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笑,一种高超的社交技巧

2009-06-11任雪蕊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9年23期
关键词:养育微笑婴儿

任雪蕊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文说:从来没有像现在的父母这样感受到为人父母的劳心劳力:终日生活在一起,却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如何与孩子沟通?”

许多父母向社会发出了SOS呼救。

我们在电脑上搜索“不跟父母说话”,获得了大约 14,800,000条结果,在前10条信息中发现了下面4则报道:

* 12岁少年4年不跟父母说话;

* 一个初中生6年里没和父母说过一句话。

* 一个大学4年级学生5年不跟父母说话,“我提的要求父母几乎都会满足我,但他们根本不了解我在想什么,跟他们也没办法沟通。”

* 有一对父母悬赏2万元找陪读,希望能纠正孩子的性格,因为12岁儿子已经3个月不跟他们说话了。

这些孩子怎么了?和父母朝夕相处十几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跟父母产生如此深的隔阂,形同路人?当这些孩子3岁前的时候,他们的父母肯定不会料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问题出在哪里?

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会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方式及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你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

有才能、出人头地,最好有权有钱?或者你认为,他能做个快乐的普通人就很好,你期望孩子健康愉快,乐施善交,能享受生活?

换句话说,你在意的是孩子的情商还是智商?

4岁幼儿应该具有的社交技能:

● 学会如何跟他人相处、融合和交流;

● 学会如何与他人一起玩耍、分享、轮流;

● 学会接受和遵守被公认的基本的社会规则⋯⋯

各年龄段末期社交和情感发展的里程碑

1〜3个月

● 开始出现社交性的微笑;

● 愉快地跟人玩耍,玩耍结束会哭泣;

● 更容易沟通,会用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达需求;

● 模仿一些活动和脸部表情。

——美国儿科学会《0〜5岁育儿百科》

现在,我们要说说1〜3个月宝宝的社交和情感发展了。

这个时候,宝宝将从一个完全依赖他人的婴儿长大成为一个能主动反应的婴儿,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 妈妈日常照料宝宝时,若能积极回应宝宝的哭和笑,会让宝宝的情绪感到安定和放松。而这正是一个人拥有健康人格和开朗性格的基础。

* 让宝宝对妈妈的微笑或声音产生好感,对四周环境发生兴趣,这是宝宝今后对人际交流产生兴趣的基础。

* 诱导宝宝运用感觉,体验身边的情感世界,妈妈是在帮助和促进宝宝的情感发育。觉察和体验情感是宝宝学习社交的基础。

1〜3个月,宝宝的“社交”特点

1个月时

● 你笑,宝宝也笑。宝宝已经能体会你的快乐情感。

● 宝宝用哭和笑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表明他正在学习与人沟通,他要告诉你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 宝宝会盯着你看,这是在观察你的脸,他正在学习从你的脸部表情读取信息,然后做出自己的情绪反应。这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

● 宝宝能辨别出你声音的变化,判断你情绪的好坏。今后他将把这样的经验运用在其他人身上,学习怎样关注他人及其情绪。

2个月时

● 宝宝对周遭的兴趣日益浓厚,尤其是经常照料和接近他的人。他很快就会辨别出你的面孔和声音,看到你、听到你说话,他会露出微笑。

● 目光对视,标志着宝宝“社交”活动的开始。宝宝会花很多时间跟你交流,进行“社交”。

● 宝宝发现,动动自己的口唇,就可以完成跟你的沟通。开口笑笑能使自己倍受关注,这让宝宝感觉良好。他喜欢朝你微笑。

● 宝宝很快就会发现笑的好处,那是另一个表达自己需要的方法,比哭更能控制周围的环境。他很快变得爱笑了。

● 随着你们的相互熟悉,宝宝会逐渐跟你保持更长时间的目光接触,愉快地跟你交流。

3个月时

● 宝宝会通过有目的的微笑跟你进行交流,而且会用“咯咯笑”来引起你的关注,他似乎会“引诱”你了。

● 宝宝会模仿你。你说话,他也张开嘴巴,喃喃发声,或伸出舌头。

● 宝宝开始观察你的反应,一旦你微笑,他马上报以喜悦的笑容回应你。观察和注意对方的情绪,可是社交高手的看家本事。

● 宝宝可不是对每一个人都友好,他最喜欢的是妈妈。对陌生人,他可能会好奇地看一眼或微笑一下。这是一种选择性的社交行为,说明宝宝开始分辨自己生活中不同的人。宝宝依恋自己最亲密的人。

这些都是非语言性的对话和互动。这样的早期人际交流,对宝宝的情感和社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妈妈应该做的——

