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实词理解的误区及策略

2009-06-03陈织星

现代教育信息 2009年2期
关键词:理解误区策略

陈织星

(湖南省道县第五中学425300)

【摘要】 要想在课外阅读中,准确地推断,理解文言实词,最重要的前提是:日常学习中必须注重点滴积累和整合总结,不能考虑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误用词的今义去解释古义。根据上下词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词义、利用上下文的人情事理推断词义。

【关键词】文言实词、理解、误区、策略

Literary style full word understanding erroneous zone and strategy

Chen Zhixing

【Abstract】Must want in the outside reading, to infer accurately, the understanding literary style full word, the most important premise is: In the daily study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the intravenous drip accumulation and the conformity summarizes, cannot consider that in the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the ancient and modern different righteousness phenomenon, harms the word usage now righteousness to explain the ancient righteousness. According to the high and low word's logical relation inference word meaning, the sentence grammar position infers the word meaning, the antithesis, parallelism, syntax characteristic inference word meaning, infers the word meaning using the context and so on compound structure human sentiment affair.

【Key words】Literary style full word, understanding, erroneous zone, strategy

许多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由于对文言实词的含义不能准确把握,以致影响对文句、文段的理解,究其原因,笔者发现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区分多义词的几个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

语言是发展的,字义和词义辗转相生,我们日常用到的字或词十之八九都是多义的,例如:“子子孙孙,无穷也”中的“穷”与“日暮途穷”中的“穷”都容易被理解为“穷尽、完结”之意,仔细推敲一下,后者理解为“阻塞不通”更为合适,又如《旧唐书•陆贽传》中的一段话:“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准谒之……请结为忘年之契,及辞,遗贽钱百万……”对句中的“遗”字,有的学生理解为“留给”的意思,读来,语义似乎也通顺,而且“遗”确实也有留给的意思,然而只要进一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里的“遗”作“赠送”讲更合适,“遗”作留给解时,应多用于“先人遗留”的情况。

2.不能考虑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误用词的今义去解释古义

最常见的一个“偷”字,在现代汉语里,“偷”通常解释为“偷窃、偷盗”但在先秦时“偷”不当作“偷窃”讲,西汉时也很少用,在文言文中“偷”则当解释为“苟且”,又如《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按今义解就理解不通,应解释为“交错相通”。

3.没有关注特定语言环境中词义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所谓词类活用现象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词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此处“宾客”本是名词,但在句中解释为“以……为宾客”或“以宾客之礼相待”,又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句中的“生死”“肉骨”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来解释就难以理解,其实这时的“生”、“肉”词性已经改变,当解为“使……生存”“使……长肉”之意。

4.只盯着加点实词所在的短句,而忽略了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

例如《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故里”有同学将“病”解释为“生病”,其实从文章前面交代的“黯耻为令”我们可以推断,汲黯并非生病,而是耻于为令,不愿意去就任,此处的“病”解为“托病”更为恰当。

5.不能关照文化常识理解词义

“相”在文言文中有“相互”之义,也有表示动作趋向于单方面的意思,《史记》中记载:“河南贫人伤水早万余家,或父子相食”有很多同学把“父子相食”中的“相”理解为“相互”的意思,众所周知,我国自古讲究“孝道”,绝没有“子”食“父”的可能,历史上倒是有“易子而食”的记载,因此,这里的“相”应指动作趋向单方面。

6.不能运用已学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解释词义

例如在解释“有棚于坳者数家”时,许多同学解释或“有草棚在低平处几家”这显然不通顺,回顾一下课本知识,我们可以搜索到《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的句子,这是一个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的倒装句式,“于其址”这个介宾短语通常对前面的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舍”应作动词解为“建屋舍”之意,同样的道理,“有棚于坳者数家中”,“于坳者”是一个介宾短语,它前面的“棚”应作动词“搭草棚”之意解。

基于同学们在阅读文言文中经常遇到的以上几个方面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几点方法,帮助同学们突破文言实词理解的难点。

6.1根据上下词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

比如:《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吴广及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文句中的“亡”与“举大计亦死”,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的,意思是“同样”。又例如《狼》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其一犬坐于前”,这里的“犬”按字面意思解释为“狗”的话,则很令人费解,因为文章讲的两只狼,其实这里的“犬”修饰后面的“坐”。整个句子应理解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的活用现象。

6.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

比如,同样一个“微”字,在“微行入古诗”中,它修饰“行”作状语,解释为“暗暗的,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修饰“风”作定语,释为“微小、微弱”,在“自公奔山而缢,其微之”句中,“微”用在名词“其”和代词“之”中间,应当作谓语成分,后面的“之”是“微”的宾语,这里的“微”作动词解释,释为“藏匿”。

6.3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词义

我国文言文写作有讲求对仗,结构整齐的特点。对偶,排比,互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形式,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来推知词义。如《口技》一文中有短语“惊觉欠伸”有人把“觉”读成“jiao”,“惊觉”解释为“从睡梦中惊醒”,其实“惊”、“觉”、“欠”、“伸”应当是并列的四个动词(动作),“觉”应读作“jue”作“醒来、苏醒”讲更为恰当,又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这一句明显的用到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忠”与“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应为同义,因此,“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6.4利用上下文的人情事理推断词义

比如《项轩志》中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幂然无坐,万籁有声”,此句中的“借”字,就不可理解为“借阅”之意,因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的书的道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借”字当读为“称”,是“堆叠”的意思,再如《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持其踵”字面意为“握住她的脚后跟”,当时的情况是,媪(赵太后)送燕后远嫁,母亲舍不得女儿,因此,跟在后面,拉住她哭泣,“持其踵”是跟在后面拉住她的一种形象说法,如果直译成“握住她的脚后跟”则不合礼仪,令人难以想象。

6.5联想推断在阅读课外文言文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祭石曼卿文》中“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之友曼卿之墓下”,句中的“羞”应怎么解?我们可以跟据上下文推测“羞”可能是祭奠用的一些物品,酒菜食物等,再想想李白的名句“免而归者且千人”中的“且”怎么解呢?我们先看看句中“且”的前后是什么样的词“且千人”,“且”后面跟的是数量词,我们可联想到《愚公移山》中“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句子,句中“且”后面跟的是数量词,意思是“将近”。因此,“且千人”可解释为“将近千人,上千人”。

在阅读文言文时,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技巧推断,确定文言字词的意思,固然行之有效,但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在日常学习中,首先还是应该着眼于课本,将课内知识一网打尽;其次要全面撒网,网罗课内零散知识,归纳总结的同时,还要辐射课外,搜集课外知识,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地去丰富它,完善它;再次,我们还可以借助练习,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且,插漏补缺,在阅读练习中寻找理解文言实词的规律,寻找解决疑难的方法。

总而言之,要想在课外阅读中,准确地推断,理解文言实词,最重要的前提是:日常学习中必须注重点滴积累和整合总结,也就是说要先夯实基础,再寻找方法技巧。

收稿日期:2009-03-31

猜你喜欢

理解误区策略
过敏误区,你中了几招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