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感人 寓美于教

2009-06-16姜中伟

学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勤学正气美育

姜中伟

摘要:中学历史教师应把审美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从历史教材中、从传统美德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的审美因素,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从而把他们的心灵和行为导向美的领域。

关键词:美育 勤学 礼让 正气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中制定的五育之一,中学各门学科无不贯穿美育,中学历史教师应把审美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感受到,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增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而要使学生想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可以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一、从“本本”中挖掘美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物质产品的美,如:陶瓷、棉布、丝绸、纸张、各种生产工具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用品等;大自然的美,以及历史上留下的许多人类征服自然的痕迹,如:劈山造林、截江开河、移山填海、南水北调等。艺术美,如“秦始皇兵马俑”、“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敦煌壁画”、唐代的“唐三彩”、宋代的“宋孩儿瓷枕”、“王羲之的书法”,古希腊的建筑、雕刻,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等。科技美,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古埃及“木乃伊”的制作、古代印度人创造发明的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近现代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等。建筑美,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欧洲的“哥特式”、“罗马式”、“巴罗克式”、“洛可可式”建筑等等。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在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时,让学生树立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的思想,如果没有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就不会有人类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就不会有今天五彩缤纷的世界,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二、从传统中寻找美

1.养浩然正气。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容十分丰富,这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处处得以体现: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讯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这些无一不表现出中华传统美德的浩然正气。

2.俭以养德,淡泊明志。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廉明正直著称于世。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人普遍接受的伦理思想。从传说中盘古开天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木填海,到现实中包拯、海瑞的克己奉公、廉洁公正、两袖清风,无一不说明勤劳节俭,廉明正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共同的价值取向,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与传诵。“历览前贤国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墨子、汉文帝、隋文帝、王安石、范仲淹、明成祖,曾国藩等均是勤俭的名人,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勤俭的模范。俭生廉,“廉”,是对执政者的基本要求,更是做人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3.礼让仁爱。中华民族“儒”家道德伦理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如:孔子提倡的“仁”、“礼”、“不学礼,无以立”;荀子的“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等等。孔子第一个把“人”同“仁”联系起来,并把“仁”解释为“爱人”,“仁者爱人”是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这种人本主义特别强调人们在父子、兄弟、夫妻等人伦秩序中表现自己的价值,强调父慈子孝、兄仁弟悌、夫妻恩爱等骨肉亲情,这种骨肉亲情,经过生活甘露的浇灌与培育,在心理上升为社会公德,成为古人的社会义务,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礼仪文化,“礼”,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待人接物的“礼节”、“礼仪”;个人修养的“礼貌”;处理人际关系的“礼让”等。历史上的“将相和”、“三顾茅庐”等故事,就是这种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在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中,当涉及个人对他人,社会对群体的关系时,特别强调“见得思义”,“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的思想。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真谛。

4.勤学好问。在中华传统美德中,人们总是讴歌古人勤学好问,奋发向上的精神。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年之际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勤”;“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头悬梁,锥刺骨”;“业精于勤,慌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疑思问”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教育后代的好教材。在实施传统美德教育时,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从内心里体悟美

“寓美于教”、“美,就是我们所向往的那种生活”、“美的、生气勃勃的理想,不会有完结的终点,因为这是一种越来越高和越来越远的永恒的追求”。

不同的阶级、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水准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现今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的确立与形成时期,对大千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缺乏辨别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如:贞德抗英,在法国人民心中她是爱国英雄,而封建教会法庭却诬告她搞“妖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十四至十六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口号下,同封建神学做斗争,反对禁欲主义,颂扬人性,追求人生幸福,赞美科学文化的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学生就会正确理解并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东晋南朝时期的士族,他们头戴高帽,脚蹬高屐,涂脂抹粉,出则乘车,入则扶持,平时不读书,考试请人代笔,士族阶级自以为这样很美,而正是因为这种美,导致东晋南朝的灭亡。我们认为,士族阶级是一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当今社会正处于剧变之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并生,新时代的潮流与旧时代的漩涡交汇,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攀比吃穿,贪图享乐之风,我们就应大力宣讲杰出历史人物勤俭节约的高尚品质,鼓励青少年立志抱国;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厌学逐利,自私败行,我们就应大力宣讲英雄人物的大公无私,为国家,为民族舍小家顾大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历史的警钟常鸣,让学生牢记,没有古人的精忠报国,没有前辈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新中国的雷锋精神。我们将永远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导入审美教育可以正面影响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为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先,通过美育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的吟诵;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赏鉴;讲述巴黎公社时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讲述鸦片战争时一部《林则徐》的放映……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其次,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历史教材中,从霍去病到文天祥;从顾炎武到谭嗣同,尤其是“五四”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千万革命者,历尽困苦、艰辛和磨难,为中国人民留下的惊天动地的不朽诗篇。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之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学习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再次,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对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人生目标有帮助,而且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也很有意义。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美的形象比比皆是: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从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到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却矢志不渝,最终写成《史记》……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最后,通过美育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决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猜你喜欢

勤学正气美育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传承革命精神,立志勤学成长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蹁跹
杨愔勤学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清风正气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