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学领域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9-06-03肖安庆曾位东

中学生物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袁隆平神经外科科学技术

肖安庆 曾位东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于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至今已有5位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获此殊荣。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研究

中国人有句话:吃饱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杂交水稻)。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今世界粮食危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科技成就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功地研究出三系杂交稻,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964年,袁隆平冲破当时流行的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在我国率先开展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湖南和全国的杂交水稻协作研究,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以创造新的不育材料的新技术路线,并带领协作组突破了三系配套、优势组合选配和制种低产三大难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截止2008年,杂交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66.8亿亩,共增产稻谷7200多亿kg。

第二,他不断开拓创新,确保了杂交水稻研究持续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1995年研制成功并推广两系杂交水稻,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低谷,比已有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1997年,袁隆平又提出了选育超级杂交稻的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计划”大面积亩产700kg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又提前一年实现亩产800kg的第二期目标;现在正朝着亩产900kg的第三期目标努力。

第三,促进杂交水稻走出国门,造福了世界人民。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袁隆平被聘为国际首席顾问,十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还在国内举办了10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了500多名技术人才。这些专家回到本国后都成为了当地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的技术骨干。截止2008年,杂交水稻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开始研究或引种,种植面积达4500万亩。

为表彰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出贡献,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颁给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吴孟超与肝脏外科研究

吴孟超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肝脏外科专家。其主要科技成就如下:

第一: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为肝脏外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19581年起,他进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症,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

第二: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他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中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为了提高中国肝脏外科的科学研究水平,使肝脏外科事业持续、深入地发展,吴孟超院士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牵头指导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研制了细胞融合和双特异性单抗修饰两种肿瘤疫苗,发明了携带抗癌基因的增殖性病毒载体等。

为表彰他在肝脏外科领域的突出贡献,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颁给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李振声与小麦远缘杂交研究

李振声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由于在小麦远源杂交的突出贡献,与袁隆平一起,人称“南袁北李”。其主要贡献在于:

第一:成功培育成小偃麦系列。通过多年对牧草的研究,他发现长穗偃麦草等具有非常好的抗病性,于是,萌发了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的想法。事实上,我们今天吃到的小麦就是最原始的一粒小麦先后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粗山羊草,经过两次天然杂交和长期的自然选择及人工选择进化来的。一粒小麦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发生天然杂交后形成了二粒小麦,产量提高了;二粒小麦与粗山羊草发生天然杂交后形成了普通小麦,不仅产量提高了而且品质有了根本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小麦经过数千年的人工选择和栽培,抗病的基因逐渐丧失。李振声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然后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经过20年的努力,他带领课题组克服了小麦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后代不育、疯狂分离等困难,将偃麦草的抗病和抗逆基因转移到小麦当中,育成小偃麦八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小偃4号、5号、6号、54号、81号等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其中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1.5亿亩,增产粮食40亿kg。小偃系统衍生良种7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大概在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了75亿kg。

第二,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2个难题;培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其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为表彰他在小麦远源杂交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颁给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吴征镒与植物区系研究

吴征镒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其主要贡献在于:

第一,专心从事以中国植物为中心的东亚植被和区系研究,潜心研究生物多样性,编著了大量宝贵文献。他参加并领导中国植物资源考察,开展植物系统分类研究,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1766个,是中国植物学家里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他系统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摸清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家底。他参加并领导了中国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编著了《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等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75篇(部)。

第二,他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的概念,认为是一最古老的植物区;还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多系-多期-多域”的理论,在国际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表彰吴征镒在植物区系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颁给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王忠诚与神经外科研究

王忠诚院士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他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做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他首先在国内采用并推广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施行逾千例动脉瘤手术,使该病死亡率由10%降到2%以下。在此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绳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使当时的神经外科诊断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为表彰王忠诚在神经外科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颁给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猜你喜欢

袁隆平神经外科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两种置胃管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