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6年书院研究年度报告

2009-06-15周文娟邓洪波

船山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科举书院研究

周文娟 邓洪波

摘要:2006年度有关书院研究的著作资料有十本。论文200余篇,其书院研究呈现以下特点:书院与科举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书院教育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书院与学术的研究层层深入、书院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逐渐引起重视、书院发展史和书院制度研究的视角不断开拓、书院研究的研究也开始受到高度关注。

关键词:书院研究;综述;2006年度

中图分类号:G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2-0078-05

2005年,为了推动书院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我们发表长文《八十三年来的中国书院研究》,将1923-2005年的书院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综述,很快引起学术界注意,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5期摘登近五千字。受其鼓舞,并考虑到书院研究持续得到历史、哲学、教育、文化、建筑艺术,甚至经济等各界的关注,每年有200多篇文章发表,我们决定从2006年度开始,提供书院研究的年度报告。以备相关学者参考。

2006年,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都各自迎来了创建1030年庆典,相关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书院研究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出版书院研究著作与资料10本,其中尹庆民、方彪《皇城下的市井与士文化——商号、茶馆、会馆、书院、学堂》(光明日报出版社),黄泳添、陈明著《广州越秀书院》、黄挺著《韩文公祠与韩山书院》(广东人民出版社),黄淼章《陈家祠(陈氏书院)》(广东人民出版社),杨镜如主编《紫阳书院志》(苏州大学出版社),朱汉民、邓洪波著《岳麓书院史话》,朱汉民、李弘棋、邓洪波主编国际学术丛刊《中国书院》第七辑(湖南大学出版社)。刘樟荣主编《天日书院古今》(浙江古籍出版社)为新版著作,胡昭曦著《四川书院史》(四川大学出版社)为修订版,而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为二版一、二刷。除开报纸。仅期刊杂志发表有关书院的文章至少就有235篇,以下仅就书院研究论文分专题略作综述。

一、书院与科举

书院与科举一直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话题,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1300年,2005年恰逢科举废止百年。该年有关科举制度是非得失的争论不断。并影响了2006年书院与科举的研究。学者从多方面予以关注,讨论视角更加宽阔。

如张劲松就书院起源与科举关系的问题,接连发了《科举:书院起源研究的新视角——以江州陈氏东佳书堂为例》、《论科举与古代书院的起源——以唐代江西家族书院为例》、《书院与科举关系的再认识——以唐至五代时期的书院为例》、《家族书院与家族发展的互动解读》、《早期家族书院社会化问题略论》五篇文章,认为科举是书院起源的动力和促进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科举与书院联姻是为了维系家族稳定与兴旺的需要。像张劲松这样深入、细致地探讨科举、书院与家族问题的方法,是我们应大力提倡和发扬的。又如李兵《明代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与书院发展关系探析》从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人手探讨书院兴衰的原因。他的《书院:科举应试教育的承担者与矫正者》分析了书院对应试教育产生的影响。应方淦《明代书院举业化探析》则讨论了书院纳入科举轨道的背景及明代书院举业化的表现目。

科举的研究热潮必然带动科举与书院的研究,前人的研究主要思量科举对书院的影响,研究成果颇富。但角度还是可以拓展的,比如从科举考试的内容对书院教学的影响入手,立足于书院来分析其对科举的作用。

二、书院教育

书院具有学校性质后,便成为读书人接受教育的场所。承担着教育的功能。书院教育对当代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2006年有关书院教育的研究论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书院的教学特点、教育思想,还出现了新的研究点。

2006年书院教育内容的研究在书院的德育、历史教育和人文教育上。彭安玉的《书院诚信教化机制试探》把现代社会比较关注的“诚信”机制引入书院教化的研究。徐雁平的《读书分年日程与清代的书院》是专论,认为清代书院的规章和课程表是元代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德育的衍生物。李良玉《清代书院与历史教育》指出了清代历史教育始终是书院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书院教育内容比较新的议题。李兵的《书院人文教育及其实施探析》从书院的学规、环境和祭祀三个方面对书院人文教育进行分析,为当前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

书院教学特点一直是研究的主题,涉及的论文有12篇之多,大都探讨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其中苏启敏《清代著名高等学府学海堂的教学特色》挖掘了清代广东的学海堂在考试开卷、选课和导师制等方面新的教学特色。陈谷嘉《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再论》指出针对官学教育的弊端,书院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