关注宝宝的微笑,尽早发现和享受宝宝微笑。

这个年龄阶段,宝宝出现了自主性的微笑,这意味着宝宝的身心发育进入了新阶段。和宝宝分享喜悦,一起快乐地欢笑,可帮助宝宝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宝宝这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热切的、无所保留的笑容,成为他与母亲建立亲密和积极关系的手段。这是一种社会性的微笑,是非常具有智慧而且相当复杂的。

积极回应宝宝,跟宝宝多“社交”

对宝宝的微笑给予及时和热烈的反应,能让宝宝喜欢这样的交流和互动。当宝宝这样跟你交流,热衷这样跟你“社交”时,不要打断他,更不能不专注或者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你应该向宝宝表现出你对他的兴趣,这有助于宝宝自尊人格的发育。

和宝宝共享快乐

让宝宝拥有和母亲共享喜悦和快乐的体验,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支持宝宝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一个从小生活在充满愉快和亲情气氛中的孩子,一定是个自信、开朗、信任他人并且具有较高“情商”的人,今后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做个单纯的、快乐的妈妈

花时间和宝宝一起玩。抱着你的宝宝,大脸对小脸,大眼看小眼,开开心心地和宝宝又说又笑。看上去,似乎只是妈妈一个人在“唱戏”,其实,这样的交往,对宝宝的身心发展,特别是情绪和社交情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时候,你最好能抛开杂事和烦恼,做一个快乐的、单纯的,甚至有点傻乎乎的母亲,专注于自己的宝宝。对宝宝来说,这样的妈妈会给他带来一生的幸运。

念丽博士对你说

此阶段的哭哭闹闹,表明着宝宝的交流能力。

饿了,累了,或是哪儿不舒服,宝宝都会大声啼哭,他是通过这种方式让父母了解他的状况:他需要大人什么照料,“尿布湿了,快换尿布”、“肚子饿了,快喂奶”等等。

宝宝学会了如何对待和表达自身的不快和舒适。你应该高兴。

帮助宝宝的要点

* 通过你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积极回应,让宝宝感到安定和放松;

* 让宝宝对你的微笑或声音产生好感,同时对身边的世界发生兴趣。

* 对四周环境发生兴趣,是宝宝今后对人际关系产生特殊兴趣的基础。

* 对父母怀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不仅和父母的关系密切,而且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也都表现良好。所以,此阶段你照料宝宝的方式,对宝宝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估你照料宝宝的方式

1. 听到宝宝的哭声,能大致知道是什么原因;

2. 喜欢逗宝宝笑;

3. 即使宝宝不哭,也会把他抱在怀里,让他看这看那;

4. 会较长时间地注视宝宝;

5. 每天给宝宝洗完澡后,总要抚摩他10多分钟;

6. 宝宝难以入眠时,常常轻轻摇动宝宝让他慢慢入睡;

7. 能分析、懂得宝宝的表情所表达的意思;

8. 当宝宝不肯做某事时,不会强求他。

能做到一半以上,才算及格哦。

哐啷哐啷,宝宝笑,妈妈也笑

1.摇动一只拨浪鼓,使它发出声音,宝宝会感觉非常有趣;

2.妈妈跟着做出高兴的反应,使宝宝体验到分享他人喜悦的快乐,他会感到加倍的高兴。这正是人际交往的动力。

喵喵喵,妈妈在哪里?

宝宝都喜欢“躲猫猫”游戏。这个游戏随时随地都能玩。

1.妈妈用手或者宝宝的衣服、毛巾遮住自己的脸,同时说“妈妈不见了”;

2.当宝宝的视线移动、关注到你的脸上时,说声“哇,妈妈在这里!”迅速露出你的脸。玩熟了,宝宝会兴奋地期待着你什么时候露脸。

摇一摇,妈妈来唱歌

1.抱着宝宝,面对面,一边摇,一边唱儿歌;儿歌的内容不重要,关键是妈妈唱儿歌时的快乐情绪;

2.唱着,笑着,唱完儿歌,亲亲宝宝,朝宝宝的脖子吹口气;不知不觉,宝宝快乐开朗的情绪,在妈妈愉快的歌声和舒服的摇晃中养成了。

小拳头捶捶妈妈的脸

宝宝吃饱喝足、心情愉快的时候,可给宝宝的小手做按摩,肌肤温柔的触感能刺激宝宝的触觉神经,使宝宝身心放松。

1.拿起宝宝的手掌,轻轻掰开拇指,再将4根小手指一起打开,一起闭拢,再打开。边做边说话、唱歌。

2.握住宝宝的手指,轻轻地一根一根打开,再一根一根合拢,轻柔地抚摸。边做边说话、唱歌。

3.拿着宝宝的小拳头,轻轻地抚摸妈妈的脸,轻轻地敲敲妈妈的脸,边说边做,开心地唱唱念念。

不妨一读:更深入的话题

帮助宝宝建立

安全的依恋

文/周念丽

依恋,是指婴儿与母亲(或能够替代母亲的人)之间所形成的由爱连接起来的永久性心理联系。婴儿的依恋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就像维生素、蛋白质对生命和健康所起的作用一样,依恋对婴儿的精神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对父母怀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不仅和父母的关系密切,而且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也都表现良好。

