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我的诗歌教学观

2009-05-31王志恒

新课程·小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诗中有画小学诗歌

王志恒

关键词: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小学 诗歌 教学

“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本是说明诗歌与绘画的深邃意境和高超技艺的,但我却把它们作为诗歌教学的基本观点,并以此构建了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诗→画→诗。

一、诗中有画

要想从诗歌中得到图画,就必须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诗歌精妙的语言,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并用绘画的技巧,使语言文字活化成具体鲜明的生动画面。

1.整体吟读,了解诗歌内容,勾勒图画轮廓

吟读是声音较轻且有节奏地读。小学生初读诗歌时宜采用这种方式。整体吟读,有利于学生嘴巴念、耳朵听、心中想,从而了解诗的全貌,知晓内容,体会意境。例如,学生把《春风吹》一诗从整体出发吟读三五遍后,就能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柳树、桃花、燕子、青蛙、种树的小朋友,也就能朦胧地感知到万物复苏的春景。这时,让学生把诗的内容画在纸上,就可以得到诗歌的轮廓形象。

2.抠词抠句精读,填补画面内容,涂染画面色彩

诗歌语言精美,只有抠词抠句地精读,才能拓展语言表达的范围,深化诗歌丰富的意境;才能把学生浅层认识进一步加深,朦胧的意境逐步明晰化,从而使诗中画更加具体、生动。如学生抓住《春风吹》一诗中的“绿”“红”“来”“醒”等词反复揣摩后,就能想象出柳树之绿、桃花之红的色彩;就能感知出南燕北来和冬眠青蛙睁开眼睛的惊喜之情。教学时,可让学生在这一层面的理解中填补原先绘画的内容,涂染各种色彩,从而使画面生动美丽,使语言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

3.整体悟读,大胆想象,深化诗的意境

诗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艺术品,诗的理解还需要从整体深悟。一个“悟”字就表明: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鉴赏;悟到的内容也是很难用绘画的技巧反映在图画中的,它只是头脑中的形象补充。

二、画中有诗

如果说“诗中有画”就是依据诗歌语言建立清晰图画的话,那“画中有诗”就是借助建立的图画进行学词学句悟诗的方式方法。从“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可以看出,“画”是中介,是读懂诗和读透诗的手段。诗歌教学不是为了绘出符合诗意的“画”,而是从“画”中彻头彻尾地悟出诗歌语言之精妙、意境之广阔。

1.把画面内容“散文化”。这种方式的操作办法是让学生面对自己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出或写出画面的内容和意境。这种说或写,既有诗人的理解,又有学生自己的理解;它不是单纯的“翻译”,是理解诗人语言、内容等之后的自我创新。这种创新虽然“散”了一点,但是,它确实是有点诗意的。

2.把画面内容“诗化”。即让学生面对画面,一遍又一遍地吟诵原诗,把诗人的诗句烂熟于心;也可鼓励学生在诵读原诗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儿童诗”。

三、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实,“诗中有画”寓含“画中有诗”,“画中有诗”含有“诗中有画”,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是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诗歌教学最终要把二者整合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在诗与画之间反复循环,使诗歌教学成为“全脑式”学习。美国的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在研究中发现了人的左脑和右脑有着明显的分工,具有不同的功能。他认为:左脑主管语言、逻辑,具有分析、连贯和计算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右脑主管图像、形象,具有综合、绘画、空间和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非逻辑思维。斯佩里的这一研究,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一研究启迪语文教学者要采用“全脑式”教学,既开发左脑,又开发右脑,使它们协调一致,彼此配合,以收到开发大脑潜能的目的,使诗歌教学达到“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和谐共振。

猜你喜欢

诗中有画小学诗歌
从言、象、意看王维“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相约台湾诗人林焕彰
诗歌岛·八面来风
Painting the Parad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