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

2009-06-08

企业导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现状

陈 涛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本文论述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济;现状;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自此,具有过渡性、系统性、开放性和边缘性特征的县域经济备受关注。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从区位上看,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从部门上看,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从地位上看,是统筹城乡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总的来看,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存量上,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相当比重。我国县域经济以95%的国土面积,3/4的人口贡献了全国60%的GDP,1/4的财政收入,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都占全国1/3。其次,从流量上看,县域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亮点。百强县的经济总量已占全国的1/4,平均水平的4倍多,且前十强及部分百强县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收入标准。另外,从品质上看,全国涌现出了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王青云(2003)将其总结为七大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济源模式、晋城模式、义乌模式以及农安模式,其中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最为有名。苏南模式即通过大力发展乡镇集体企业而实现县域经济全面进步;温州模式则是通过完全依托市场,结合市场需求,特别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及个体私营经济,通过块状经济振兴县域经济;珠江模式就是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三资”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发展。

二、我国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不佳,发展水平与所处地位不符,地区发展不均衡,县域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暴露无遗,“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现象随处可见。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

(一)产业层次低,支撑性的特色产业缺乏。一方面,县域经济结构水平不高,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在整个县域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据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县域经济第一产业比重为25%,而同期全国GDP中第一产业比重为14.2%。另一方面,我国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小而全”的现象严重,缺乏具有地域优势的支撑性特色产业。小而全,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不利于科技创新。

(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人才缺乏。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5%,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科技文化知识的贫乏,大大制约了县域农村的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不利于县域经济持续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以及转移劳动力的生活状况。

(三)金融体系安排不合理,融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偏向城市发展而对县与乡镇的发展重视不够,直接导致作为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县域金融发展滞后,县域金融安排不合理,无法有效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偏向经营战略转移,县及县以下机构存款上存,信贷授信权限减少,直接减少了其对农村信贷资金的投放。另一方面,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转换,政策性金融作用弱化。

(四)县乡财政问题的突出,资金缺乏。一方面,取消农业税等农民减负政策使得财源结构单一的县域地方财政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分税制导致省以下,尤其是县乡财政收入下降,再加上上级财政的层层挤压等“缺位”现象严重。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全国平均每个县的欠的赤字是一个亿,赤字县占全国县域3/4左右。

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建国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大中城市重心化的工业化战略以牺牲县域经济的发展为代价的,绝大部分社会和经济资源,主要投资于城市,发展重工业,而对县域工业,政府投资甚少。实行改革开放后,这种投资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头重脚轻、严重失衡的局面依旧存在。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调整经济发展布局,转换产业结构,鼓励、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以县域发展作为国家区域政策的基本单元,尽快制定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对全国所有县的统筹规划,实施区域调整政策,制定相应的县域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

(二)坚持外引内联,重视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变县域地区资源为地区资本,优化经济结构。结合当地资源、交通、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结合起来,努力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防止被淘汰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转移,打造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

(三)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科普知识的教育,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另外,城市也应当向有劳动技能、稳定职业和收入来源的农民开放。

(四)调整完善金融体系,扩大县域经济资金来源。着力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加大商业金融的支农力度。

参考文献:

[1]张秀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2007.7(4)

[2]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发展司.加快发展努力壮大县域经济,中国经贸导刊,2004(4)

[3]龚唯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出路[N].农民日报,2005-8-28

[4]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现状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