征展现给社会公众的综合整体印象。因此,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其实就是对于构成教师形象的内容,以及教师形象塑造的客观教师形象的期待。

教师的教学是根据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来确定的,因此教师形象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即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国内对于教师形象的研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儒为师,一贯推崇“为人师表”。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是教育教学活动参与者,他们对心目中理想教师形象的诠释才应该最具说服力,也是评价教师形象优劣的重要维度。[1]以中国人一贯的观点来看,教师在“师德方面要求勤勤恳恳、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严以律己、有责任心、公平公正;师生关系方面要求热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学生、关心学生;教学方面要求知识丰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讲课生动风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个性方面要求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穿着方面要求是朴素大方……”[2],这与美国的“兴趣人、智慧人、有心人、榜样者”[3]的好教师标准十分不同。

二、师范教育的发展

师范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历程。其主旨是要通过实施专业训练,使师范院校的学生热爱教育工作,胜任教育工作,并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是一个中心环节并处于关键性的地位。而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师范教育,因此,要使我们的教育得到良好发展,首先必须办好我们的师范教育。

中国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时代变革的年代,维新人士曾经把国家希望都寄托于教育革新,“废科举、兴学校、办师范”[4],这些都成为了新文化的象征。但是最初的师范教育完全模仿国外,没有创新,并不符合我国实际。就如陶行知指出的:“好些师范学校只是在那儿教洋八股,制造书呆子。这些大书呆子分布到小学里去,又以几何的加速率制造小书呆子。倘使再刮一阵义务教育的大风,可以把书呆子的种子布满全国,叫全国的国民都变成书呆子!”[5]对于师范教育,陶行知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所创办的晓庄师范学院与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包括一般师范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对师范教育影响深远。他要求“要做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教师、做一个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做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这对教师自身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种新兴产业的职业需求,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引出的经济热,对教师队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造成了一定威胁,导致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经济体制的转轨也使得各高校不能只从政府渠道获得经费,而要各自寻找解决经济来源。师范教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定向型”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性”这一概念深深印在了人们的头脑中。但尽管经历过这么一次次的变革,现实中师范教育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师范教育的改革,不应仅从教育模式体制上去改革,而首先应该从我们的师范生开始,从我们的师资队伍自身建设开始。

三、问题思考

以“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人格倾向性及其与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表明:“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并不乐观,仅有50%左右的师范生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56.3%的师范生认为自己非常合适或比较合适做中小学教师;师范生在教师职业人格倾向性特点上并不突出,外倾性和开放性上仅有30%—40%的学生完全和比较符合。”[6]

由此来看,我们的师范生所具有的内在条件、自身性格并不是全部或者说大部分都符合教师专业性应具有的品质。虽然我们的教育体制不断革新,师范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如果我们把不适合做教师的学生当作师范生来培育,那么这一切的投入就是无用功。把这些不适合做教师的师范生投入到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去,当他们面对孩子时不免表现出不是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而只是一种应付的工作,只是一种用来谋生的手段。那么很显然,我们不是没有聪明的好孩子,而是没有优秀的好教师。

因此,师范教育的改革,首先应该从师范生的选拔开始。教师作为一种专门领域的特殊职业,我们对于师范生的选拔也应该更加严格。另外,师范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也应更加贴近实际学习和相关知识拓展,更重要的是还要加强实践经验积累和技能方法训练。目前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教育理论的课程只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门,其课时总量只占教学计划中7%的比重。[7]而实际中许多教师十分欠缺相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难应用于实践,因此应加重师范生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比例。如果只采取“本科学历”和“教师资格证书”课程考试的方法来培养师资,高等师范院校的存在方式确实并不能体现其独特性。

参考文献:

[1]刘捷.日本理想的教师形象、养成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1999,(3).

[2][3]胡东方.怎么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中国和美国对好教师的比较[N].中国教育报,2004.4:27.

[4][8]叶澜.转变观念、开拓发展空间——论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5).

[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2.

[6]程巍,李琼.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人格倾向性及其与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7]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猜你喜欢

书呆子高等师范师范教育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跳和跃
shū dāi zi gǎn jī书呆子赶鸡
眼镜+贝雷帽=书呆子的风骚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影像中的教育学——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教育与职前教师培养探究
现代数字技术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脑筋急转弯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