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品德与社会课堂与儿童生活对接

2009-05-29郭祚华

科教导刊 2009年24期
关键词:品德儿童探究

郭祚华

1品德与社会课堂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新课标提出“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要求,努力使教学进入生活,贴近生活,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以“关爱家人、关爱他人”这一主题为例,可创设了这样生活情境:周末放学回家,父母还没回来,晚饭还没做。你该怎么办呢?邻居家煤气泄漏了,老奶奶向你求救,该怎么去做?晚饭后,小明电话约你去游戏厅玩,你该怎么去做?让学生模拟续演,其兴致很高,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并让学生参与了学习知识的全过程。

“我们和太阳做游戏”这一主题活动为例。在讲课前我播放了一首特别好听的儿童歌曲《种太阳》进行师生互动,随后、用过渡语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一我们和太阳做游戏通过课前完成的观察记录表讨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探究阳光与影子的变化。实践探究这一环节我带领学生一起去操场和阳光做游戏,共同探究阳光色彩组成的奥秘。学生在操场上吹泡泡,做游戏,显得特别的兴奋,在游戏的过程中自己便产生疑问:为什么泡泡是五颜六色的?这样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例如:我设计了“我帮妈妈洗衣服”这样一个家庭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去帮妈妈洗衣服,从中体味妈妈能辛劳,完成任务后每人写一则心得。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劳动创造了美,它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劳动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这几天的劳动,使我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同时我还懂得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我们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才能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从更深层次讲,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生活,不能脱离儿童整体的实际的生活经验,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通过实践,我认为品德与社会教育方法上,改教导为引导;在学习方式上,改你讲我听为自主参与、活动探究;在教学形式上,改形式主义,为不拘形式,追求实效……这样的课必然提高德育功效,受到学生的欢迎。

3注意联系生活,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实践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出其价值和科学性意义。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与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时密切相关的。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碰撞,这就会使学生对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减了教育的导向作用。

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在家庭和学校课堂教学中培养,还应该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通过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重视学生的实践学习。可组织学生到社区和敬老院参加劳动,奉献爱心……活动使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学会了交往与合作,学会了坚忍与刚强,也学会了理解与宽容,这是孩子走向成熟、迈向成功的很关键的一步,甚至关系到一生的发展。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理念,激活《品德与生活》课,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猜你喜欢

品德儿童探究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设问引导探究
好学者贤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六·一”——我们过年啦!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