屈云的《宋代书院——中国古代成人教育雏形》把现代成人教育与古代书院相联系,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成人教育,如果能把古代的书院教育同成人教育联系起来。吸收书院教育的精华,对成人教育的发展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熊艳娥《宋代书院记中的教育热点问题探析》专以宋代书院记为研究对象,从材料的角度对书院教育研究作了新的探索。“记”本是一种文学体裁。士人以“记”的形式来传达他们对书院独特的情怀和阐发他们的教育思想,而历代文人文集、地方志、书院志里保存着许多书院记,可以为我们书院教育研究提供海量的材料。

另外,《韩国朝鲜王朝的庙学与书院》与《中日两国书院异同比较分析》等关注了中国书院与国外“书院”的联系。这是有关书院移植的研究,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的逐渐增多,研究书院移植就显得很重要。

三、书院与学术

学术思想是一个书院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所在,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书院的论文有很多,并且研究的角度也各有侧重。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宋明理学与书院、清代学术风气的转变、学派学人与书院、书院文化。

肖永明《南宋前中期理学家的官学教育实践及其反思》是对南宋理学与书院结合原因一种全新理解,认为理学与书院结合并非只有政治因素,而是由于当时官学教育出现的弊端与理学家们提倡的教育观念不相容。邓洪波的《理学家与南宋书院的兴起》则从书院与理学一体化的层面做研究,认为南宋理学家掀起的书院运动促成了理学与书院的结合。他们两人探讨的都是书院与理学的结合、互动问题,只是切入点不同。李景旺采取对单个书院做纵向研究的方法,以百泉书院与宋元明清理学的复兴与传播状况为题,肯定了百泉书院作为中原地区理学研究传播中心的重要地位。这些论文,或从理学书院结合的原因出发,或从理学所产生的影响出发来讨论书院与理学的关系,为我们继续研究书院与理学提供了新思

路。

研究者们还把目光瞄准了清代的学风变化,由于清代社会的变化和学术思想自身的逻辑发展,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理学逐渐衰颓。实学思想应运而生,经世致用成为学者们的治学宗旨,崇实黜虚成为学者们追求的目标。孙运君等《从书院祭主变化看晚清学术思想之转圜》把研究视点转入书院祭主的变化,这是研究清代学术转变的一个新思路。

书院本身就是一个传播承载文化的机构,书院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蒋建国《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古代书院祭祀的社会空间》从传播学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书院具有的社会教化与文化载体功能创。李弘祺的《宋元书院与地方文化——吉州地区书院、学术与民间宗教》探寻书院与区域文化的关系。吴其付《风水景观的人文透视——以书院寺观为中心》从风水文化的角度探寻寺观对书院选址和建筑布局的影响。凡此种种,说明我们的研究已经有了更开阔的视野。

对书院与学人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热点,以前主要是以朱熹等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现在也拓展了不少新的领域。彭小舟等《曾国藩与莲池书院》注意了一个关心省会书院师生的直隶官员的形象。还有《缪荃孙与泺源书院》等。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专门组织了一期名为“桐城派与书院”的考论。较系统地探讨了书院与桐城派的关系。徐雁平《书院与桐城文派传衍考论》、江小角《清代晚期书院教育的范例——戴均衡创办桐乡书院探析》、张维《“岭西五大家”与书院》三篇文章认为桐城派以书院为媒介进行了有规模的传衍,在此过程中突显了书院的传播功能。《略论现代新儒家对书院精神的继承和阐扬》则论述了书院改制后书院的动态。

2006年书院与学术的研究面更为宽阔,研究方法也更具特色。宋明理学与书院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书院与理学自结合起就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二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代的学术研究侧重于清代学风的变革,探讨书院学风与社会风气的关系。书院文化的研究视角也在不断地扩宽。有从道教文化、风水景观、祭祀仪式人手。也有从传播学、语言学出发。学派学人与书院的研究呈现对象多样化的特点,不再局限于朱熹等理学大师。而且研究方法也有创新。从横向、纵向全面把握书院与学派、学人的内外在联系。

四、书院与社会

书院存在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它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们分别从社会各阶层对书院的支持、当时社会环境变化对书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的。

肖永明《历代地方官员支持书院发展的动机探析》、《士人对书院事业的推动及其动机探析》运用社会学理论从官员、士人两个阶层来讨论其对书院发展的推动作用。张晓婧《明清徽商兴办书院的动机及其社会功能》、周琍《论清代广东盐商与书院发展》削则从商人的角度来分析,注意到商品经济对书院的影响,以及商人运作书院的新模式。卓进在《明代书院发展的政治环境》中对明代书院兴衰原因的分析提出新见解:认为正德政局混乱是推动士大夫学者讲学的深层历史原因,书院发展是士大夫避世的一种学术行为。

