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2009-06-07沈雅洁

职业·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笔者

沈雅洁

随着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在全世界使用一种国际化的交际手段成为必然趋势,而英语就扮演着这一交际手段的角色。英语日趋重要的地位,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掌握该门语言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也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学院近三年AB级考试平均通过率远超江苏省平均水平,这和同学们的自身努力及教师们在平时的培养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为有着各自不同的说话方式和表达习惯,交流中,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本民族语言习惯的方式表达各自的话语或解释对方的意愿,这就可能造成对方在理解上出现偏差,甚至产生误会和冲突,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仔细观察,在笔者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这样的差异也不少。例如,一次课上,笔者恭喜一个学生“You are a lucky dog”,可他流露出不快的表情。实际上这就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腿子”,这其中的“狗”都是反面形象,被说是“狗”,他当然不开心。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狗以它的忠实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被称之为“man's best friend”(人类最好的朋友)。所以,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a lucky dog”意为“幸运儿”;而“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候)等等都说出了狗的重要性。听完笔者的讲解,这名学生才恍然大悟。

又如,几年前,有一队美国文化交流团来校访问。与笔者班上接触较多的是一位叫Mel的72岁“老人”。一天,笔者和学生带着他去附近景区游玩。公交车上,学生先等到了座位,赶紧对Mel说:“please come and sitdown,you deserve it。”他一脸吃惊:“Do you mean that I am old?”然后,礼貌地拒绝了,学生也显得很尴尬。这时,笔者主动向Mel解释这是因为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在公交车上有人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是尊重爱护的表现;类似于在美国,看到一位孕妇拿了很多东西过马路,会有人主动上前分担。在交流中,学生们也逐渐了解了他对Old的观点,他65岁退休,还继续从事着长途运送拖车的工作。同时,他志愿为当地的老人院服务。因此,他觉得自己和那些被他照顾的八九十岁身体状况差且丧失自由行动能力的“老人”有着天壤之别。之后,在交流团进入课堂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时,笔者摘录下了以下两组对话:

例1:问:“What do you think of my new coat?”

答:“I think the pocket is very nice.”

例2:问:“Do you like your president Bush?”

答:“Well,I dont know him very well.”

根据这两组一问一答,笔者稍加选项给学生做了次小测试:

例1:A.The man likes the new coat.B.The man likes the pocket.C.Actually the man doesnt like it so much.

例2:A.The man doesnt know who Bush is.B.The man doesnt know Bush well.C.The man was trying to avoid this question.

学生们能两题都对的占25%,部分做对的占60%,还有15%选择了第一项答案。这说明随着初高中基础英语教育的重视,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应试,在乎答案结果,而不深入理解。笔者之后进行了讲解:第一,这表示对方不太欣赏,又不能当面说不好,所以尽量挑好的说;第二,这是个很讨巧的回答方式,不做正面评论,推诿说不知道或不了解,就避免了话题深入的尴尬。在2007年1月的A级考试听力里有类似一题,笔者班级上的学生的回答正确率很高,这说明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且提升空间也是巨大的。

二、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目前更多的还要依靠老师的正确引导。这就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首先,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就应主动发现这些文化差异点,充分分析并准备相关资料,在授课过程中以“启发——思考——讨论”的模式激发学生自己发现差异点,逐渐培养兴趣。新起点教材读写教程Book II,Unit2 Being A Good Friend中就出现了这样一句课文“Close friends provide emotional support,encouragement,andaffection.”这句话的意思与我们中国人讲求的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是截然不同的。究其原因在于,美国作为“the Country on the Wheels”,社会节奏快,很难维持一段珍贵的友谊之故。所以,如果上课之前,老师做好导入工作“What do you expect from your friends?”学生就能自己开始留意这方面的差异。又如,听力中的“I am so hungry that I can eat a horse.”,对比汉语中常说“饿得是能吃下一头牛”,其区别源于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农耕适宜区,自古代农业生产中更多地使用的是牛,而英国是一个岛国,渔业和畜牧业发达,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马”的地位相当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牛”,所以有了“as strong as a horse”(壮如牛),“working like a willing horse(老黄牛)”,“drinking like a horse(牛饮)”等说法。

除了对教材的把握,老师还应积极创造交流机会,鼓励学生多去参加外语角,多找外教交流。若条件达不到,教师可以运用上课机会,给学生布置口头作业,如dialogue、roleplay或oralpresentation。只有学生主动运用语言,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影音书籍等材料,了解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这不仅锻炼了听力,还拉进了与欧美人的距离,为下一轮的交流积累素材,增加话题。内容尽量能涵盖英美国家的思想言行及生活百科等内容,这些新鲜素材比较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习气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给跨文化交际带来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笔者
情景交际
老师,别走……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