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就业教育和培养对策

2009-06-08陈燕华

企业导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培养对策高职学生

陈燕华

【摘要】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和外在气质的综合体现。本文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出发,讨论了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高职院校渗透人文关怀、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对策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和外在气质的综合体现。高职院校作为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场所,必须以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作为指导,为此,我院在2009年2月份对应届毕业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这次问卷调查涉及我院4个系的高职生1000人,共收回问卷936份。在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文科高职生410人,占总数的43.5%;工科高职生526人,占总数的56.5%。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高职院校在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的存在,既违背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又不利于高职生自身的发展,值得深思。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缺失的主要原因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体现在工作岗位上,就是人格、气质、修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价值观念、意志品格、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等。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淡化、忽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缺乏对当代高职生素质特点的深入研究,因而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侧重于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当然我们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不仅能够给高职生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能使高职生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高职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固有的弊端,加上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素质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思想素质方面,突出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在心理素质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脆弱。其二,即使在专业素质教育方面,也侧重于理论而忽视实践。比如在能力素质方面,主要表现为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

2.相对落后的技能教学模式制约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注重知识的传授,高职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对行业岗位素质的了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行业经验与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师本身对行业缺乏了解,实践经验不足,造成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割裂。课堂教学的局限自然使得教师墨守成规,没有足够的动力使教师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并以自身的行动和意识去教育高职生、引领高职生。这次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现在的高职生忧患意识如何?”时,有22.3%的高职生选择了“很强”,66.8%的高职生选择了“一般”。中国传统士大夫素有“以天下为己任”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优良传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一直被大多数知识分子视为立身行事之圭臬。然而高职生的忧患意识却在减弱,其中原因,首先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知识越来越专业化,使得过去士大夫所关心的一些事情已经有专门的人在工作;同时也与愈来愈浓的商业化有关,商业化的社会意味着竞争加剧。专业化和商业化导致知识分子边缘化,他们不再像传统士大夫那样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在当代,高职院校不仅应当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时,坚持自己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而且应当运用自己拥有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力量,对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倾向进行独立批判,代表“社会的良心”。然而严进宽出一直是许多高校的潜规则,部分高职生把大多数的时间浪费在上网、恋爱、玩耍等方面,不思上进,不愿参与院校、班级各种活动,围绕个人的“人生目标”,“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自恃清高,很少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也很少关心周边的环境,甚至连对于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与前途的大事也漠不关心,更谈不上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了。

3.“技能至上” 专业能力本位思想制约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高职生能够就业,成为具备某项技能的熟练技工,这无可厚非,也符合高职教育的现状和规律。但片面强调技能教育活动从属于就业核心,教育活动就会忽视高职生的“成人”教育,其结果只能把高职生加工成只能操控机器的“控制器”,而忽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使得不少高职生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个人本位意识越来越浓。在这次调查问卷中,我们用“考试不作弊、不欺骗别人”等具体行为规范作为考量高职生诚信的标准,其中9.4%和6.8%的人曾请人代考或者替别人代考;62.5%的人认为身边的朋友不能完全信任;55.8%的高职生觉得,在遇到困难时首先要靠自己。而考试作弊科目有43.8%和25.9%集中在英语和公共课中,而专业必修课只占8.9%。这次对936名在校高职生做的问卷调查显示,高职生逃课越来越多,56.6%的高职生承认自己每周要逃1至4次课;59.3%的高职生逃课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实用,根本引不起自己浓厚的兴趣,倒不如自己到外面去学点其他有用的东西。他们认为,“课堂上所学的东西除了理论之外还是理论,考试的时候只要记住课堂上讲的那些理论,就能过关。这些理论对生活实在没有什么用处。”这种势利不仅仅表现在课堂学习上,而且还催生出“考证热”,把考证当成自己的主业,专业课程成了副业,为的是让这些证书能为他们就业增加筹码。学子们昔日的“精英意识”已经缥缈,浮躁情绪和功利思想正在他们中间蔓延,学业上越来越具有功利性。

