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与神话

2009-06-02张金栓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4期
关键词:神话鲁迅

摘 要:本文从鲁迅与神话的角度,简单叙述鲁迅先生对神话的起源、演化、分期、分类等中国神话的特点以及《山海经》的性质等许多涉及中国神话研究的重大问题的独到见解。从四个方面阐释了神话对于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用神话典故;创造神话意象;以神话为题材进行创作;神话对鲁迅塑造人物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神话 鲁迅 传说 现代文学史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与其它许多文学家一样,也和神话有着不解之缘。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鲁迅的神话研究和神话与鲁迅的创作来讨论这一问题。

一、鲁迅的神话研究

鲁迅先生研究神话的成绩分为二个部分,分述如下:

(一)神话基本资料建设:鲁迅先生并非专业的神话学家,但他的古籍整理工作却客观上起到了神话基本资料建设的作用。这主要见于《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会稽郡故书杂集》及《唐宋传奇集》等。

《古小说钩沉》是鲁迅研究小说史的开端,辑《青史子》至隋侯白《旌异记》共得36种。其内容则为“大共琐语支言,史官末学,神鬼精物,数术波流;真人福地,神仙之中驷,幽验冥征,释氏之下乘。”[1]这些书是鲁迅先生从各种类书、丛书当中精心辑出的。

这部书不但是小说研究的珍贵资料,也是神话研究的瑰宝。如书中说东海扶桑上至于天,下通三泉[2],这是一条珍贵的神话材料,扶桑大概为通天接地的宇宙树,这是唯一明确的记载。余者此类材料还有很多。

《唐宋传奇集》自辑校开始到校毕历时15年,也是取资于历朝类书丛书,收小说45篇。此外还有《稗边小缀》一文考据精审,这书与文章在神话上也有极高的价值,从神话资料建设的角度来看,唐宋传奇是“广义神话”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如《古岳渎经》:鲁迅先生考订其作者为李公佐,又据陶宗仪《辍耕录》引程演语,定其名为今名。鲁迅先生在以后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讲到这篇小说中的无支祁就是后来孙悟空的原型。这和胡适先生的孙悟空来源于印度哈奴曼说一起构成了孙悟空来源的两大派别,无疑为神话研究的重要资料。

此外,鲁迅所收集的神话资料中,尚有不太被人留意的一种,即汉画。鲁迅自1915年到1935年这20年间,一直精心地搜集汉画,有《汉画像考》的著述。从先生自拟的汉画像目录来看,其中有一部分正是关于神话的,如其第三篇“又祥瑞图等五”,第七篇“五瑞”、“凤凰”。[3]鲁迅先生搜集的汉画虽未能目验,但从其标题已知与神话相关。此外鲁迅曾为高长虹《心的探险》一书设计封面,所用即为六朝神怪画。1935年11月15日他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后又欲选其有关于神话及当时生活状态,而刻画又较为明晰者,为选集,但亦未实行。”[4]虽是简单数语,却已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汉画神话价值的重视。

在学术思想上,与同时代其他神话学者研究者相比,鲁迅先生重视第一手材料,在学术视野上,鲁迅先生既关注文献资料,又涉及到考古材料,从而为后世神话学材料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二)神话基本理论建设:中国神话学发轫期虽有如蒋观云、夏曾佑等人较早介入,但深刻而系统的神话观,却是由鲁迅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见于《破恶声论》、《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和《致傅筑夫、梁绳祎》的书信中。概述如下,关于神话的起源:鲁迅认为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諔诡可观,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惑也。”[5]

鲁迅先生从人与自然对立的角度来阐释神话的起源问题,认为“天物奇觚”,导致先民“逞神思而施以人化”,从而产生了神话传说,这和马克思说人靠想象力征服自然而成为神的思想是一致的。

关于神话的演变:鲁迅指出神话以神格为中枢,而“为中枢者渐近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6]。传说的演进“则正史归为史,逸人史变为小说”[7]。图示如下:

历史(正事)

神话 → 传说

小说(逸史)

关于中国神话的分期:鲁迅先生实质上认为应分四个时期,“中国之鬼神谈,似至秦汉方士而一变,放鄙意以为当先搜集至六朝(或唐)为止群书,且又析为三期,第一期自上古至周末之书,其根抵在巫,多含古神话;第二期秦汉之书,其根抵亦在巫,但稍变为“鬼道”,又杂有方士之说;第三期六朝之书,则视仙之说多矣,今集神话,自不应杂入神仙谈,但在两可之间者,亦只得存之。”[4]又说:“自唐以迄现在之神话,恐亦尚可结集。”[4]这里表现的神话思想是很可贵的,他认为中国后世也能产生新神话,举绍兴人以三月十九日为太阳生日为例,“此非小说,非童话,实亦神话,因众皆信之也”[4]。因此便把中国神话划分为四个时期。这种分期实是兼顾了中国神话的全局,是一种具有全景建设意义的提议。而后来广有影响的“广义神话”学派,其源头大概就在鲁迅先生这里。

