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欠发达地区贫困劳动力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2009-06-07罗苏红

职业·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响水县劳动力全县

罗苏红

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重要手段。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贫困劳动力资源,使其成为脱贫进程的动力和优势,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以2009年10月20日为调查时间点,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苏北响水县抽取了300个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进行调查,并就如何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率进行探讨。

一、响水县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苏北地区是沿海地区的软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响水县是江苏省的重点扶贫县,全县总人口59万,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有劳动力贫困户23144户48324人口。户均2.09个劳动力,其中300个调查户总劳动力为702人,户均2.34人。从702名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事农业的贫困劳动力比例大

从事农业的贫困劳动力583人,占调查总劳动力的83%,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6.4个百分点。

2.多种经营吸纳贫困劳动力加快

从事多种经营的贫困劳动力109人,占调查总劳动力的15.5%。与上年相比增加了8.9%,比全县高出3.2个百分点,但仅占从事农业贫困劳动力的18.7%,仍比全县低13.4个百分点。

3.从事非农产业贫困劳动力趋增

从事非农产业贫困劳动力66人,占调查总劳动力的9.4%,虽仍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但比上年增9人、增加了1.3个百分点。

4.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减少

外出打工53人,占调查总劳动力7.5%,不仅比上年同期减少11人,下降1.6个百分点,而且低于全县31.4个百分点。在外出减少的11人中,有4人外出后因企业倒闭或裁员不足3个月就提前回乡,有2人因未找到工作被迫回乡,有3人因发展家庭养殖和到本地企业就业而未外出,有2人因年龄偏大或身体不好无法外出。

二、贫困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1.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劳动力过剩

调查的300户贫困户共承包耕地109.08公倾,人均0.12公顷。按照响水县现有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力的劳动能力测算,每个劳动力可耕种0.54公顷,实际仅需要202个劳动力,剩余的贫困劳动力达500人,占调查总劳动力71.2%。

2.就业面窄,造成可利用劳动时间的浪费

调查表明,贫困劳动力仍未突破传统的农业格局,80%以上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就业面很窄。每个贫困劳动力年平均参加劳动时间仅有200天左右,全年有5个多月空闲时间。

3.贫困劳动力文化水平低,不能满足现代生产需要

在300户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09人,占总劳动力86.7%,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37.2个百分点。由于文化素质低下,使得贫困劳动力在就业范围、区域空间选择、经营能力和就业机遇把握上都比较被动。仅从2008年外出打工情况就可见一斑:因企业倒闭、裁员及其他原因未找到工作而被迫提前返乡的多达6人,占外出总人数的10.2%,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9.5个百分点。

三、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需要在解决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背景下整体考虑,并且给予重点扶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响水县的实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扶贫职业技能培训,构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台

近年来,响水县始终把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脱贫攻坚、促进贫困户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以“培训一种职业技术,找到一个就业岗位,长期支撑致富一家”为目标,以县职中为主力、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采取省县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省县扶贫工作队补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减免、学员半工半读的方式解决资金,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仅在2008年就培训贫困劳动力5525人,就业转移5160人,就业率达93.4%。该县调减市场就业率低、工资水平不高的电脑基本操作、保洁等培训工种,增加就业率高、工资收入高的数控技术、电焊、机械维修等项目,不仅使就业率比上年增加10.3个百分点,还使就业初期学员平均工资水平增加了13.5个百分点。同时,开展校企对接,实行定单培训。县职中与上海佳士达公司签订培训就业合同,职中负责招生培训,上海厂方负责考核、就业。2008年为该公司培训1000多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00多人,全部在该公司实现就业。

2.借助本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贫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步伐

受金融危机影响,加上企业产业升级,一些技术含量低、适合农村劳动力从业的加工项目被淘汰,农村劳动力在大中城市就业更加困难。但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小城市加快了工业化步伐,转移引进了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就业岗位相应增加。因此,必须转变把进城打工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主要途径的旧观念,加快推进就地实现就业。近年来,响水县根据县内造船、化工、纺织项目发展较快、用工量较大的状况,把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与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组织培训机构到县内企业逐一走访,摸清用工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县职中了解到本县陈家港沿海经济区新引进的宏铭、勤丰、保利发等造船厂急需一批电焊工,立即组织一批贫困学员开展培训,一期培训150人结业后,全部在船厂就业,月工资收入近2000元,当年实现脱贫。为方便农民就近学习、降低学习费用,经与省委扶贫工作队商定,在省重点帮扶的26个村设立教学点,派出培训机构到村办班,群众高兴地说:“没想到在家门口能学到技术,还能在家门口的企业打工,一点都不耽误干农活、搞副业。”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劳动力在现代高效农业项目上创业就业

响水县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使传统农民转变为农业项目投资人和农业工人;围绕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展对贫困劳动力技术培训,使贫困户在现代高效农业项目上创业就业。该县由省委扶贫工作队引进的超大集团设施蔬菜基地,在3个省级经济薄弱村建起冬暖大棚105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2000多人,二期工程将再建2000个春暖式大棚,又可吸纳劳动力3000人。如果再加上产品销售、贮藏等项目的开发,还可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由省委扶贫工作队投资兴建菊花基地和菊花加工厂,不仅为30个多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万余农户种植菊花,其中有4500多个贫困户参与经营。县委扶贫工作队针对扶贫村盛产小杂粮和饲养山羊规模较大的特点,帮助59户贫困户成立农副产品购销协会,从事小杂粮和山羊的加工、销售,户均收入近万元,使51户当年就实现脱贫。实践证明,兴办具有地方特色、产品有销路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精细作物和经济作物等高效农业项目,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分流,是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4.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帮助贫困劳动力发展三产创业就业

欠发达地区多是农业地区,农村人口不可能全部涌入中心城市和县城。要加快乡镇小集镇建设,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到小集镇,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贫的困户进镇从商创业。响水县黄圩镇在小集镇建设中,鼓励先富起来的120多户乡下农民在集镇盖起商用门面房,建起了两条“农民街”,组织有经商创业基础的贫困户外出参观学习、到县职业进行创业培训,把集体投资的19间商用门面房以扶持3年的优惠政策租给本镇贫困户经营:即第一年仅交房屋折旧费,第二年交房租20%,第三年交房租40%,三年后门面房交还集体重新安排其他贫困户经营。因病灾致贫的王怀华以前曾经过商,经过培训后镇里安排一间门面让他经营,第一年盈利2万多元,第二年就进入当地富裕户行列。目前第一批进镇的19户贫困户己全部实现脱贫。事实证明,小集镇的兴建,既是当地农村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吸纳和消化整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地,将对当地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产生重要的催化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职业教育中心校)

猜你喜欢

响水县劳动力全县
响水县褒奖先进树标杆 联袂培训促提升
响水县全力推进百日攻坚行动取得实效
响水县成立不锈钢产业商会海外调解中心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Then and now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