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妇吟》之讳因考辨

2009-06-02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4期

薛 茜

摘 要:叙事长诗《秦妇吟》自20世纪初现世之日起,即受研究者瞩目。学术界对其研究也涉及诸多领域,其中,建国前侧重于校勘笺注,建国后侧重于思想艺术的分析评论,成果可谓蔚为大观。然作者何以自禁此诗,对这一问题的考辨,更是百年来此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秦妇吟》 讳因 怒公卿 触隐情

《秦妇吟》共238句,1666字,作于公元883年,是唐诗史上一首具有重要地位的长篇叙事诗,并且在当时传诵很广,几乎家喻户晓。但是,作为晚唐著名诗人韦庄的代表作,此诗却不见于《浣花集》,湮沦诗海,寂寞无闻。惟五代词人孙光宪的《北梦锁言》卷六中稍见端倪。那么,韦庄为何自禁此诗?对这一问题的考辨,是百年来此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综合各家所述,主要有以下四说:

一、以“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二语而触怒公卿

这是最早的观点,即五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卷六中载:“蜀相韦庄应举时,遇黄寇犯阙,著《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尔后公卿颇多垂讶,庄乃讳之。时人号为‘秦妇吟秀才。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幛子。以此止谤,亦无及也。” 今日学者张天健仍然对此说深信不疑,认为“韦庄为《秦妇吟》撰家戒,‘他日,应当是在光启元年僖宗还京之日,并非时隔二十年的‘复贵之时;‘讳因并非针对王蜀而为的‘志希免祸,而是针对‘公卿垂讶、‘谤议横生。”

与之稍有异议,王国维在其《唐写本韦庄〈秦妇吟〉残诗跋》中认为“他日”为“庄复贵后”。鲁迅的《准风月谈·查旧账》中亦说:“古人怕查旧账,韦庄穷困时做过一篇慷慨激昂的《秦妇吟》,待到他显达之后都不肯编入集中,连人家的抄本也想法消灭。”还有何寿慈的《韦庄评传》(《中国文学季刊》创刊号)曰:“《秦妇吟》是他自动隐灭的,因为‘公卿垂讶,不敢开罪于那辈大人物,自悔少作,隐灭了来‘止谤。”

二、触新朝宫阃之隐情

近人陈寅恪在其《韦庄〈秦妇吟〉校笺》中驳斥《北梦琐言》之说不可信,提出两点有力的质疑:其一,“据《旧唐书》卷一八二《高骈传》载中和二年僖宗责高骈之诏,亦引骈表中‘园陵开毁,宗庙焚烧语。可见当时的朝廷诏书尚不以此为讳,更何有于民间乐府之锦绣成灰、公卿暴骨?”其二,“如果此二句果真有所忌讳,或改或删皆可,何至併其全篇而禁绝之?”故陈寅恪提出,“之所以全篇儿悉禁绝者,可知其忌讳所在,有关全篇主要之结构,既不能删去,复无从改易,实不仅系于此二句已也。”综合有关史料,经过详尽考证,陈寅恪认为,诗中的秦妇无论是韦庄本身之假托,抑或实有其人,从长安外逃的路线只有东奔洛阳、西往成都两条,无论是东奔洛阳还是西往成都,都须经近杨复光军防地,而西蜀创业垂统之君王建及其开国之元勋,“皆前日杨军八部之旧将”,而“当时复光屯军武功,或会兵华渭之日,疑不能不有如秦妇避难之人,及李女委身之事。端己之诗,流行一世,本写故国乱离之惨状,适触新朝宫阃之隐情,所以讳莫如深,志希免祸。……而竟垂诫子孙,禁其流传者,其故倘在斯欤?倘在斯欤?”

在此基础上,冯友兰在其《读〈《秦妇吟》校笺〉》中又云:“韦庄所以讳言《秦妇吟》者,因其诗中指斥当时军阀,而其所指斥之军阀,又适为杨复光军,或有为杨复光军之嫌。而其所事新朝之主,及新朝中一部之同僚,又适为前杨复光军中要人。故其讳言此诗,不但为志希免祸,且多出于人情之常,所谓‘不好意思者。” 而俞平伯、马茂元、刘初棠、黄广生等所谓触及王建“隐私说”,“为了全身远害,他不得不湮没自己的成名之作乐”,与此大致相同。

三、非单一而多重原因

此说以徐嘉瑞为代表,其《〈秦妇吟〉本事》一文认为韦庄之所以自禁《秦妇吟》,不只有一个原因,最重要者有三:其一,由于当时宦官的威力不可轻视,所以在田令孜未死以前,是很重要的。而“内库”一联及“宦者流星如血色”二句触怒了宦官田令孜;其二,写洛下屯师抢劫,触犯了时溥及其部下。以上两个原因,都是景福二年以前最大的忌讳(田、时二人均死于景福二年)。其三,“金天神”一段讽刺僖宗太过,为王建所不喜。这一原因,是韦庄入蜀以前和入蜀以后一个总的重大原因。

此外,徐嘉瑞的文章还指出陈寅恪的假设是可能的,但不是必然的。而后,周一良在其《评〈秦妇吟本事〉》一文中认为,徐文对韦庄欲自删此诗的三点原因的解释“都太近乎揣测,很难认为满意”。

四、其他观点

有今人聂安福在其《韦庄集笺注》中别出新意,认为“‘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等有类俳优的诗句,是《秦妇吟》为公卿所讶、韦庄讳言并禁绝的原因。在未见到确切反证之前,尚不能否定《北梦琐言》的说法。”这是一种较新颖的解释。

然而,值得庆幸得是湮没千余年之后,《秦妇吟》又得以重现其瑰丽的姿颜,它那奇异的光彩定会更加夺目,这将成为无法抹杀的文学事实。

参考文献:

[1]俞平伯.读陈寅恪秦妇吟校笺[A].文史:第十三辑[C].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陈寅恪.韦庄秦妇吟校笺[A].寒柳堂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冯友兰.读秦妇吟校笺[J].国学月刊,1982,(8).

[4]马茂元,刘初棠.韦庄讳言秦妇吟之由及其他[J].文史,1985,(22).

[5]黄广生.韦庄自禁秦妇吟原因再析[A].秦妇吟研究汇录[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18-226.

[6]张锡厚.敦煌诗歌[A].敦煌文学[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韦秀芳.韦庄诗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

(薛茜 兰州大学文学院 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