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

2009-06-03王英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3期
关键词:孔乙己悲剧

摘 要: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中的悲剧人物。造成其悲剧的直接原因应该是教育,即封建思想教育对其思想的侵蚀,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误导影响其人生观的形成,社会教育摧残其身心,所以孔乙己的悲剧是教育的悲剧。

关键词:孔乙己 悲剧 原因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悲剧人物,关于其悲剧的原因,归根于科举制度,无可非议。但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直接原因并非是科举考试,而应该是当时的教育,希望通过对其悲剧形成的直接原因的分析,能给今天的教育者带来一些启示。

一、腐败的封建思想教育决定了孔乙己的思想定位

清朝的封建教育严重侵蚀了孔乙己这些读书人的思想,这还得从科举与教育的关系说起。科举起于隋朝,其功能是保证公平取仕,曾经在唐宋两朝使封建社会出现过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而教育自古有之,其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人才。科举本是选官制度,通过科举考试使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给百姓入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科举本与教育无关,但由于封建统治者要培养忠于朝廷之仕,需要封建理论去规范读书人的思想行为,于是逐渐从教育入手,从学习上引导他们。尤其是“清王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提倡理学和宗教;推行科举制度,广泛羁縻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恐怖统治”。用八股取士,诱使知识分子走科举做官的道路,借以钳制臣民思想和收买封建文人。

到了18世纪,封建教育只为科举服务所形成的危机已经濒临绝境。孔乙己就是这种特殊教育背景下的读书人。所以,他从小深受封建思想文化的熏陶,置身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浸染中,形成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狭隘思想,而这种思想则是通过读书做官来体现的。再说孔乙己本是一个穷苦人,想要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惟有走读书考“文凭”这个独木桥。于是不惜一切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考“八股文”的考场上,而且执迷不悟,可见封建思想教育对他的影响是何等的根深蒂固。这种影响危害的不仅是孔乙己,而是大批的读书人,也因此导致了封建社会后期人才贫乏。洋务运动最大的教育家张之洞曾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的教育思想所造成的恶果。

二、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误导严重影响了孔乙己人生观的形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像“吹糠见米”那样快速见效,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依附科举的时代,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相应地限制了读书人。使当时众多的读书人读死书,钻牛角尖,严重脱离社会和民生。

1.教育环境误导孔乙己树立了错误的志向

立志是成事之本,但只有确立正确的志向,才有可能真正获得成功。一个人的立志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读书人主要受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孔乙己的的立志受清朝封建家长制的影响。“封建家长不仅是在物质生活、经济活动中实行专职,而且在精神生活中,对家族成员的思想也实行专制,就是要家庭成员必须以家长的意志为意志,以家长的是非为是非,家庭成员不能有个人独立的意志、思想。”家族中某个成员在政治、经济和道德名誉上的升降荣辱,直接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利益。因此,孔乙己的立志在家庭的早期教育中已有雏形,而且是家长思想和愿望的体现,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

其次,是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封建教育是直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由于科举和教育的双重影响,大部分读书人在教育者的指引下,继续接受“学而优则仕”影响,即坚信通过取得功名可以享受高官厚禄,而树立了错误志向。就连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最先的志向也跟当时的读书人一样,希望考场上一举成名,但是,从16岁一直考到31岁,连秀才也没考到,他曾绝望地说:“我的日子不久了……我将不能一举成名以显扬父母了!”这说明他受当时教育思想的毒害之深。幸运的是他有机会接触《劝世良言》,思想有所动摇,后来又因受鸦片战争和广大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影响,确立了革命的志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孔乙己也不例外,他跟洪秀全同是贫穷人家的孩子,接受同样的学校教育,当然树立的志向跟洪秀全最先的志向一样,也是为了追求个人名利而“考试做官”,不同的是他对自己树立的错误志向坚信不疑,盲目追求,所以一旦失败,只能是命如草芥。

再次,是受社会教育的影响。封建社会严重的等级、尊卑现象无不与权利和地位相关,而决定权大和位高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与科举考试的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秀才——举人——进士的依次地位,犹如“身登青云梯”步步高升,而且是“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相反无权无势者只能遭受歧视,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所以,追求权利和地位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孔乙己耳濡目染这些社会现象而深受影响,使他对本已形成的考官志向更加执着和坚定。

2.教育空白使孔乙己坏毛病滋生

“人之初,性本善”,“教化之本,出于学校”。所以一个人的坏毛病不是生而有之,它一定与后天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在封建家长制下,一方面有着不可侵犯的父权。另一方面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使父母溺爱、包庇男孩,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学校教育在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被科举束缚的情况下,形成了僵化的传授形式。由于封建社会的教育者是封建文化教育最得力的实施者和传播者,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当时都有着绝对的权威性,而且这种教育都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所以其教育宗旨和教育手段直接影响受教育者人生观的形成。

