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育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心理控制重构

2009-05-29许振国畅相韦

科教导刊 2009年24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心理活动

许振国 畅相韦

1引言

“所谓心理控制,就是控制者作用于被控制者,使其改变或保持某种运动,把它引向期望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合乎控制者的目标的运动过程。”而控制心理则是指个体即控制者和被控制者自主的心理控制倾向。作为控制者若没有正确的控制心理,就容易造成心理控制的混乱;而作为被控制者若没有良好的控制心理,就易出现心理控制活动的低效率。

因此,对当前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控制进行深入思考,不仅要关注心理控制中控制者(教师)与控制者(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应考察如何调整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各自控制心理。

2心理控制现状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心理控制并非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更不同于罚站、扣分等强制惩罚手段。它既是一种包括计划、执行、反馈、控制等的动态系统,也是教育活动中一个必要而有效的过程。

2.1心理控制的心理基础

心理控制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互动综合的复杂心理过程,必然有其复杂的心理基础。大致包括几方面;

(1)心理控制的普遍性。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理都会不同程度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有所控制,自然产生心理控制。心理控制在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教育活动中亦是如此。

(2)心理控制的现实性。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需要把握学生的行为规律,需要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和教育控制。这就要求师生双方不仅要与客观环境形成一定的控制关系,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形成一定的控制关系,以此来促进和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也就决定了心理控制的现实性基础。

(3)心理控制的能动性。心理控制的前提就必须承认人类心理的能动性。作为独立个体的人都存在自主的和能动的愿望,心理控制无法强迫。同理,教育活动中实施心理控制,一定要考虑学生心理的自我控制,需借助必要的手段调控学生的控制心理。同时,教师本身也要调适自身的控制心理,积极掌握必需的心理控制技巧。

(4)心理控制的动态性。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系统,会随着情绪、生理周期、时间、地点等主客观条件而不断变化。在教育活动中由于施教对象不同,采用的教育手段也总处于变化。控制者(教师)和被控制(学生)自身的控制心理也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所以,在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控制必然带有显著的动态性,绝不是一个静止的截面。

2.2心理控制的类型

综合当前具体的教育实践,可以将心理控制大致分为几种形式:

(1)趣味型。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趣味性练习和竞赛教学法,配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兴趣。将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有效地去吸引对方的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关系,从而保证心理控制质量。

(2)动机型。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源于需要,需要产生动机。所以应在教育活动中采用充分的方式来激发动机、明确目的。一般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个性、学习基础等特点,提出分层次有针对的要求,强化其学习动机,自然地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达到预期效果。

(3)创造型。教师创造适当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通过学生反复尝试,强化其创造性思维和行为。

(4)质疑型。教师设置合适的疑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主动探索知识。表扬敢于质疑发问的学生,争取学生充分信任,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疑难情境的难度,避免造成学生的厌倦,适得其反。

(5)期望型。教师可以人为制造成功点,帮助学生成功,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并通过对学生每一步成长与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身的成功与进步。促使其更注重自身心理控制,从而强化学生的控制心理。

3心理控制重构

3.1心理控制模型

纵观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控制理论,当前的心理控制模型(如图1)大都只强调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对控制者与被控制者双方自身控制心理考虑不多。

但是,在教育活动系统中,包含着各种相互影响的因素。诸如教师因素(其能力、教学风格等)、学生因素(其智力、学习态度、个性等)、教学环境因素(如班级环境、学校风气、社会氛围等)等等。而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控制本质上就是要实现教学控制,尽可能的使教育活动达到最优化。因此,从以“互动学习”为逻辑起点的教育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待心理控制,就必须综合考虑,进行重构,建立新的模型

3.2心理控制途径

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控制包含对外的控制和对内的控制两方面,即控制别人和自我控制。因此,在实际的心理控制实施过程除了包括以往常用的控制方法,还应考虑二者控制心理的控制手段。

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学生由于受其自身的年龄、控制能力的因素限制,很容易在教育活动中出现心理游离情况。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从游离的心理状态回到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来。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力。要真正把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调节好学生的课堂心理,加强学生自身学习的责任感,从而控制其课堂心理。

教师的自我控制。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即能正确全面地发现和觉察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状况与存在的问题,能较快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应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作出最佳调节和修正。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好自我情绪。而心理学研究指出,认知是情绪的基础,而情绪又会影响到认知。因此,要有效调节教学情绪,可以通过提高教师认知水平的方式来调节教学情绪。从而保证教师能在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控制中保持正确的决策,采用适当的措施达到既定的目标。

学生的自我控制。应从激发学习动机、丰富学习策略、训练学习意志等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力。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计划、监察、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过程。从而保证学生作为被控制者能够积极配合心理控制,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

师生的相互控制。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使相互的心理控制达到最佳水平,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既保证了教师的监控作用,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控制,充分发挥心理控制的积极作用。

4总结

当代社会尤其注重素质教育,教育活动的效果因此备受关注。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控制正是保证教学活动达到效果最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在教育界关注教材、教法、教具改革的同时,我们心理学研究者也应基于教育社会心理学视角来进一步探讨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控制,通过重构其理论模型,对其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深入挖掘这一极具潜力的心理资源,使之成为教育活动质量提高的“倍增器”。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心理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活动随手拍”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