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人文关怀之实现

2009-06-15徐飞强

学理论·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教师教学

徐飞强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在课堂中体现人文关怀则是取得“基础”课教学良好实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对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基础”课教师需具备的素质作了简要分析论述,并着重阐述了实现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要尊重“人”,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还需依靠课堂内外的结合。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人文关怀;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211—02

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等,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对广大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来说意义尤为深远。“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基础”课教学中就是要注重教学的人文关怀。

一、注重“基础”课教学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分析

注重人文关怀是由“基础课”的课程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程,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基础”课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即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注重“基础”教学的人文关怀是其内在要求。[1]

在许多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的努力下,围绕周济部长提出的把“基础”课打造成一门学生真心喜爱并能够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在“基础”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其后果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基础”课教学中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理想化的教学内容常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不是上纲上线就是假、大、空,远离生活,缺乏人情味,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耻于崇高”,“远离先进”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无力感。

二、“基础”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现教师需具备的几个条件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收到教学实效。

1.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

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基础”课有自己特定的范畴、内容、方法等,“基础课”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才有可能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否则艰涩的理论宣读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

2.教师人文素养的充实。

“基础”课是建立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史学、法学、美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之上的综合性学科。它要求“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较深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才可能有厚实的教学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丰富而深厚的人文精神,可汲取为优秀的教学资源, “基础”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人文素养才可能完成创造性转化。当然人文素养不仅是课堂所需,同时也是教师完善自身人格的重要途径。

3.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冯契先生提出“化理论为德性”的理念。理论转化为德性的重要条件是“基础”课教师在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这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每个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都要把努力掌握“基础”教材的知识同践行其中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和增强修养上下功夫。凡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当首先做到,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首先应当更加自觉地遵守。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嘴上一套,行为一套”的心理排斥。

三、“基础”课教学人文关怀的实现

1.“基础”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现,首要的是对“人”的尊重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首先表现为对人的需要、个性的尊重和重视。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因此,关心人,首要任务就是要尊重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现,就是要改变以往德育课片面强调政治功利性,忽视人的现实需求、情感需求的不足。

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不能将学生看成是容纳知识的“容器”,而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建立新型的“人与人”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耳熟能详的教学理念。此理念对“基础”课而言独具深意。对人格、权利的尊重能唤起受教育者的尊严意识、价值意识、权利意识,彰显人的潜能和思想,这也是人文关怀的内涵所在。[2]教学过程中,教师问题意识的凸显,是师生平等关系的重要表现。“基础”课教师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必须凸显问题意识,多采用探讨而不是灌输的方式。

第二,要尊重个性差异。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多元化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学生冲击结果越来越明显。加上学生个体经历的不一致,学生对“基础”课的内容不可能整齐划一。老师要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并尊重这些差异,在课堂上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如在进行课堂探究时将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有效分组,让他们既发挥特长,又取长补短,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个性。[3]

第三,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情感的需要是人文关怀的来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情感的付出与受教者情感需要的对立统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正如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受教者之间的情感越是融洽,心理沟通越多,教学的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情感的投入,包括课堂中感情的丰富,课外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等,还需要有“察言观色”的本领,注意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在“以理服人”的同时,要“以情动人”。

2.“基础”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现有赖人文精神的被挖掘、被发现

第一,充分挖掘“基础”课教学内容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精神因素。如教材第二章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挖掘,可以衍生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忠贞爱国的献身精神,关心民生、为民请命等人文精神,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人本对话,挖掘教材人文因素,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关爱他人、关心环境、关心社会的人性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在师生的交互行为中体现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质疑、发表意见、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在学习提高过程中实现学生与人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性精神。[4]

第三,引导学生自我解剖、反省。新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大多能从中找到自已生活的影子,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因素,引导学生对照自我、解剖自我,让学生与自已的心灵对话,产生震撼,善待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

3.“基础”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现,依靠课堂内外的结合、知行的统一

前人说过:“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是知、情、意、行辨证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践履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基础”课的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多的内容在课堂外。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服务的好形式,是学校联系社会的一条纽带,是引导学生走与人民群众结合、与实践结合的健康成长道路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学生社会调研、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勤工俭学、技术服务、智力扶贫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形成良好道德观念的机会,使学生在表现自身道德风貌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的评价,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过程中, 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质。“基础”课教师要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学生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融入社会中,对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悉心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理解真正意义的“社会人”,才能实现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过程以及对广大任课教师的几点希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增刊),2006.

[2]刘申辉.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缺失与以人为本的思路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3]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

[4]杨钒.注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创新[J].思想政治工作,2008,(2).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美育教师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