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艺术中的技术之美

2009-06-07童宜洁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同一性

童宜洁

摘 要:本文首先讲述了现代设计艺术中技术美的普遍性,分析这种美主要是通过工艺材料、形式和功能以及对设计观念的影响表现出来。

关键词:秩序感;道德理性;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15-01

设计艺术发展至今天,创新已经不仅仅是靠着艺术一己之力便能达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设计的内容要求、“人性化”、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多,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些要求和观念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设计艺术领域,催生着艺术设计中科技之花的绽放。

我国的艺术设计从古至今都映射着技术之光,从鲁班时代的木工技术、秦砖汉瓦时期的瓦当工艺、唐宋时期的陶瓷、纺织、印刷等到明清时期的彩画、珐琅工艺。无不以精湛的手工工艺技术将设计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时至今日,他们中的一些依然在我们的设计领域大展拳脚,甚至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设计”(Design)虽然是工业革命以来,20世纪逐渐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从原始人类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高楼大厦、日用百货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在这已经发展了千年的设计艺术中,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的产品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在手工业时代是手工技术的产物,在大工业时代,是大工业技术的产物。我们目前所使用的任何设计产品,只要具有价值,凝结了人类的劳动,其中都有科学技术的成分和因数。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自工业革命以后,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设计中越来越体现出了科学技术的美,“这种美主要是通过工艺材料、形式和功能三方面表现出来。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材料的运用和加工技术。这不仅对于造物的实用功能有决定意义,而且是形式的内容之一,它展示着来自材料自身的美。正如竹内敏雄认为的那样,技术加工的劳动是唤醒在材料自身之中处于休眠状态的自然之美,把它从潜在的形态引向显性的形态。”如现代使用的茶杯就有纸、玻璃、金属合成、塑料以及高科技的纳米材料等等,这些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加工使产品中体现出了材料自身的美。同时,设计产品的形体、色彩等形式美的要素也是科学技术美的具体形式。科学技术在材料加工的过程中遵循着自然的内在规律,而在艺术形式的构造上,则可以超越来自材料自然性的限制而趋于自由。现代的产品的设计大多是几何形的,如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脑和我们居住的房屋,这些规律性很强的富有秩序感的机械形式表现着深刻的合目的性美和技术美。而且,由于设计产品具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所以除了对其形式要素的审美外还有对其功能的操作性体验的审美,这就通过功能体现出了科学技术之美。“对于设计产品的美不像艺术品的欣赏那样是超功利的,也不仅仅是针对产品的形式和结构特点而言的。毫无疑问,工业产品的形式和结构特点是首先被感受到并别被给予评价的,但是对工业产品的欣赏不是只将欣赏者所具有的对形式美的固有情感投射到产品上去,而且还要将欣赏者自身对产品的认识,如对产品效能的主观判断以及对产品的技术含量的估计融合进去,因而这不只是对产品外观“艺术性”的欣赏,更是对产品技术性的评判。”这就像我们在购买电脑时,除了要选择它的外形以外,更看重它的功能性和操作的便利性,这就是科学技术美的体现。

现代科学技术对设计的影响还通过对设计观念的影响体现出来。例如,大机器工业制品中普遍出现的抽象和几何的形体所体现出的技术美,具有一种冷峻的理性精神和精确性风格。这种风格是一种“技术理性”的文化观点所影响的,这种观点是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技术在人类生活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而形成的。因为科学是崇尚理性的,因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理性化以及设计艺术的理性化。产品造型简洁、整一,风格一致、轻快,无不必要的装饰和附饰,材料、功能、结构、形式合体而和谐,透视出理性的科技之美。再如,曾经流行一时的“流线型”风格,它本来是在汽车进行风力测试中,为了符合空气动力的功能要求而设计的,体现出了汽车的科技美。但之后它却泛滥于工业设计中,不管电冰箱、手机、烤面包机都采用流线型,这就已经与其原先的功能作用无关,而成为了一种外在的“样式设计”,并成为20世纪30~40年代最流行的产品风格。这实际上是因为流线型在当时成为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反映了科学技术对大众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和设计必须为大众服务的性质。

随着科学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设计能从材质到工艺方法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认可科技中好的一方面,将科技作为实现艺术设计的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的迷信科技,否则我们的设计又会陷入到“设计雷同”的怪圈。总之,既要利用科技创造出更多的为人所用的设计,同时也要平衡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更好的将设计推向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李砚祖.设计艺术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3]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猜你喜欢

同一性
文化工业下的音乐(一)
麦金太尔对现代性自我的批判
浅探《安恩与奶牛》的孤独性与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