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齐己诗歌理论

2009-06-08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09年11期

马 旭

摘要:唐末五代诗僧,齐己非常推崇诗歌,他一生除修行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写诗、吟诗.诗歌成了他生活的主题.共写诗八百余首,并作《风骚旨格》诗歌理论一卷.他根据自己僧人的身份,把诗歌和禅结合起来,同时又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诗歌中又融入了儒学观,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

关键词:齐己;诗歌理论;诗禅观;儒学观;诗学观;苦吟

齐己,唐末五代著名诗僧,生于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卒于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冬至次年三月前 。俗姓胡,名得生,字迩沩,晚年自号衡岳沙门,长沙人。齐己出生贫苦,父母早逝,七岁为大沩山寺司牧。不久被推挽入戒,在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出家守律。

齐己自小聪明好学,刻苦自砺,当司牧时,常以竹枝画牛背为小诗,被众僧目为“奇童”,从小就和诗歌有了不解之缘。他对诗歌如此痴情,以致于颈子上的瘤也被称为是“诗囊”, 而他的诗歌创作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

1. 以诗悟禅

唐末五代,诗文化通过诗僧的参禅活动已渗透到禅文化之中。诗与禅本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但两者又有互相沟通之处。袁行霈先生就曾说过:“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齐己正是把握了内心体验,用以禅喻诗,以诗助禅的方式,试图在诗禅矛盾中求得诗禅相通,从而消除对立,归于禅寂境界。

齐己的诗集以“白莲”来寓名,与他对诗禅的认识有关。在《不空索神变真言经》载释迦牟尼曾在莲花座上说法相,所以自此以后莲座、莲台均指佛座,莲界指佛国,莲宇指佛寺,而“白莲”这一词在齐己诗歌中也出现了十三次,除直接描写“白莲池”、“白莲寺”、“白莲塔”等禅林景物之外,还有将白莲当作是修行象征,甚至是自己的人格体现的,如:“闲搜好句题红叶,静敛霜眉对白莲”、“乐天歌咏有遗篇,留在东林伴白莲” 等。

齐己认为吟咏情性的心理状态与禅的修行是相通的,如:

诗心何以传,所证自同禅。觅句如探虎,逢知似得仙。神清太古在,字好雅风全。曾沐星郎许,终惭是斐然。

齐己意识到诗僧作诗应融合禅性,把作诗当作是修禅的手段,修禅自然和诗心相通,当修禅达到某种境界时,诗心必然也有所提升。他又说“自道闲机长,诗从静境生” 谈到诗歌创作的最佳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艺术感觉和个人情绪的变化。

虽然齐己自幼在佛门生长,但在诗歌创作中,他推崇儒家的诗歌典范,多标举风雅,齐己《白莲集》中提到“风骚”一词有二十二处,提到“风雅”的有八处。 如:“百尺典坟随丧乱,一家风雅独完全” 、“精神一只秋空鹤,骚雅千秋夏井冰” 。还有:“宋杜题诗在,风骚到此真”、“穿凿堪伤骨,风骚久痛心” 等。处在唐末五代动乱社会时期,诗歌已没有了初盛唐时的豪迈之情,更多的是自艾自怜的悲伤情绪。

他的诗歌理论专著《风骚旨格》,以“风骚”标目,并单列“六诗”、“六义”,将风雅与近体诗的写作联系起来,同时开列“二十式”、“四十门”、“六断”、“三格”,诸条引诗一联为例,而无任何说明。这种文本形式与言述方式上的特征,突出反映了“不立文字”的禅宗思想的影响。不是用文字做理论阐述,而是借助诗歌表达思想与证悟,正是禅门接引学人的重要手段和传递悟境的主要方式。

六诗是指大雅、小雅、正风、变风、变大雅、变小雅,六义则是指风、赋、比、兴、雅、颂。这些名目都是传统诗教所常用,因此六诗和六义有比附传统诗教的作用。如“六诗”中举为大雅者:“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 在徐衍的《风骚要式》中也曾引录,且云:此是大雅,美帝王盛德之形。这些看似描写景物的诗句和王政废兴好像并无关系,但联系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诗通物理行堪掇,道合天机坐可窥。应是正人持造化,尽驱幽细入垆锤。”便可知的确有颂美政治之意,则前一句就有了象征王化之意。 又如六义举“远道擎空钵,深山踏落花”为雅,而诗句实写诗人生活,齐己实将僧人这种表现高情远致的形象比附为雅。《风骚旨格》中的十体、二十式、四十门和十势,都可归入论句法之例。这里的句法并非指诗句结构方式,如在列举十体中的高古时,引诗“千般贵在能过达,一片心闲不那高。” 写旷达的心境。又如二十式中的艰难,列举“觅句如探虎,逢知似得仙。” 说明构思诗句和逢知己之难。

十势特指诗的样子和态势,刘方在论《齐己〈风骚旨格〉诗学理论初探》中把“势”理解为诗歌的动力学理论,他认为,在诗句的节奏、律动、和构句模式的力量之间,就能形成一种“势”,而且由于张力的正反、顺、逆的种种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势”。齐己便将这种“势”细化归纳为“十势”,即狮子返掷势、猛虎踞林势、丹凤衔珠势、毒龙顾尾势、孤雁失群势、洪河倾掌势、龙凤交吟势、猛虎投涧势、龙潜巨浸势、鲸吞巨海势。这些颇为特殊的名称都是由于齐己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齐己所宗的沩仰宗本以论势为宗风特征之一,这些名字多来自于禅宗活头。 最后的六断,是关于律诗尾联的写法,“一曰合题,二曰背题,三曰即事,四曰因起,五曰不尽意,六曰取时。” 齐己企图总结种种结尾方式以教人。这些诗歌理论,对后人影响颇大。如宋人魏庆之撰《诗人玉屑》“采齐己《风骚旨格》为本”。卷三“唐人句法”,卷四“风骚句法”都学习了齐己《风骚旨格》的句法。

齐己作为一名唐末五代的僧人,能对诗歌理论有如此高的领悟和创新,一方面给唐诗以推波助澜,让唐诗的星空更加绚丽灿烂,另一方面对下启宋之前奏,对后人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