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探究

2009-06-08徐春华

成才之路 2009年32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形式师生

徐春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成了大多数教师惯用的一种课堂基本组织形式。所谓“讨论”,就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这样,在教学中“讨论”的价值就得到了提升——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学生、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正确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 讨论的内容要恰当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展示某个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论证。要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辨,出现真知灼见,讨论问题的选择应该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过的,而不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心理学家强调“问题即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努力把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为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做到质疑而导其思。适合讨论的问题一般有:有些概念和原理还有着争论的;某些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的;有些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较难的概念,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的。比如,在学习“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讨论:海尔集团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度的国际化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你将来要经营一个企业的话,你打算如何去经营?这一问题的答案既不唯一又比较开放,学生只有通过讨论,才能出现真知灼见,才能在讨论中得到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 讨论的形式要合理多样

讨论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范围比较小的,一种是范围比较大的。所谓小范围,就是同桌的两个人或前后的四个人。这种小范围的讨论,实际上是一种即时性的讨论。一般说来,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都不是很大,三五分钟就能解决。所谓范围比较大的讨论,就是把全班分成四五个组,这种形式的讨论,应事先分好组,而且每组要围着做,这样便于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当然,既可以是组内讨论,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的讨论,必要时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总之,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目的要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有利于精辟言论的凸显,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 讨论的时间要充分

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的创设或是背景材料的呈现—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要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这样课堂上才有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思妙想。时间的长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发的反响有预见性,问题呈现后应让学生阅读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对于有些问题也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形成自己相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交流汇报。比如,就像上面的两个讨论题,学生没有10分钟~15分钟的时间是完不成的。而我校有的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仅用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结果是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成熟,更别说充分讨论,教师就进行提问总结。这种讨论,其实就是走过场,根本达不到讨论的效果,更别说解决问题了。

四、 讨论人员的构成要灵活

讨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团结合作的过程。应关注人员的合理构成,如何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来优化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一般来说,同桌彼此熟悉,前后关系融洽,这样也许会合作愉快,顺利完成任务。“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能畅所欲言,观点容易一致;“男女”搭配,能激发个体的表现欲;有活跃分子的,能引发侃侃而谈,掀起高潮;学习互补的搭配在一起,能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提供综合性的见解。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中心进行发言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积极发挥组织者、调节者的作用,使课堂讨论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讨论的效果,才能真正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一种摆设,一种形式而已。

(赣榆县干马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形式师生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