4.受社会变化的影响,就业选择上越来越缺乏专业敬业与献身精神。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民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改善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对于年青的高职生来说,他们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物质利益,却无法正确对待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其道德水平未能提高,反而滋长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加之,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的自觉的内在驱动力,特别是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越来越缺乏长远的和综合的眼光,以致个人的“修心养性”,在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渐渐失落。专业证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谋取就业率的敲门砖,这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形同虚设的根源。许多高职生为考证而挑灯夜战,对与考证无关的课程一概不听,甚至干脆逃课。一些教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泰然处之。逃课的高职生凭“小聪明”在考前拼命突击仍能过关,毕业时学位照拿不误,但其证书与高职生的应有人文素养难以相当,水分极大。这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有27.8%的高职生认为学习的功利性是受社会的影响,也正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高职生考证热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社会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又是高职生考证热形成的根本原因。目前高职毕业生要找到满意的工作比较困难,许多高职生对于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大批高职生纷纷报考非本专业的证书,把考证当成自己的主业,似乎口袋里的证书越多越有就业信心。于是,一支高职院校“考证大军”已悄然兴起,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有考证机会就不会放过。有68%的高职生已经考取了一种或两种的职业(专业)证书,有30%的高职生英语四级、六级、计算机二级、驾驶证、导游证、内审员证、会计证以及一些演讲、竞赛的荣誉证早已塞满了抽屉。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求职资本”。他们认为“有压力未必是坏事,实习、考证都是我们就业的铺路石。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把自己‘量身定做成什么人。我们要用现在的拼搏和努力,为自己的未来买单!”

5.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方面,某些专业口径过于狭窄,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变换的人才流动的需要;综合课、基础课和选修课相对较少,这必然影响高职生的专业素质结构,削弱他们的就业能力,也会减少他们的竞争机会。另一方面,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环节,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目前,几乎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都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这四个层次安排的。在课程种类的安排上,一般都是围绕以理解和掌握最终的专业知识为核心而进行设计的,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最高层次的道德和价值系统以及方法论学习方面的培养,比如类似于普通哲学理论、哲学史、自然科学史、认知理论、科学辩证法、青年心理学、调查与统计、社会学、普通美学等关于理性价值和方法论培养以及师生交流讨论等方面的课程安排却非常少,甚至没有。

6.人文课程数量偏少,人文课程的设置多政治化倾向。虽然在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技术类课程相比,仍处于课时得不到保证的可有可无的副科地位。在人文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方面,各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人文课程科目少,质量欠佳,具有政治化倾向;二是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少,辅助实用类的课程占多数;三是人文课程的课时少。人文教育课程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尤其是有些高职院校为了突出技术特色,或为了创办试点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人文选修课程的课时常常被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挤占。

7.教师普遍缺乏人文教育能力。职业人文精神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但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现在高职院校的院系体制建构基本上是以学术领域之分工为原则,教师以专业教学为其最主要工作,参与人文教育活动被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牺牲,所以人文教育就成为最被忽视的环节;二是教师缺乏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在调查中显示:只有26.9%的高职生认为专业课教师能够经常对他们进行职业方面的人文教育;25%的教师反映:在专业课教学中对高职生实施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困难”和“难度较大”。

二、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1.改变教育观念,确定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而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则显然有别于仅仅需要对一个已知的程序进行重复性运动的操作工,这种综合性和层次性表明,高职院校不应仅仅教给高职生某种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随着社会对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广泛,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评价已经从单一的技能评价变为综合素质总体评价。许多企业越来越注重高职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人文素质的表现。显然,只有专业技能的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受到严重削弱,高职生的职业拓展受到局限。因此,高职院校要改变过去对高职生单一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形成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教育并重的双核培养指导思想。不仅要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专业培养计划中,而且要加大并保证其在培养计划中的相应比重,并配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其与专业素质教育一起共同构成高职生职业与人生支撑的双翼。

2.构建以综合素质要求为核心的评价考核体系,促进高职生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在注重高职生的专业考评的同时,还必须把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要求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一并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使高职生把人文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逐步形成完善的高职生综合评价体系,促使高职生形成自我发展意识。在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考核中,要特别注重“两课”这一高职生思想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利用“两课”课程对高职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等。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两课”教育对培养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很重要,但其不能取代人文素质课的全部内容。那种认为开设了“两课”就可以万事大吉的观点是错误的。“两课”不能代替所有人文素质选修课,相反,我们已经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丰富、补充和拓展“两课”课程中的内容,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补结构。尤其是工科高职生,人文氛围相对薄弱,加大人文类课程教学的力度非常重要。

3.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动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和技能的提高,高职院校要改变过去专一核心的课程设置体系,形成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的双核课程设置模式,加大并保证其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相应比重。当代科学发展的相互渗透的整体化现实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深刻复杂性,决定人文教育对培养人的文化、科学素质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职责和使命。首先,人文和科学相通相涵。人文和科学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能截然分开。从根本上讲,人文素质的提高与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方法的提倡、科学态度的认同是一致的。人文素质实际上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人文与自然科学一样尊重客观实际,都从客观实际中抽取事物的本质。人文科学的发展,从自然科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包括逻辑思维、实证方法等。自然科学同样一刻也离不开人文素质,自然科学的发展,以“人文的终极关怀和理想追求”为目的,以“求善、和谐、进步”为准则,以“激情、幻想、探索精神”为动力。人类文明是人文和科学共同发展的结晶。西方文艺复兴,既提倡科学,也提倡人文;“五四运动”追求的“科学、民主”,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要求科学与人文同时高度发展,特别是当今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更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双赢。实际上,高职生的智育的发展和文化科学素质培养,从来都是与其社会理想、志向、意志和思想分不开的;而社会理想、志向、意志、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从人文社会科学中摄取营养,因为人文社会科学通过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示社会实践的时代特征并给人们适应这一特征和实践要求相应的思想、价值和行为观念,从而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一个人社会知识越丰富,他的思想就越深刻,视野就越开阔,志向就越高远。

