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慎为“生成”让路

2009-05-31管延华

新课程·小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预设人类文本

管延华

如今,“生成”已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命基点。的确,充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不仅能使课堂生机盎然、精彩有趣,而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寻疑、解惑的兴致,使得教与学的智慧融为一体。可不管怎么重视,都应把握好“度”,要慎为“生成”让路。

前些日子,我校举行了“四人一课”教研活动。在年级教师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位教师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第十一册)一课。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片断——

大屏幕出示:“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这样,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这几句话,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同学们读后七嘴八舌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刚要小结,一男生又站起来说:“老师,我还知道地球的其他知识呢!”

教师马上请这名学生补充。

“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了。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在这名学生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纷纷补充:

“地球,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

听了学生的补充,教师不住地点头。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人类居住的地方很少,若人类再不注意保护地球,万一再过若干年后,没有人住的地方了,该咋办呢?”一名学生刚说完,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大家都在想办法……

生:那时候人可能会像鸟一样,生活在空中,自由自在,用不着陆地了!

生:人像鱼儿那样,生活在水中,多快活!

生:那时候科技超发达,人们去改造月球,到月球上去生活!

同学们的想法可以说千奇百怪,让人听了好像进入了梦幻般的境地……近20分钟的时间,在学生补充地球的相关知识与编造近乎荒诞的幻想中悄悄溜过。很显然,教师在备课时并没有想到学生会补充这些知识,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面对学生的补充、疑问,教师不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而是听凭学生补充与幻想,并夸赞学生乐于动脑、想象力丰富。一堂语文课,俨然是一堂内容丰富的活动课。

其实教师出示这几句话,无非是想让学生明白地球是渺小的、是脆弱的,借此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可学生并没有走上教师预设的轨道,而是抛开主题大谈地球的构造以及近乎无聊的假设与幻想。在这个“不约而至”的生成面前,教师并没有大胆地喊“停”,没有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引领学生的思维“归队”,而是任由学生脱离文本,天马行空。课堂上可以说是学生“牵”着教师,走到哪儿就到哪儿歇脚。如此生成,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针对这堂课出现的问题,我们在教研组内进行了研讨、分析。之后,另一位教师执教了这一段。她是这样引导的——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一段,从中能读出什么呢?

生:地球是渺小的。

生:地球上的陆地太少了,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师:是呀,若我们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了,那将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认真地读读书,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人类将无处存身,因为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体了。

生:在其他星体上建造移民基地,面临许多难以实现的困难,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生:只有一个地球,破坏了它,人类也将不复存在了。

这位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精心预设,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起了关键作用,它使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也为生成引路。学生的理解也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反思:

关注生成性资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有些教师由于没能真正理解“生成”的内涵,于是课堂上便出现了一味捕捉即兴生成而由学生信马由缰的现象。实践证明,课堂上真正精彩的生成,都是在教师的预设之下的。从表面上看,生成与预设似乎是对立的,其实它们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当然,这里的预设,已非过去那种提前设计好的套住学生思维的框框。今天的预设,它不仅是指教师课前的备课,更是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是指教师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课堂机智,一种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了这样的预设,课堂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有选择地处理与利用生成性资源,实现生成与预设的有机融合。也只有这样,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才显得“美丽”。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课堂上要慎为“生成”让路。

猜你喜欢

预设人类文本
人类第一杀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