依恋行为表现在婴儿的行为上,有两种模式:

信号行为——微笑、啼哭、注视和发出响声等,目的在于把母亲呼唤到身边。

接近行为——吮吸乳汁、抓住母亲不放和用目光追视母亲等,目的在于保持和母亲的接触。

婴儿的依恋行为有触发母亲的母性行为的效果,而且随着婴儿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研究表明,父亲积极参与抚育婴儿越多,婴儿对父亲的依恋也就越深。

依恋的类型

回避型:

婴儿对母亲采取一种回避态度。当母亲在场时,婴儿很少理会,当母亲离开时,也漠不关心。当母亲再回到身边时,回避与母亲的交往,搂抱时会挣脱或移动身体。对待陌生人比对母亲的回避还要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

1.母亲对婴儿的情感需要不敏感,缺乏温情,表情呆滞,很少给婴儿带来愉快;

2.婴儿由多人抚养,没有形成对母亲或某一个特定的人的依恋。

安全型:

婴儿与母亲有着安全的情感联系。婴儿喜欢与母亲接近,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放心地玩耍。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痛苦。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接近母亲,寻求抚慰,并很快恢复平静,继续玩耍。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戒和怕生,但也会试图接近和表示友好。这类婴儿的母亲往往对婴儿的情感需要比较敏感。

矛盾型:

婴儿对母亲怀有矛盾的情感。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极为痛苦,而当母亲回到身边时,又拒绝同母亲的亲近,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使其情绪平静下来。这类婴儿在陌生环境里哭得最多,玩耍最少。对陌生人也难以接近,对人反应上表现得消极被动。

这类婴儿的母亲,往往情绪变化大,喜怒无常,对婴儿反应不一致。有时对婴儿表现出亲近、依恋,而当婴儿出现痛苦和反抗时,态度又会粗暴。

安全依恋的形成,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因素:

养育者

要让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对养育者来说,关键的是对孩子要保持敏感性。当孩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养育者能及时解除;平时,能经常面露微笑,逗孩子玩;当婴儿发出咿呀之声时,养育者能及时做出积极反应。通过这些行为,使婴儿感觉到养育者能减轻自己的痛苦,与自己共享快乐,从而产生信任感。这个时期使婴儿获得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这将影响以后一生的发展。

相反,如果养育者经常对孩子的痛苦和要求置之不理,婴儿就很难把养育者当成自己的“安全基地”,也就不容易产生信任感。所以说,养育者对婴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各方面需要做出敏感反应,是促进安全依恋形成的重要因素。

婴儿方面

在安全依恋形成的过程中,婴儿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婴儿的个人气质也起着作用。养育者会对不同气质的婴儿做出不同的反应,因而直接影响到依恋的“质”。那些被称为“困难型婴儿”,整天吵闹不止,吃喝拉撒睡无规律,极少露出笑容,对于这样的婴儿,养育者的爱恋之情难免会打折扣。平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老哭哄也哄不住的婴儿,会惹得父母不耐烦,甚至沮丧烦躁。

依恋对婴儿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那些与母亲之间形成安全依恋的婴儿,也容易对母亲以外的人持有信任感。有了母亲的“安全基地”,即使对毫不相识的人,孩子也容易跟他们亲近,乐于同其他人进行“社交”。

有着安全依恋的婴儿,以后的发展也比较好。在1岁时被测定为“安全型”依恋的2岁宝宝,比起那些曾被测定为非安全型依恋的2岁宝宝,对陌生人的适应要快得多,也比较听从母亲的要求。

被测定为“安全型”依恋的宝宝,到了3岁后,很多成了同伴中的领袖人物,受到同伴的欢迎,他们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对大人也较少抵抗情绪。

不要做粗心大意的妈妈

粗心的妈妈常常这样:

当宝宝毫无睡意紧盯着某一物体看时,你浑然不知,心不在焉;宝宝一有烦躁不安,你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喂他奶或换尿布,其实这时候宝宝需要的恰恰是你的逗引和玩耍。

假若你是一位敏感又具有反省意识的妈妈,你就会发现自己哪些事情没能对自己的孩子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便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以后你就会对自己的反应进行及时的调整。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消极的、不敏感的父母,会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扮演一个阻碍其发展的角色。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复杂性,环境和成人个性都是影响的因素。妈妈不懂得帮助宝宝觉察和运用自己的感觉是件非常糟糕的事。

猜你喜欢

养育微笑婴儿
婴儿为何睡得多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种微笑
婴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