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2009-06-15刘云芝

学理论·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本体论认识论

刘云芝

摘要:哲学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提出是哲学史发展的逻辑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的贡献。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这一问题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众多学者曾经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讨论和研究,他们的见解或多或少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通过对它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闪光的理论和思想,这些无疑对我们全面、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一定的启迪和帮助的。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本体论;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035—02

一、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性论述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219这是对人类一切活动经验的最高概括。在此基础上,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不同的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这是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总的认识。

二、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

多年来,对哲学基本问题也出现了不少争论,这些争论大体上可以归为四类意见:

(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有几个的问题

(二)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永恒的哲学基本问题,应把哲学基本问题看作是不断变化的,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能看作是哲学基本问题发展的一个阶段

(三)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恩格斯对这一基本问题的论述不够全面完善。还应当有思维借助实践以改造世界这第三个方面的问题

(四)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没有多大意义,还给后来的哲学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以往各种哲学思想的不断“扬弃”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合乎哲学史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并依据对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一)从哲学史发展历程来看,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和哲学基本派别的划分是理论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伟大变革的开始。

1.现代哲学认为:哲学是起始于本体论的,主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远古时代,由于认识范围的局限和智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只能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自然界。中世纪时,经院哲学盛行一时,哲学成为神学的奴婢,人们对世界本质问题的认识,或停留于具体经验,缺乏科学的抽象;“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虽然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但在很大程度上被神学所掩盖。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的视角已开始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哲学家们开始挣脱经院哲学的束缚,开始形成反映自身利益的哲学思想。黑格尔认为:“现时哲学观点的主要兴趣,均在于说明思想与客观对立的性质与效用”。[2]费尔巴哈也认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科学史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3]621由此可见,一部哲学史实际上就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发生与发展史。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正好契合了这一点,反映出历史的必然。

2.在各种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基本问题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问题。经过中世纪以后,这个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质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4]220可见,本体论问题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5]292“哲学给自身规定了这样的任务:即把哲学的基本观念,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作为对象并加以掌握”。[5]240费尔巴哈对此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这个问题就是关于精神与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整个哲学史其实只是在这个问题上绕圈子”。[3]622因此哲学史实际就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发展史。恩格斯用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哲学基本问题逻辑地归纳了哲学史发展过程,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局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3.恩格斯依据哲学基本问题所划分的基本派别,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如列宁所说:“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哲学派别。是否把自然界、物质、物理的东西、外部世界看作是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意识、精神、感觉、心理的东西等等看作是第二性的东西,这是一个根本问题。”[6]恩格斯正是通过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鲜明地区分开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质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质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4]220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继续分析以往唯物主义的缺陷,“仅仅运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有机过程,这是法国古典唯物主义的一个特有的但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4]224

恩格斯之所以这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会现实。因为,“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玩、酗酒、娱乐、肉欲、虚荣、爱财、吝啬、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总之,对‘美好世界的信仰。”[4]228针对被施达克歪曲的对唯物主义的理解,恩格斯毫不客气地指出:“那么任何一个发育稍稍正常的人都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了,这样怎么还会有唯物主义者呢?”可见当时的社会,人们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看成是一定意义上的伦理关系范畴,而且由于某些“庸人”的影响,唯物主义遭到了肆意的诋毁和攻击,所以恩格斯的对基本派别的划分不仅是哲学理论的归纳总结,而且也是对那些“庸人”的迎头一击,为唯物主义重新正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从理论的逻辑展开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变革中其他许多重要的观点和思想都和哲学基本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那么,这里的“社会存在”与基本问题中的“存在”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呢?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认为“存在”广义是指自然界,而“社会存在”除了自然因素以外,还包括与之相连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且重点是指后者。“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18

在人不断地改造自然过程中到底谁起主导作用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寻找出对人的社会活动有重大影响,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结合点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个结合点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9]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使“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7]16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并且第一次把唯物主义的观点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

2.主客体关系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关系的实质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建立在这一对立基础上的还有主客体关系等理论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已经有许多哲学家企图以主客体关系来取代思维与存在关系而成为哲学基本问题,即使是把它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的哲学家也是大有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哲学基本问题以后,并未放弃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相反,把它加以改造后引入到认识论领域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体系。

3.实践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虽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理论起点,但是其中有许多问题并没有真正统一起来。如思维与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主体与客体等等。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带有主观和客观双重性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它们之间统一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了他的实践哲学的基本立场,明确地把实践作为划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唯物主义的根本尺度。“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7]1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19

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提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18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9

综上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各种哲学思想的逻辑归纳和“扬弃”。但不可能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有思想。因此通过对它的思考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可以从它出发而进行逻辑推演。这更有力地说明了哲学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972,(4).

[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93.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下册).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6]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8]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李秀林,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2004.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本体论认识论
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的内在线索与本土话语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思考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荀子的认识论及其“虚一而静”的方法
物质本体论视角下对“信息”本体论的研究
庄子美学思想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审美关照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