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服装专业教育改革的讨论

2009-06-07于历莉

职业·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装办学

于历莉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大多组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一般设置在美术类院校或原纺织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经过多年建设,现已经形成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下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表演多方向招生,硕、本、高职多层次办学的专业培养模式。服装设计教学的专业知识涉及艺、工、商等多种学科,是综合了各门类相关知识的边缘性学科。这一专业特点决定了服装专业的办学方针,即必须根据学科特点,灵活调整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动向,培养知识结构全面、能适应市场需要的设计、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后服装业界面对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对专业设计人员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面对新的行业形势,我们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调整办学思路,培养更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复合型、创造型设计人才。笔者现就当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改革方向和途径,以期有益于服装专业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对学生起点能力的控制

起点能力是学习者为了从培训中获益所必须具有的先决技能和态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是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录取标准、选择什么样的生源将直接影响以后的教学质量。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中,服装设计专业划入艺术学科,只招收艺术类的考生。高校先组织考生参加专业课考试,再按照一定比例发放文化课准考证。录取时主要参照考生的专业成绩排序,文化成绩录取分数线的划定一般在300分以下。这一标准是沿用纯美术专业多年以来的录取方式,其初衷是首先保证录取到绘画基础较好、艺术素质较高的美术生源。但是,服装设计不同于纯美术专业,它是创新能力与工艺技术的统一、艺术审美与社会文化的结合,因此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同时,必须具备较广博的文化素养。因此,现行的录取标准并不能完全适合服装专业对生源的要求。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录取标准入手,适当提高文化课成绩的录取分数线,变参照考生的专业成绩排序录取,为参照考生的文化成绩排序为主。同时,在专业加试中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专业设计考试成绩比重,弱化对美术基础成绩的要求,以此吸引更多文化课成绩较好、具备一定设计潜能、有志于将来在服装行业就业发展的学生报考,为以后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办学特色及教学优势的确立

高等教育中的办学特色可以理解为教育行为与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有其独特的人文气质;在教学上拥有优势专业或优势课程;在人才的输送渠道方面有其明确的就业方向及优势领域。办学特色是服装专业在现代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保证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办学特色。

1.根据行业发展状况调整办学思路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专业的兴衰与地区纺织行业发展趋势的密切关系可以看出,高校专业培养方向必须配合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并具有前瞻性。服装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进入服装生产、销售、时尚媒体、服装教育等相关领域就业,地区行业经济的繁荣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以后的择业问题。

现就山东省服装行业状况与服装专业教学为例,分析讨论如何调整办学思路。山东省经贸委投资与规划处在《关于加快山东省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意见》工作报告中指出,“我省纺织服装工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低;二是创新意识不足,设计能力不强,来样、来料加工比例高,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知名品牌产品都大大低于江苏和浙江。……目前纺织服装工业是我省第一大出口创汇行业,是参与国际竞争颇具优势的产业,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工业对于扩大出口创汇,增加社会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山东省服装业今后的发展将着重于在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加强东部沿海地区的服装外贸发展,变原来以贴牌加工赚取低额加工费为创建自有品牌、提高产品档次,以期以高附加值的服装产品赢得更广泛的市场。根据这一趋势可以预测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山东省的服装行业将增大对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改变抄袭追版江浙服饰、本地设计师无用武之地的落后局面。因此,高校服装专业应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款式设计、饰品设计、材质设计、图案设计中细化、深化各种专项设计训练,增加学生的创意储备、强化创造意识,为将来的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加强外语、商贸课的课程内容和学时比重,以适应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服装外贸发展的需要。

2.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方向

大服装的概念并不只包含上衣和下装,同时还包含由鞋帽、饰品、发型妆容等组成的整体形象设计。鞋帽、箱包、饰品等服饰配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需要大量的专业设计人才;而新兴的时尚传媒、形象策划、产品展演等行业也同样需要具备服装艺术素养的专门人才。目前,山东省各类院校所设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对课程的设置大同小异,主要是围绕服装的款式、结构、工艺等方面展开教学,导致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一。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在服装教学中拓展大服装的概念。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具有地区发展优势的服饰产品生产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与有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行业协作,增加相应设计和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如鞋款设计、箱包设计、首饰设计、绣品设计、展示策划、形象设计等,创建服装设计专业下的优势培养方向,形成办学特色。

3.根据教学优势调整课程设置

教学优势是指高校教学现有或潜在的教育资本优势,包括师资力量、硬件设备、实验条件、专业资料、人文环境等。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处于不同类型高校中的服装专业,所具备的教学优势也有所不同,应当根据各自的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发展办学特色。例如,在美术院校设立的服装设计专业,可以依靠各门类艺术师资力量丰富的优势,多开设艺术选修课,如绘画、雕塑、陶艺、艺术设计、艺术史论等,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扩展创作视野。具备雄厚实验设备条件及物质条件的专业院系,可以进一步完善实践类课程,建立各种专项工作室或教学实践基地。在高年级教学中实行工作室制度,通过模拟实际生产标准中的设计制版流程、车间生产流程、商业运做流程等,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明确行业规范,缩短就业后的工作适应期。拥有高水平专业科研师资力量的院系,可以在尊重教师专业研究领域、尊重学生专业兴趣的前提下,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实行导师制,通过指导教师的长期近距离熏陶,系统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培养目标上,引导学生从低年级的“厚基础”、二三年级的“宽口径”,向高年级知识积累的“专门化”方向提高,使学生自主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

4.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研究教学改革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作到有的放矢。相较于普通文理科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目前招收的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感性思维活跃,对形象化的事物较敏感、对美感表现的主观意识较强;第二,对概念性、原理性知识的理解能力、理性归纳能力较差;第三,对需要反复强化记忆的知识缺乏学习耐心。面对这些特点组织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应当做相应调整。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优势和长处,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弥补学生的劣势和短处,减少学习的障碍和畏难情绪。首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多通过艺术考察、作品观摩等手段,拓展艺术视野;鼓励学生发展设计个性,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形象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尽量将抽象的概念性、原理性知识融于实例的讲解中,或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性了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再进行适当的理性归纳。再次,对于外语及需要理工科知识基础的课程,如人体工程学、服装材料等,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实际知识基础水平,做到有针对性地补充讲解同必要的强化复习相结合,督促、引导学生在打牢理论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发展个人特长。

三、毕业生就业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2004年10月,在教育部领导下成立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并将每年发布一次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质量监控。其中,“毕业生就业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将直接影响对学校的评价结论,进而影响院校、专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把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看作改进教学质量,提高专业生存能力的重要工作。

学生的毕业去向包括进一步深造和进入社会就业两种情况。由于目前通过艺术加试升入大学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不论是毕业后出国深造还是考研,较低的文化素质都是影响艺术类学生进一步获得更高层次教育机会的阻碍因素。因此,在组织教学中,应尽量帮助学生弥补差距,通过强化外语教学、提供专业参考书目、指导专业论文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外语学习成绩和理论学习水平,提高考研通过率。

影响毕业生工作就业的因素包括社会、企业、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问题。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成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沟通信息、增进双方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平台。服装设计专业是培养在生产一线和商业环境中,从事高技能操作、产品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学校还应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例如,通过开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开展研讨、竞赛等活动,让各种特长的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大学)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服装办学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让人心碎的服装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