4.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创造条件。职业教育技能化专业化的实施过程,正是高职生人文素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是科学化和人文化互补携进的过程。当科技理性过多地霸占了我们生活的时空、侵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时,我们越来越迫切地追觅人文的家园。高职生作为人类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也需要对人文的缅怀,需要有感情、有个性的价值追求。高职高职生作为社会未来物质和精神家园的耕耘者、人文素质播种者,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和选择。因此,我们对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社会要对高职生提出恰当的要求,而不是给高职生施加压力。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正在逐步激化,特别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在一部分高职生中呈现出某种价值虚无和价值迷茫,因此,建立良好的价值系统已成为人文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有人说,现在一些高职生言行不一,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有说服力、吸引力的价值系统。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为其未来将从事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狭窄的训练,而且要使高职生能适应未来变化的世界。高职生应该通过课堂专业知识学习获得大量深入的专业知识,同时更应该通过实践获得大量广博的社会知识。他们应该获得准确和恰当的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建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5.多方合力,共同推进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养成教育,需要教师的人文科学知识、理论的传授,更需要人文环境对高职生心灵的熏陶。因此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部分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高职院校多个部门的人员共同努力,来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非人文学科教师应该在所教授的专业课中挖掘提炼人文因素,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宣传部门应利用有影响的校园媒体实施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办校报、办广播台、办思政网、办校刊来育人,通过校报、广播台的先进事迹的报道及评论来激励高职生的上进心,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专题宣传,促进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奉献社会的意识,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责任感。通过校报的文艺副刊和广播台的文艺节目,培养高职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工处、团委、各系、部,高职院校的各社团组织高职生举办艺术节、文化节,举行歌咏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摄影比赛、书法赛等大型活动,提高高职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艺术修养,增加高职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提高其文明素质。通过组织高职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激发高职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和行为。图书馆要向高职生开列优秀人文学科书目并向其推荐,开展优秀人文学科书籍导读活动,开展人文知识“读书月”、“人文知识大赛”等活动,引导其读好书、多读书,在读书中获取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精神。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可以营造出健康的人文环境,浓化校园的人文氛围,增厚校园的人文底蕴,有利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6.加强课程建设,科学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这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教学课程,除“两课”外,还应设置中外文化简史、公关礼仪、艺术鉴赏、社会心理、普通话与实用口语训练、名著导读等综合课程。但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实习实训的时间占得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很多,需要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开设的课程可分核心(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选修课和系列讲座是核心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比如“高职院校美育”是必修的核心课,围绕这个核心可开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 “中国名画欣赏”、“中外音乐欣赏”等系列讲座,在每一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辐射出“选修课”、“讲座课”。像这样组合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高职生听课比较自由,不与其他课时冲突,高职生无考试压力,会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讲座、文化讲评、时装表演、知识竞赛、访问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举办人文、社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性讲座和演讲,引导高职生的兴趣,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7.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建设高素质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的示范榜样和言传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对高职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加强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既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又要鼓励非人文学科的专业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以增强教育活动中的人格感染力量。其次,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自觉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进修培训,使教师通晓人文素质教育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将文化素养作为老师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人文老师,都要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注重言传身教,自觉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串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高职生文化素质养成的促进和催化作用。“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高职生人文教育的骨干力量。为了更好地实施高职生人文教育,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在今后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有必要把人文素养及人文教育能力作为必要条件。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人文素质的培训,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办法,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以促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8.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优化校园人文环境。要重视高职院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力求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化、专业化、特色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要结合高职职业性特色,营造建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而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高职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特别是要活跃第二课堂文化,举办各类人文素质和学术报告会,营造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教育氛围。通过举办学术交流、讲座等方式增强高职院校的学术、人文氛围,提高高职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同时,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高职生与社会实际的联系,通过活动增强高职生的人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杨莎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初探.职业教育研究,2008.7

[2] 刘媛媛.高职高专高职生文学素养缺失现状及教学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8.9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培养对策高职学生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