清朝以后的科举考试内容完全限制和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当时的教育宗旨无疑是引领读书人走进科举的牢笼,其教育手段自然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当然孔乙己也像大部分读书人一样,在“一张试卷决定命运”的科举时代,只为“追求功名”,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读书人养成很多的坏毛病,不足为奇。无论是一举成名的丁举人,还是名落孙山的孔乙己,都说明了当时教育的惨重失败。考场上成功的丁举人横行霸道、凶狠、残忍,对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也不会放过,尽管孔乙己已写了认罪书,还是被打断了腿。而考场上失败的孔乙己,却沦落到社会最低层,身上带有不少的坏毛病。他读书不少,却不会营生,穷得“将要讨饭了”;身材高大,却四体不勤,好逸恶劳,穿得又脏又破,花白胡子乱蓬蓬的;好吃懒做,虽能写一手好字,也没能谋生;游手好闲,还养成偷东西的恶习;有喝酒的坏习惯,连生命的尽头,还贪杯解谗;迂腐不堪,再破的长衫也不愿意脱,满口文言,认为读书人“窃书不算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令人不理解的是,当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非常严格的,比如因背不了书被体罚是普遍现象。然而他们两个都接受了一生的封建文化教育,却没有学会如何做人。教育者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所以,孔乙己坏毛病的形成与教育者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3.畸形的教育使孔乙己的心理严重扭曲

在教育腐败的时代,像孔乙己这样心理扭曲的读书人不乏其例,如《范进中举》(吴敬梓写于18世纪中叶)中的范进,中举前受尽社会挤压,表现出懦弱猥琐、甘受屈辱、自卑自贱和虚伪的性格,中举后惊喜之极,一反常态,压抑的心理经不起刺激,突然像火山似的喷发而导致发疯。而孔乙己是名落孙山,那种失落、压抑,与面临的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时,却无力应对,所以心理疾病自然进一步恶化,形成了清高、迂腐、愚懦和自欺的怪习性,表现出种种怪异的言行。如满口“之乎者也”,长衫再脏也不愿脱掉,争辩“君子固穷”,窃书是“读书人的事”,仍极力摆出一副读书人的样子;面对不同的嘲笑,一味地畏缩和害怕;被别人揭伤疤时,只会极力辩解护短,自欺欺人。他跟范进的考试结果完全不同,但心理扭曲却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醉心于科举考试而受过教育的正常人,却表现出很不正常的言行,这不是用一句“死读书,读死书”就能说明问题的。如此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一个漫长的酝酿过程,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也说明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正常。

三、社会教育摧残孔乙己的身心

社会是个大家庭,其影响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样的重要。当今社会能给失败者提供一个倾诉、咨询的平台和获得救助的机会。但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是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阶段。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进行垂死挣扎,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世态炎凉。孔乙己挤不上官场又不会营生,又不可能得到倾诉、咨询和救助的机会,所以当他考试屡次失败,带着心理伤痕踏入社会时,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的无情的打击和摧毁,使他完全失去了仅有的人格和尊严。

首先,是心灵上遭受严重摧残。孔乙己最自卑的是落榜,最在乎的是那份读书人的自尊和清高,而偏偏受损害就从这开始。因为他直到花白胡子也没捞到个秀才,所以唯一的理想破灭而精神被彻底击垮。但他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安慰,反遭蔑视和奚落。在顾客本应是上帝的酒店里,孔乙己却遭受人们的冷嘲热讽,从酒店掌柜、小伙计到顾客对孔乙己都是冷酷无情,喜欢在他的伤口上撒盐。比如嘲笑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看到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说些之乎者也的话,“众人也都哄堂大笑”。尤其是被打断了双腿后,一向严肃的掌柜带头嘲笑,回击恳求的孔乙己,“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面对无情的脸和阵阵的嘲笑,他心理上的渴求与社会现实在无情地撞击,心在痛苦中煎熬,再次发生错位。所以,孔乙己猥琐,从极力狡辩到无力争辩。

其次,是身体上遭到摧残。孔乙己经常遭受毒打,所以“青白脸上的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比如因偷书被何家吊着打,还有一次被丁举人家打折腿,成了残废,但人们丝毫没有责备凶手,反而以揭他的心灵伤疤为乐,连喝酒的短衣帮也同样取笑他。一个自认为不同于短衣帮的读书人,本来有些清高的心理受到如此伤害,他仅剩的维护自己还是读书人的力气已经被这些无情的人给摧毁了。人人敬畏权势,欺负弱者,社会从没有给孔乙己立足之地,也没给予同情,而是肆无忌惮地伤害他的肉体和心理,使他失去人格和尊严,从而一步一步地堕落。所以他对生活更加绝望,只能带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和心理,盘着两腿,用手走路,一直走到人生的尽头,这是必然的结果。

无论是哪个朝代,教育都直接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孔乙己的悲剧已经证实了这个问题。如果不是封建思想教育的腐败,孔已己也许不只为考官而读书,也不会沦落为穷书生;如果不是当时教育的误导,他不至于不会营生,也许不会养成这么多的恶习;如果不是社会教育的影响,他的身心疾病也不会继续恶化,更不会悲惨地消失。孔乙己作为科举考试的失败者,正是那个时代教育危机的有力见证。

参考文献:

[1]王玉波.历史上的家长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7-48.

[2]孙达人.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209-226.

[3]程小铭.中国古代文学[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246.

(王英珍 贵州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553003)

猜你喜欢

孔乙己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孔乙己》中冷漠的“小伙计”与温情的“我”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画家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