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境域

2009-06-15金德龙

学理论·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和谐社会

金德龙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一种最新理论形态,其理论旨趣在于探讨当前人与自然紧张关系以及生态危机的原因,并试图寻找克服这种紧张关系的解救方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对生态危机的性质、根源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的反生态的本质。在克服生态危机的手段、以及未来社会的前景问题上,把生态学理论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新境域的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观点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033—0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的理论产物,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臻于成熟的左翼社会思潮。它提出了一整套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满足新兴需要为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社会理论,并试图寻找一条通向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道路。这一思潮作为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结合的产物,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反映了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也反映了西方社会主义者根据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所引发的诸多新问题而重新深化了的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包含于生态学社会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生态学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比较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环境退化和生态危机,以及探讨解决危机的途径。”[1]“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把矛盾置于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这一高度加以认识”。[2]正确认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但有利于认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而且对探讨当代可持续性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当时资本主义甚至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论回应。“绿色运动的真正起源是20世纪60年代那场席卷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的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剧变”。[3]从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重大的环境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的大气污染等,进入了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接连出现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其中最突出的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正如西方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所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创造出这种手段,不仅可以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4]尽管第二次大战后,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大幅度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但是这种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是以对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是以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贫困、少数人富裕为基础的。随着生态危机日趋严重,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日益成为世界性关注的焦点。

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反对与抗议在西方国家已有很长历史,1953年美国学者博尔丁提出“生态革命”的主张。进入70年代后,面对当代资本主义新的危机,新社会运动应运而生,反战运动、反核运动、和平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绿色运动风起云涌。而绿色运动直指人类发展的极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反生态性。绿色运动从本质上说是一场抗议资本主义制度,旨在防止生态灾难,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群众性运动。由于绿色运动的主要矛头指向反人道、反自然的资本主义制度,反映以生态问题为核心的各阶层群众对资本主义的不满与失望,而寄希望于新型社会主义社会,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空间和现实的道路。面对伴随绿色运动而出现的不同政治流派的绿色主张,面对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思考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指出生态危机的实质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本性造成的,同时指出生态学社会主义是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道路。从而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成为绿色运动中最有理论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社会力量。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观点

1.认识到危机表现形式是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把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直接归因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认为马克思主义原来设想的由于利润下降、资本积累、压低工人工资,导致工人失业、贫困化,进而奋起造反,使资本主义处于崩溃的危机理论,没有能够如预期那样发生。现代资本主义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生态危机,是其经济危机的转移性反映。也就是说,现代生态危机较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社会更有可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它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现在,由于发达资本主义操纵和协调着社会生产与消费,危机趋向已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如阿格尔所说:“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来马克思主义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由于不能为人们提供缓解其异化所需要的无穷无尽的商品,而维持其现存工业增长速度,因而将触发这一危机。”[5]

2.“异化消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所谓“异化消费”指的是人类用获得商品的办法去补偿其令人厌烦的、非创造性的,而且往往是报酬不足的劳动生活。之所以叫“异化消费”,一是因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协调和集中化的生产过程使人感到缺乏自我表现和自由劳动的意义,于是就逃避到以广告为中介的商品的消费中去寻找人生意义,到消费中去实现其创造性,人为闲暇而活着;二是因为它使人把满足、快乐同消费等同起来,这是对异化劳动的一种不恰当的补偿;三是因为它把异化劳动当作物质丰饶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又支撑起了“异化劳动”。[6] “消费异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扩张导致“自然萎缩”和独裁主义协调导致的感情依附商品的原因。人们不是出于真正的需要而追求商品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如广告操纵、商品装潢的刺激下去疯狂追逐高消费的。人们把消费作为一种自我满足的手段,把消费当作人生的唯一乐趣,因而这种消费是异化的。这种“异化消费”的前提是异化劳动,但它又反过来刺激了异化劳动,消除了人们对异化劳动的不满,麻痹了人们的斗志,延续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寿命。

3.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社会主义的稳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稳态经济,就要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扩大国家的调节作用,把资源的消耗限制在既可以维护生态平衡,又能有效利用的限度内。通过“使生活分散化和非官僚化,就可以保护环境的不受破坏的完整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从性质上改变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7]”。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建立社会稳态经济学,摆脱生态危机,主张放慢经济增长速度,用小规模的技术去替代高度集中的大规模的技术,以维持人类的长期生存和稳定的经济发展。事实上,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以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来满足人类需要的方式来实现的,以牺牲经济发展来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防止生态危机的思想,是狭隘的、保守的。一方面,生态危机的真正克服,在于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人们应该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人类的毁灭,常常是由人类自身无知、自私、贪婪造成的。另一方面,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来克服生态危机。“生产力不仅为实现生态文明创造了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要手段”。[8]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启示

社会主义的生态可持续性只是理论上的,无论前苏联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证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难以真正走向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取代现行资本主义的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而是与生态学结合的社会主义,即生态学社会主义。高兹通过分析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对立,揭示经济理性与资本主义方式、生态理性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他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的。”他在批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来未来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更少的生产,更好地生活”,“生产率和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标准服从于社会的生态标准”。[9]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惊人成就,但也伴随地产生了环境和生态上的恶果,如何尽可能地把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危害缩小到最低限度;如何建成一个不仅国家繁荣、昌盛、和平、民主、可持续发展,而且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共同进化的现代化的中国等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中国化提出迫切的课题。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的当前任务是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以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如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特别是如何评价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级领导人员的执政能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无疑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科学、绿色GDP,还有学者提倡的生态生产力等就是一种新经济学理念,这种理念的更新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的跨学科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43.

[2]Ager Ben WestemM aixism.An lntroduction CalifomiaGoodyear 1979:273.

[3]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J].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60.

[4]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4:128.

[5][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72.

[7][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8]刘俊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6).

[9]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和谐社会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浅探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生态危机的成因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