郝秉健《晚清民间知识分子的西学观——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探讨了清末知识分子在西学传入、东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中所做的抉择。而李赫亚的《湖南“二王”与近代湖南书院改制》、谢丰的《清末新政时期湖南官绅对书院改制政策的不同思考——以俞廉三、王先谦、赵尔巽的教育改革活动为例》则讨论了清末湖南主流官绅在社会转型中的教育探索。以上几篇文章都把视角放在了晚清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梳理知识分子与官绅两个群体对书院存在的思索与探求。

以上论文分别从地方官员、儒家士人、徽州商人、广东盐商、政治环境、书院改革与改制等社会因素,对书院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商人对书院发展的贡献,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书院的生存和发展同经济密切相关,而今人对书院经济的研究注重于经费膏火方面,其他面涉及不是很多。以致我们很难对古代书院经济做全面、系统的把握。也很难了解古人是如何维持书院运作的。因此,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书院经济。

五、书院的区域研究

关于这个专题的研究论文至少有14篇,《清代东北最有影响的书院——银冈书院》、《清代四川的书院》等都涉及到书院的区域研究,但主要考察的还是西部书院,王勋成《兰山书院之始末》、陈尚敏《清代甘肃书院时间分布特点及成因分析》、刘景纯《清代西安、兰州和太原书院分布与选址》等几篇文章探讨了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书院的创建与发展,对这一地区所做的研究可谓2006年书院区域研究的重点。而且其研究采取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书院内部到书院外部的方法,值得提倡。有些遗憾的是,这类研究大多偏重于考证和整理资料。很少论及书院的学术。一方面可能由于当地书院研究资料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表明书院的存在和发展确实受到除学术传统之外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六、书院的功能与规制

书院制度研究由来已久,至今仍然受到重视。王福鑫的《宋代书院与休闲》认为,书院除了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外,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齐备的休闲设施,使得它具有休闲功能。从经济与旅游学的角度对书院功能做了新的阐释,这是书院功能研究的新视角。《清代书院的膏火奖赏》认为,膏火是以地域为中心的公共性教育资助和教育福利,但膏火也成为书院改革的绊脚石。

书院制度长期以来就是研究的重要方面,以往对书院制度有过比较透彻而系统的阐述。本年度有关书院休闲功能的论述,拓展了视野。书院制度与它多层次、多类型的组织形式有很大的关联,它是一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教育对象较为复杂、教育领域相当广泛的教育组织形态。因此,对书院制度的研究还应该进一步的深入。

七、书院建筑

书院建筑的特色与文化内涵是本年度关注的重点,万书元《中国书院建筑的语义结构与纪念性特征》利用伦理学、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了书院建筑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特色。陈金陵《论我国书院与当代大学文化教育及建筑环境》从建筑学的角度。阐述了书院对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环境构建的启示。孙玉平《明清时期河东书院园林模式思想探议》认为河东书院园林结构设计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寓教于景”园林设计旨趣。以上论文分别从伦理学、文化学、建筑学等视角对书院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园林特色进行了剖析,值得关注。

八、书院元研究

元研究最先用于西方社会学,是在反思社会学自身危机基础上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以社会学自身、社会学的研究状态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社会学次级研究,然后逐渐扩展到元物理学、元哲学、元逻辑学等各个领域。在对书院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引入这个概念,它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对书院成果和经验做的分析和总结,是对既存的书院研究的研究,即书院元研究。李弘祺《书院研究的里程碑——读邓洪波新著中国书院史》、熊贤君《人山采铜者的大收获——读邓洪波(中国书院史)》充分肯定了邓洪波教授《中国书院史》的成就与影响。李兵《书院学研究的领域拓展和视角转换探析——读朱汉民等著(长江流域的书院)》认为该书拓展了书院学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吴超等在《2003年书院研究综述》分析了2003年书院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归纳了九个方面的研究方向。但其结构和分类有待商榷。

总结2006年度的书院研究,我们既为研究成果的增加、水平的提高、领域的扩展、视野的开阔而欢呼,理所当然,也有更多的期待:在书院漫长的发展道路上。确实反对过追求功名的社会现象,但书院并不是一味地排斥科举。很多书院创建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科举的需要。可以说科举影响了这些书院的方方面面,书院与科举还可以继续拓宽视角。全面把握它们的互动关系;书院改制已过百年,书院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至今仍然影响深远,近些年甚至新创建了好几所。书院教育的自由讲学之风、注重德行的培养、的师生关系的融洽可以更多的为现代教育提供参考,有必要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书院教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书院与学术的研究在不断的吸收新的方法和途径,书院制度的研究要不断地寻找新的突破点:西部书院由于自身发展的不足,资料相当的缺乏,仍有必要对所掌握的材料做系统的清理和归纳,并且急需开拓研究的角度和视野。

猜你喜欢

科举书院研究
“科举”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