关于中国神话的分类:鲁迅先生认为可分为“天神”、“地祗”、“人鬼”和“物魅”四类。[4]此外,天地开辟,万物由来(自其发生之大原,以至现状之细致,如乌雅何以色黑,猴臂何以色红)苟有可稽,皆当搜集。每一神祗,又当考其系统、名字、状貌性格和功业作为,但恐亦不能完备也。这种构想,也是属于很系统的想法。但是后世的研究表明,鲁迅先生的设想与中国神话材料是有距离的,中国神话是不按照鲁迅先生所提的四分法划分的,原因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神鬼不别”[6]。但这不能苛求先生,因为那时毕竟只是神话学的初步建设时期,鲁迅先生也曾料到“恐亦不能完备”。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神话的起源、演化、分期、分类、中国神话的特点以及山海经的性质等许多涉及中国神话研究的重大问题都发表过非常独到的见解。虽然散见于诸书,但综合来看,其本身自成系统。正是由于他在神话理论方面的独到建设,因而被尊为与茅盾、顾颉刚并列的中国神话学三大奠基人。

二、神话与鲁迅先生的创作

(一)用神话典故

鲁迅写作中,时常信手拈来几则神话。他把中国的神分“善”、“恶”两种,火神是随意放火的莫名其妙的东西,有了火灾,人民们就要祭火神以致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祭,据说还会烧第二回,所以还是感谢了安全。”[8]鲁迅运用火神和瘟神之典,挖掘出中国人性格中的原因,中国人欺软怕硬,“凡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而对灶君则用糖瓜“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对神话的这种巧妙运用,显示出极高的思想境界,神话也是鲁迅手中的一把“投枪”。

在神话用典过程中,鲁迅先生不但用中国典故,也用西方典故,并且常常使中西神话典故交融为一。他曾举夏曾佑诗“帝杀黑龙才士隐”是用僻典(洋典故),“难解可恶之至”,但从鲁迅先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也正是喜用“僻典”的,这表明鲁迅先生对用洋典并非反对。

(二)创造神话意象

鲁迅运用神话的另一方面,是按照神话思维的内在规律来创造一些神话意象,比如《死火》把冰与火融合为一,创造出一个奇特鲜明的意象。冰是水,水火怎么能够相融呢?只有神话中才会有水火相融的故事,例如印度神话中火神阿耆尼便是躲藏在水中。因此说这一意象是神话思维的产物。作者以诗意的神话意象写出了自己思想的苦闷。

鲁迅先生营造的神话意象使其文章显得幽深诡谲、变幻莫测,从而扩大了文本的内在张力,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

(三)以神话为题材进行创作

《故事新编》取材于古史杂说,而又进行了新的创造。如《补天》故事取材于《风俗通义》和《淮南子》,但作者对这个主干故事作了解构。原叙事中女娲补天造人,形象伟岸,受人景仰。功成后女娲“朝帝于灵门,宓休于太祖之下。”作者却未利用这一情节,反而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以及女娲成果被篡夺的故事。在神话中,女娲是“人首蛇身,牛首虎鼻”的女神,而《补天》中她被解构成一个精力旺盛、充满生命力之美的少妇。这一形象的置换,消解了其神性,突出了人性。古书中所造之人只有贫富之别,但《补天》一文中却代之以道士、上真、炼丹求仙者以及顶方板的伪君子,这一情节,便把女娲造人的壮举消解为悲哀而又无意义的行为。女娲之死更属悲剧。《大荒西经》有“女娲之肠”的情节,但未言其死,只言“化”。而《补天》却把这一记载与战争联系起来,他们不但在女娲尸体上安营扎寨,还“突然改变了口锋,说惟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女娲造人补天与其成果被小人利用这一对比,使我们对这一形象有深切的感受。

其余《奔月》、《理水》等也同样是对古神话的解构。总之,若从文学史角度谈,解构正是鲁迅先生运用神话的一个标志性手法。

(四)神话对鲁迅塑造人物艺术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提出了写人要画眼睛的理论,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就是这方面理论的一个例子。有人在探讨这一点时,认为是受六朝人物画论的影响,如顾恺之,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类,这固然不能算错。但笔者认为若从源头而谈,六朝画论只是流,而不是源。画眼睛的源头还应上溯到古典神话传说。第一,古文献中对神的描绘,常有意识地突出眼睛,如《大荒东经》写夔“目光如日月”,《海外北经》写烛龙“视为昼暝为夜”“直目正朕”,土伯三目虎首,金天神豕首纵目等描写。眼睛在神话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根由大概在于它是太阳的象征。第二,从古代艺术而言,尤其商代变夔,饕餮纹常常有意识地突出眼睛,这一传统在广汉三星堆的纵目人中表现尤为明显。由这一点看来,画睛的传统大概在古神话时代就已经定型了。

总之,无论在神话研究方面,还是神话对鲁迅创作影响上,我们都可以看到鲁迅与神话的密切关系。

注释:

[1]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国学文选》,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

[2]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48年版。

[3]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研究资料》,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20页。

[4]鲁迅:《鲁迅书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5]鲁迅:《破恶声论》,《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48年版。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48年版。

[7]王昆吾:《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8]鲁迅:《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48年版。

(张金栓 河北省保定师专涿州分校 072650)

猜你喜欢

神话鲁迅
鲁迅防窃
獨占神话
孔乙己
阿迅一族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
富士通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