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带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2009-06-07陈素兰

职业·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工学职业专业

陈素兰

“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学校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内容

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形式,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既是促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又是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好举措。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来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最好的办学模式,是工学结合的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江苏徐州市贾汪区职业教育中心把办职业教育“要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思想统一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面向企业需求”的办学方向上来,统一到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上来。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技能水平来实现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三化”和“四个结合”: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是将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经历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

(2)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3)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都是经学校开发或认定的,是从事专业工作适宜的学习培训环境。企业对学生的录用是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的。

(4)学生从事的是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

(5)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

(6)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进展是由学校主导和监控的。

(7)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查评价参加合作教育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

(8)企业要把录用和培养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作为发展企业和培养人才的企业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带来诸多的益处:在学生的适岗、应变、创新方面解决了素质教育、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问题。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课程改革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以培养忠诚的、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和扎实操作技能,从事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打破传统的“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授模式,建立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特色鲜明的 “做中教,做中学”的职教新模式。具体做法是:

(1)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靠市场和企业需求,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岗位链,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题体系。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或企业技师到学校任教,上课或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强化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跟班实践的制度,提高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融合学科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吸收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体现模块化、项目化、活页式、直观性。

(3) 以实训基地为保障,与企业共建共享。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全面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法”和效益课堂的实验。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感知体验,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实训基地融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于一体。

(4) 以学生成才为目的,强化职业文化的相互认同和渗透,学生体验企业的环境和文化内涵,这种教育效果是校园内不能达到的。以企业评价为导向,改变学校和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以市场、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检验办学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贾汪区职业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工学职业专业
盐工学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